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大数据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2023-05-30 10:49陈希娅王子安王世琼刘睿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观光

陈希娅王子安王世琼刘睿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2.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域及城郊地区、游客以观光、休憩、体验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乡村风景观光、风土体验、风物探索、风俗感知的非居住性旅游活动[1]。在当前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科学利用“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在促进农村农业增收、农民发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融合上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新时代“乡村衰落”这一时代难题的积极响应。

面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进行大量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的乡村旅游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研究目光多集中于乡村旅游概念[2]、乡村旅游发展制约因素[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4],以及乡村旅游空间结构[5,6]等方面。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别乡村旅游地的驱动机制[7]、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8]等定性分析上。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乡村旅游所采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已逐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学者开始尝试着用TOPSIS、计量经济学、地理测绘技术、GIS大数据分析来搜集乡村旅游数据并对其乡村旅游地演变[9]、时空分异特征[10,11]、空间集聚性[12]以及旅游者感知[13,14]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从研究尺度来说,学者们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开始研究乡村旅游产业分布状况,从全国[15]、省域[16]、市域[17]等行政区划尺度探讨了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探明了不同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存在极大差异。进而,学者开始探讨影响这些布局差异的原因,从人口[18]、交通[19]、文化差异[20]、政策、经济发展[21]等视角开始分析其对乡村旅游布局的影响力大小与影响过程,并提出相关建议。国内学者基于不同区域尺度,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有农家乐、休闲农庄、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地。但是,当前研究多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综合型和多样性,缺乏对大样本、多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定量研究。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对象选取单一,个案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且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不具备较强的普适性,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文章居多,理论研究和方法运用薄弱。

本研究基于多元空间大数据,结合信息地理学研究方法,以我国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从大样本量、多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出发探讨空间分异规律,部分解决了传统研究中以点代面的结论转换准确性问题与研究粒度问题,对正确认识乡村旅游供给现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见图1,是我国西部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成都、重庆双双作为国内热门的“网红”旅游目的地,表现出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巨大潜力。同时,双城经济圈内的四川与重庆互为最大的旅游客源地,结合自古巴蜀人民的“休闲文化”氛围,依托巴山蜀水所蕴含的地脉、文脉和人脉打造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区域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2019年川渝GDP合计超7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约7.1%。同时,双城经济圈旅游业发达,其中四川省2019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4.3亿元;2019年重庆市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9.07亿元,与此同时,重庆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8.2%。综上,双城经济圈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图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研究中的乡村旅游信息点(POI)、基础地理信息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西南山地分中心。对 POI数据进行处理后共获取有效POI数据16549个,见表1。进一步参照保继刚、李天元、刘德谦[22]等学者和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按照度假休闲型、观光审美型、主题体验型3大类进行重新归类,见表1。统计数据来自于《四川省统计年鉴》(2020)、《重庆市统计年鉴》(2020),其中旅游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其他指标来源于公开的年鉴和当地历年的国民经济发展公报。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其个数

1.3 研究方法

1.3.1 GIS空间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最近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15]。最近邻比率(ANN)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相互邻近程度。其中,ANN=1时乡村旅游点在研究区范围内为随机分布,ANN<1表明乡村旅游点在研究区内为集聚分布,ANN>1表明乡村旅游点在研究区范围内为均匀分布。利用核密度分析能在在空间上呈现出乡村旅游资源在双城经济圈内不同地理空间位置的发生概率。

1.3.2 不均衡指数

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乡村旅游资源在各区县的分布均衡情况,本研究运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中计算集中指数的方法来计算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均衡指数S,计算公式:

(1)

