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2023-05-30 13:11宋逸驰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爱情诗功用风俗

宋逸驰

先秦时期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呈现自然质朴的特点。作为先秦的代表作品,《诗经》记载了中国人早期对文学和美的朦胧感悟,作品中已经出现“原始意象”。先民们因缘水居住、逐水生活,而水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自然物象,故在一系列联想与思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水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水这一自然物象逐渐发展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在作品中更进一步深化成为文学意象。许多上古情诗中不乏水的身影,正是反映了这种密切联系。

人类璀璨的文化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从古至今,咏叹爱情的诗词歌赋数之不尽。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意味深长的文化意象,这种自然物质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由于水呈现多种形态,具体表现形式有江河湖海、小溪大川、风霜雨雪等,《诗经》对此加以恰当运用,其中蕴含的复杂感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情感的多样化。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先民们世代依河而居,因此河流与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诗经》中涉及的河流很多,除了大家熟悉的黄河、长江、汉水、泾水、渭水、淮水,还有淇水、汝水、杜水等。《诗经》中以“水”意象来阐述男女相识相聚于水边,情人有意的话要过河,万般惆怅的思绪也望水兴叹,被人遗弃也发生在河边。因此,水边、水岸或者水中央,既是恋爱的实际空间,又是爱情往来流动的载体。它既象征爱情的起承转合、缘起缘灭,又象征柔情、激情、滥情、无情、绝情等。因此,用“水”意象来象征爱情,《诗经》是源头,而《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的描述,具备鲜明的文学独特性,这个爱情诗的创始之作也对后世爱情诗的进一步演绎影响颇大。在《诗经》的爱情诗中,“水”意象有文学功用、美学功用和民俗功用三方面。本文从文学功用方面主要分析其比兴与比喻的手法,从美学功用方面主要分析其做景衬情的意义,从民俗功用方面因风俗引例举证。

一、文学功用

(一)隐喻起兴,含蓄朦胧

《诗经》善于运用水边景物起兴,采取朦胧含蓄的表现手法,描绘爱情中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思。《诗经》在开卷之作《周南·关雎》中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很明显地展现了水边的鸠鸟合鸣及依依相伴的情景,由此兴起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因为身处丰茂的水草旁,鸟儿成双成对地歌唱,所以此情此景引发了君子对心中恋人的无边思念。在这篇的后部分则又用水中荇菜,左右采撷,借以兴起男子对女子念念不忘的追求。这个篇章显然表达的是男子单方面对心上人的爱恋。在《陈风·东门之池》中则表达了两情相悦的欣喜。《陈风·东门之池》用“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为起兴,这既点明了感情发生的地点,又表明两人感情在逐渐深入—连“麻”这种质地都可以泡软,两人情感之深可见一斑。在此过程中,两人还可以相“晤”。在全篇反复出现的“晤”中,一方面我们理解这是恋人们之间感情不断加深的原因,因为他们可以见面,在见面中增加理解加深了彼此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人们也能够从这些精练的诗歌语言中领悟到这对青年男女在会面之时眉来眼去、波光不断流转的画面。高度凝练的词语里,蕴含了深厚的感情及生动的画面,这些都是流动的“水”意象给读者带来的美的享受。爱情中有喜有忧,故在波动不已的流水中也能寄情无限愁情别绪。在《邶风·柏舟》中,“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中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运用柏舟自比,柏舟的泛泛而流所映衬的是女子彷徨无依的内心,女子心里暗中感伤自己没有遇上良人,但只是一番幽怨,并不敢去很激烈地表示不满。

(二)用水作比,企慕情境

在《诗经》中,运用“水”意象写恋人间情感阻隔的代表性作品有《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与心仪之人因水相隔,两人各在水一方,空间上的距离感让男子爱而不得。在《周南·汉广》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也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樵夫爱上游女却难成眷属,只得面对滔滔江水一叹哀愁。在水的阻隔下,爱情变得缥缈朦胧,基于“水”意象构成了浪漫的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这种意境即西方浪漫主义所指的“企慕情境”。

《秦风·蒹葭》也很好地表现了“企慕情境”。《蒹葭》以秋色苍苍的蒹葭与冷露凝霜衬托,融入男女相恋但是被水所阻隔的情景,感怀可望而不可即、有情却还无奈。相比之下,《周南·汉广》具象写实,表达了江汉太广渡河困难,追求心上人非常渺茫,这也跟当时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有直接关系。江面辽阔,交通工具落后,这些都给传情达意带来了阻碍,恋人由此流露出“求而不得”的万般惆怅之情。《秦风·蒹葭》则抽象空灵,钱锺书的《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因为抽象意境能提供更为宽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用词凝练,运用“水”意象,可以使诗作言简意赅且意蕴无穷,抒发作者的各式情感。

(三)以水烘托,暗指不幸

《诗经》中描写“水”意象的篇目很多,其中《邶风·柏舟》以柏舟在水中飘荡、无所依靠、随波游走,隐喻女人在情感上处于无所依傍、心中迷茫的境地。全诗形象生动,情感沉郁恳切,令人读之感怀不已。在《卫风·氓》这篇中,女人被男人抛弃回到家中,但是家人并不理解也不接纳她,所以女人临河诉苦,而滔滔不绝的流水声最终使她清醒。在《召南·江有汜》这篇中,尽管丈夫已经另觅新欢,但弃妇的内心依然心存幻想,期待丈夫回心转意,让自己的感情之路能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上述分析可知,“水”意象在《诗经》爱情诗中表达的效果具象化而且多样化,通过情景结合,委婉地表达了复杂多变的细腻情感。

