大国比较优势演变中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分析

2023-05-30 12:37袁礼欧阳峣
求是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

袁礼 欧阳峣

摘要:为考察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及贡献率,文章构建统一的数理框架,结合WIOD-SEA的中国产业数据,将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分解为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资本存量积累和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所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但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呈异质性特征,资本、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主要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吸收,产业结构变迁向资本、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而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则被产业内技术效应主导,被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吸收。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方向;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袁礼,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沙  410000);欧阳峣,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  410000)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研究”(17JD59)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1.009

引  言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和扩张,过去利用劳动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业基础已难以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无法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并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攀升,迫切需要发挥和强化生产过程中技能劳动等高级要素的比较优势。1而这种比较优势,比较的正是两种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的相对配比即要素禀赋结构,体现为给定预算约束下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1在任一时点,时变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最优生产结构,对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2为此,本文将聚焦于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探讨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及贡献率。

一、文献综述

一方面,要素禀赋结构将影响产业结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传统的HO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经济体的产品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影响产品结构升级。3不仅如此,经济体某一时点的产业结构由该时点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亦将影响产业结构的变迁,4并表现为产业的演化、诞生新产业的萌芽和推动新产业的发展。5不仅如此,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可通过相对数量、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三重机制影响产业结构变迁。6可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同时受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的共同影响,伴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要素禀赋结构也是影响经济体专业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7而人力资本积累是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推进比较优势动态演化,实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向中高端攀爬的关键因素。8

而另一方面,以诱致性创新、技术进步方向与适宜性技术理论为代表的一支文献则指出,经济体应当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的比较优势,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进步路径。Hicks最早指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将诱致创新倾向于节约更为稀缺昂贵的要素,但问题在于生产要素根据边际产出定价,难以确定究竟哪类生产要素是更加昂贵的要素。9其后,诱致性创新理论通过引入创新可能性边界的概念,诠释了经济体如何根据不同的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分配,权衡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10同时,Atkinson和Stiglitz提出本地化技术进步的概念,指出技术进步表现为在当前或邻近资本劳动配比下的生产率提升,而非在所有劳动配比下的生产率改善,因而技术发挥效率的关键在于资本劳动比。1

但上述理论都缺乏微观基础。Acemoglu提出技术进步方向理论,在内生技术进步框架下重新诠释要素市场规模和要素相对价格如何影响技术进步方向,并指出在均衡条件下技术进步将偏向于多使用丰裕要素。2因此,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和本地化技术进步理论均与技术进步方向理论有紧密联系。3正是基于技术进步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相耦合,相关研究试图从适宜性技术选择即技术进步方向与要素禀赋结构适配性这一视角,解释跨国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原因,Acemoglu和Zilibotti在南北国家技术转移框架下,阐释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及质量适配性的内生机理,指出即使在无技术转移障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发达国家前沿技术,与本地丰裕的非技能劳动要素禀赋可能并不匹配,技术进步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的非适配性是跨国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4Caselli和Coleman认为经济体倾向于选择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技术,但技术差距的存在容易形成技术吸收障碍,并导致效率损失,因而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方向最终将取决于技术差距与技术和要素禀赋适宜性。5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宜的技术,则有望实现经济赶超;6若选择有悖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则将进一步扩大。7若技术差距持续存在,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的适宜性对跨国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影响愈加重要。8针对中国的经验研究则多采用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9考察技术进步偏性与要素禀赋结构即比较优势的匹配性,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0

而新结构经济学则指出一个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要素结构也处于动态演变和升级的过程中,并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11为此,发展中国家应当遵循比较优势选择发展战略,而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所选择的产业与技术类型也应当与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的比较优势相匹配。为此,本文从如下三方面理解比较优势的内涵,并据此测度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度:第一,比较优势从来就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需要一个统一的框架同时考察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和贡献;第二,应当重点关注基于人力资本和技能劳动要素禀赋变化的動态比较优势作用;第三,考虑到产业技术进步方向转变也将引导要素跨产业流动,需要从产业视角识别要素结构和技术进步偏向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比较优势的测度与分解框架

本文考虑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而经济体的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企业家精神和数据要素等,而代表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结构则一般指资本与劳动力之比,及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比,以测度要素的相对丰裕和稀缺程度。1本文结合Blum、王林辉和袁礼的研究思路,将一个经济体的要素产出比表示为:2

其中,[zjt=JtYt]代表[t]时刻生产要素[Jt]与产出[Yt]之比,而[zjit]则为[t]时刻[i]产业的[Jt]要素产出比,而[wit=YitYt]则代表[t]时刻[i]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式表明,经济体的生产要素产出比等于各产业以产值占比为权重的生产要素产出比的加权和。

对(1)式进行全微分处理,可将要素产出比的变化分解为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

其中,[x]代表[x]的变化量,(2)式左边代表[t]时刻经济体的要素产出比的变化量,而等式右边第一项表示产业内效应即产业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整体要素产出比的影响,表示在产业结构[wit]不变的条件下,由产业[i]内部技术进步方向和技术结构变化引起的这一产业要素产出比调整对整个经济体要素产出比的影响;而第二项表示产业间效应,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整体要素产出比的影响,即在产业[i]内部技术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该产业要素产出比[zjit]不变,由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的经济体要素产出比变化。