式中,n为省区个数;Yi为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S值介于0~1,当S为0时,表明乡村旅游资源平均分布于研究区内,当S=1时则表明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在某一个地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呈现沿环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眉山、遂宁、资阳、雅安7市)和重庆市中心城区向外圈层递减的层级分布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类似,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双核卫星式特征,对应乡村旅游活动对周边消费能力、市场规模以及客源市场的筛选过程,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少量分散于交通通达性稍差,但乡村旅游资源较高的地带。区域龙泉山以西成德绵乐形成的产业带与重庆市中心城区是双城经济圈内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最稠密的城市群,乡村旅游市场发育更为成熟。同时,层级递减趋势显著,由图2a可以看出,总体乡村旅游资源分别于成都市与重庆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密度核心区密度值为0.61~0.92个·km-2,且逐渐降低,于各地级市中心形成次密度核心区密度值约为0.23~0.39个·km-2。中部区域分较均衡,未形成规模较大的次级核心区。

图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核密度

2.2 空间分布集聚特征

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空间上呈现“分散与集聚并存”格局,主要以“省市中心—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如表2所示。其中总体乡村旅游资源与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资源(ANN=0.33<1)凝聚指数相对最高,主题体验型(ANN=0.38<1)次之,观光审美型(ANN=0.46<1)凝聚指数相对最低。与观光审美型旅游点相比,度假休闲型旅游点较少受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影响,更多取决于道路交通网完善程度及居民消费水平,呈现更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同时,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沿成渝高铁、成绵乐城际高铁、渝万高铁形成连接各密度核心区的通道,构成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集中连片区。

表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最邻近比率及不均衡指数计算结果

2.3 空间分布均衡特征

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除观光审美型外,其余类型具有显著的向心性特征。据图3可以看出,洛伦兹曲线整体呈现上凸趋势,表明乡村旅游资源在市域层面上分布呈非均衡态势。由表2可得,度假休闲型(0.48)<主题体验型(0.49)<观光审美型(0.54),度假休闲型、主题体验型分布相对集中,在各市县中心形成低集聚区。而观光审美型(0.54)不均衡指数相对较高,说明观光审美型乡村旅游分布相对分散,除双核外在其余市县依然均匀分布,较少受到中心区位的影响。就总体而言,区域内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中心城区的高聚集区,总占比达67%,其余市县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均衡,保持2%的增长比例。与此不同的是,观光审美型乡村旅游资源洛伦兹曲线波动相对较大,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凭借丰富的自然生态本底和独特的乡土人文气息成为观光审美型资源的高集聚区,总占比达39%,成都市和泸州市占比分别为15%、8%,成为中集聚区。

图3 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2.4 空间分布地理特征

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台地与丘陵等地势低缓区域,但不同类型在各地貌类型中占比变化趋势不同,亲水性特征不显著,见图4。山水条件是乡村旅游集聚最基本的地理环境要素。分别对研究区内DEM进行提取,水域进行缓冲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资源的规模,随距水域距离增加而逐步递减,但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亲水性特征不突出,5km范围内仅集聚了40%的乡村旅游资源。与此相比,地貌对乡村旅游资源影响较为显著,随高程增加,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呈递减趋势,其中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资源79%布局在台地和丘陵地区,在大起伏山地上也有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的身影。主题体验型和观光审美型绝大部分布局在台地地区,分别占总数的57%和50%,其原因在于随海拔高程的增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资源受限导致乡村旅游开发动力不足。

图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与水域、地形要素组合的数量关系

3 结论

本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空间大数据,结合最邻近比率、核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大样本数据量下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多样化趋势显著,乡村旅游资源呈现沿环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眉山、遂宁、资阳、雅安7市)和重庆市中心城区向外圈层递减的层级分布特征。

乡村旅游资源空间上呈现“分散与集聚并存”格局,主要以“省市中心—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向心性特征尤为显著。双城经济圈西部龙泉山以西成德绵乐经济带以及重庆市中心城区槽谷地带是乡村旅游核心聚集区,其他区域未能形成规模较大聚集区。

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台地与丘陵等地势低缓区域,但不同类型在各地貌类型中占比变化趋势不同,亲水性特征不突出。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观光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荡秋千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