在(2)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经济体要素产出比[zjt],可得[zjt]的变化率:

其中,[ψjit=JitJt]代表在[t]时刻[i]产业的生产要素[J]占比。对(3)式进行适当变形可得生产要素[Jt]供给的增长率:

由(4)式可知,当生产要素供给发生变化时,需求端存在两类效应可吸收要素禀赋的变化率:上式右边第一项表示在各产业要素占比[ψjit]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仅由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方向转变引起该产业要素产出比[zjit]变化,这一过程所吸收的要素供给变化即产业内技术效应[WEt],第二项表示在各产业要素占比[ψjit]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wit]对该类要素禀赋形成的相对需求即产业间结构效应[BEt]。

将(3)式分别应用资本要素[Kt]、非技能劳动[Lt]和技能劳动要素[Ht],可得要素密集度的变化率:

(5)—(7)式等式左边分别表示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LtKt]的变化率[CLKt],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HtKt]的变化率[CHKt],及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HtLt]的变化率[CHLt],衡量比较优势的变化率。据此,可将两类生产要素相对配比的变化率分解为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右边第一项)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右边第二项),前者指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方向转变所吸收的比较优势变化,即技术结构变化对要素禀赋形成的相对需求;后者指产业结构变迁吸收的比较优势变化,即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要素禀赋产生的相对需求。

根据上式能够测算和观察供给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演变趋势,进一步识别比较优势变化是被产业结构还是技术进步方向变化所产生的要素需求所吸收,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和贡献究竟有多大。以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的要素相对配比的变化率[CHLt]为例,分析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其分解效应的内涵:若变化率为正值,则表明相对于非技能劳动,技能劳动要素的富裕程度上升更具有比较优势。

在此基础上,产业内技术效应[WEt]是以产业要素占比为权重对各产业的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和非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分别进行加和,再对二者做差,当[WEt]为正值时,表明从整体而言,产业内部进步方向使得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上升超过非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各产业内部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丰裕度随着各产业技能劳动密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则是各产业技能劳动占比与非技能劳动占比之差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乘积,再按照产业加和,当[BEt]为正值时,说明整体产业结构变迁向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

三、比较优势的测算与分解结果

本节将采用WIOD-SEA數据库,结合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测度及分解框架,甄别中国动态化的比较优势对技术进步方向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及贡献率。该数据库提供了中国1995年至2009年33个产业的数据,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各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资本存量、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等。首先,关于产业增加值[Yit]的测算,是以名义增加值除以1995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获取实际增加值;其二,物质资本存量[Kit]直接选择以1995年计价的实际资本存量;其三,至于技能劳动[Hit]和非技能劳动[Lit]的数据核算,采用总工作小时数乘以技能(非技能)劳动工作小时数占比获取,关于两类劳动的分类标准则参考郭凯明等人和董直庆等人的做法,将数据库中的高技能劳动和中技能劳动加和作为技能劳动,以低技能劳动作为非技能劳动。1本节采用上述数据,结合(5)—(7)式可从供给端测算中国1995年至2009年期间历年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CLKt]、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CHKt]、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CHLt]三类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率,并将其分解为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分别从需求端表征由技术进步方向转变和产业结构变迁所消化和吸收的比较优势变化率。

图1和图2分别表示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内技术效应和产业间结构效应的散点图;同时,两图中还绘制了45度线,若产业内技术效应与比较优势的相关性越高,则表明该效应所吸收的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比较优势越多,则散点图越接近该45度线。图形显示,无论是比较优势对产业内技术效应的散点,还是比较优势对产业间结构效应的散点,都几乎均匀分布在45度线的两侧,当然个别年份也出现了异常值。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与比较优势的变化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表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方向调整产生的要素需求所吸收。为了进行对比,本节也测算了同期美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将其分解为产业内技术效应和产业间结构效应,散点图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美国比较优势对产业内技术效应的散点,几乎均匀分布在45度线的左右两侧,而比较优势对产业间结构效应的散点则围绕在x轴上下。这说明美国由于产业结构较为稳定,产业间结构效应产生的要素需求较小,并不能吸收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而美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几乎被产业内技术创新方向的调整所消化,二者的相关度更高。中美比较优势变化率分解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1995—2009年期间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被工业化进程所吸收,而同期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趋于稳定。1

上图虽然验证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被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所吸收,但是各类要素供给及禀赋结构具体呈何种趋势变化?表1显示了中国1995—2009年资本、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三类要素供给的变化率,并将其分解为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数据显示:在样本期内三类要素供给的平均变化率均为正值,表明三类要素供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物质资本存量积累的速率最快,1995—2009年各年的变化率均为正值,年均增长率高达4.24%;技能劳动供给的变化率在样本期间基本为正值,仅2006年的变化率为-1.47%,平均增长率为3.46%;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的变化率则出现波动趋势,样本期内变化率的年均值为0.77%。

由此可见,以初始要素禀赋结构表征的我国静态比较优势虽然呈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特征,但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则出现了资本快速积累、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要素供给的变化率同时被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所吸收,在多数年份两类效应的符号朝相反方向背离,且要素供给的变化基本由产业间结构效应所主导,这与图1和图2散点呈现的规律相吻合。

由于表1显示的三类要素供给均呈增长趋势,但变化趋势和速率存在一定差别。为此,本节将三类要素两两比较,观察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率及其分解效应。表2显示,1995—2009年期间历年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CHLt]、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CHKt]和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CLKt]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率及其分解效应,数据显示:首先,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的要素密集度基本呈稳步上升态势,变化率的年均值为2.69%,表示相对于非技能劳动,技能劳动的丰裕程度增加;同时,历年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年均值分别为-1.09%和3.83%,两类效应在多数年份呈反向变化,二者与要素密集度变化率同向变化的年份占比约为42.86%和85.71%。可见,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的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同时被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所消化,且产业结构整体向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但各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方向的变化未能使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丰裕度随着技能劳动密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整体产业内部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的上升并未超过非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比较优势的变化主要被产业结构变迁所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

数据来源:WIOD-SEA数据库,其中符号检验为产业内(间)效应和要素密集度变化率符号相同的年份占总样本年份的比例。

其次,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要素密集度呈波动下降态势,变化率的年均值为-0.79%,这是由于技能劳动和资本要素供给均稳步上升,但后者的增长率超过前者,因而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丰裕度下降。同时,各年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年均值分别为-1.67%和0.92%,两类效应在多数年份呈反向变化,二者与要素密集度变化率同向变化的年份占比约为85.71%和42.86%。可见,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同时被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内技术进步方向转变所吸收,而产业结构整体向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且各产业内部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的丰裕度随着各产业资本密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整体产业内部资本要素产出比的上升超过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比较优势的变化主要被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

最后,非技能勞动相对资本的要素密集度呈下降态势,样本期内各年变化率均为负值,均值为-3.47%。这与上文非技能劳动供给出现波动变化趋势,而资本要素供给迅速增长的分析相吻合,因而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丰裕度下降。同时,各年产业内技术效应[WEt]和产业间结构效应[BEt]年均值分别为-0.58%和-2.92%,两类效应在多数年份呈同向变化,二者与要素密集度变化率同向变化的年份占比约为64.29%和100.00%。可见,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被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内技术进步方向转变所吸收,产业结构整体向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且各产业内部资本相对于非技能劳动的丰裕度随着各产业资本密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体产业内部资本要素产出比的上升超过非技能劳动要素产出比。

整体来看,无论是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CHLt]、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CHKt],还是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CLKt],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同时被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方向调整所吸收,但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出现异质性特征。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不同类型要素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和产业内部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借鉴Brandt和Morrow的做法,本文仍采用要素密集程度甄别产业类型。1为了避免直接采用中国数据测算要素密集度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1995年美国各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再与中国各产业进行匹配。2图5为各产业要素密集度对产值变化率和要素密集度变化率的散点图。

结合上文及图5分析:第一,1995—2009年期间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上升,图(a)产业技能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对产值变化率散点的拟合线呈平缓的先降后升U型趋势,而图(b)产业要素密集度对其变化率的散点拟合线则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由此可知:在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供给上升的条件下,一方面,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占比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技能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产业异质性,相对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这一结果表明,从技能与非技能劳动视角观察,产值结构变化与产业比较优势相符,技术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规律相悖。第二,1995—2009年期间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要素密集度下降,图(c)产业技能劳动与资本要素密集度对产值变化率的散点出现向下倾斜趋势;在图(d)技能劳动与资本要素密集度对其变化率的散点图,拟合线出现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这表明随着资本积累的深化,资本要素相对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上升更快,且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的要素产出比提升更快。从技能劳动与资本视角考察,技术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规律相符。第三,1995—2009年期间非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要素密集度下降,一方面图(e)产业非技能劳动与资本要素密集度对产值变化率散点图,出现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趋势。这表明随着资本积累的深化,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占比上升更快;另一方面,根据图(f)的散点构成的拟合线未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表明对资本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差异。从非技能劳动与资本要素视角观察,产值结构变化与产业比较优势相符,技术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规律相悖。

四、基本结论

为考察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及贡献率,本文构建统一的数理框架,结合WIOD-SEA的中国产业数据,将1995—2009年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分解为代表产业结构变迁的产业间结构效应和表示技术进步方向调整的产业内技术效应,研究结论显示:

第一,中国资本存量积累和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所产生的要素需求所吸收。

第二,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呈异质性特征,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资本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主要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吸收,产业结构变迁向资本和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而技能劳动相对于资本要素密集度的下降则被产业内技术效应主导,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形成的资本需求吸收了增加的资本相对供给。

第三,进一步分析各类产业的产值结构与技术结构是否遵循产业本身的比较优势,随着技能劳动、资本要素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技能劳动和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的明显提高,但非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表明技术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规律相背离,产值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规律相吻合的特征。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增加,使资本要素相对密集型产业占比上升更快,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倾向更强,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比较优势相悖,技术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规律相符。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