二、美学功用

(一)其形动人,展现风姿

水的质地、质感,以及给人的观感是多变的:平静时澄澈透明,纯美灵动;翻滚时混浊不清,泥沙俱下;缓缓流动时仿佛柔情百结;兴风作浪时又好似冷酷无情。正因如此,《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也具有多重的寓意。一是以水的款款流动、飘逸的姿态隱喻男性或者女性的风姿神韵,并以此寄托作者此中的爱慕之情。在《卫风·淇奥》中,作者深情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看那淇水弯弯曲曲地流,青翠碧绿的竹林一片片连起来,联想到那品格高洁、学问精湛的君子,心里悠然产生一阵爱慕之情。在这当中,淇水弯弯用来隐喻君子绰约的风姿;映照着虚心挺拔的翠竹,隐喻君子做学问的高尚情操。在高度凝练的字词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画面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在《卫风·竹竿》中,远行的女子望着淇水,想起了往昔自己“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美好情景,再思量父母兄弟如今皆已远离,因此怅然若失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这种用水的具体形象来比喻人的风姿的写法也被后世所传承,后慢慢固定下来,专门将“水”意象比作女性的形象。

(二)其景怡人,烘托气氛

《鄘风·桑中》一诗中,男子的位置围绕水滨而变,时而“淇之上矣”,时而“沬之北矣”,时而“沬之东矣”,看似是在采摘,其实是在等待与他们的“孟姜、孟弋、孟庸”约会。等待约会是在沬水边,若到桑社、上宫中幽会,淇水是情侣会合之处,水都见证了爱情。当然,水也会见证爱情的另一面,如《邶风·谷风》中的“有洸有溃,既诒我肄”,《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两首诗所举例句都表达了婚恋中的男子对女子的不忠与不敬,展现了两段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感情。

(三)其情动人,爱意无限

《周南·关雎》以“在河之洲”的“关关雎鸠”与水中“左右流之”的“参差荇菜”整个构成了“君子”活动的背景,比兴的手法让情感含蓄收敛,勾勒了一幅在水边上演的朦胧爱情追求之景。

《鄘风·柏舟》这首诗也用柏舟起兴,表现了女子认定心上人后非他不嫁的坚决态度,当被否定后女子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与《邶风·柏舟》不同的是,这位女子性格倔强,强烈抗争要自由恋爱,坚决捍卫爱情主权。

三、风俗功用

文学作品的形成受其时代因素影响,《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也反映了先民的一些婚恋风俗,《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上古年代的风俗有仲春之月男女相会,周代社会存在着在春天去祭祀高禖的风俗。这里的“高禖”指掌管婚配及生子的女神,类似兼具“月下老人”和“送子观音”的双重角色。在春天祭祀高禖的风俗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未婚青年男女祈求获得良人佳偶来跟自己婚配,二是已婚之人祈求早生贵子。这个祭祀高禖的风俗其后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化成众人游乐、男女恋爱等活动。因此,古代的这个情人节,有心的男女会在水边约会、恋爱、谈婚论嫁、祭拜祈求幸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道亮丽民俗风景线。据说,这个风俗在秦汉时期是在三月上巳之日举行,魏晋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不难设想,阳春三月,盛会人众,以溱水、洧水作背景,诗篇由风俗转向爱情。“水”意象作为背景反映了郑国的风俗。又如,《邶风·匏有苦叶》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该诗表现一位年轻女子对情人又喜悦、又焦躁的等候,作为邶地民歌,也反映了邶地当时的风俗民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孜孜的求爱择偶、夫妻的琴瑟和鸣、两地的相思阻隔、弃妇的出妻幽怨等。同时,《诗经》爱情诗充分运用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通过赋、比、兴等艺术手法表现世间男女相识、相知、相惜、相和、相离、相怨等复杂的情愫。《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水边,面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情感的多变让人或遐想不已,或思恋不已,或叹息不已。这背后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由于古代先民缘水居住、随水生活,因此借用水的形态具体化表现爱情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一方面,水滨环境确实如诗如画,无论是爱而不得、男女约会,还是交往成婚,许多有情人会在河滨生出情愫,催生一段恋情。另一方面,在先民眼里,水既能促进世间万物生长,也能让人类繁衍生息,因此水既是拥有无穷能量的象征,又是孕育新生命的象征。《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见证了爱情的忧与喜,其特征有两个:一是以水的纯洁清澈抒写男女爱情的美好与纯真,二是以水流的曲折阻隔表现爱情中需要经历的考验。

綜上所述,《诗经》中爱情诗的内涵深厚,其中“水”意象兼具动态美和静态美,同时具备文学功用、美学功用和民俗功用,对后世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体裁均影响深远。受《诗经》爱情诗的启发,文人墨客们对以水寄语、以水融情的写法融会贯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不少熠熠生辉的名言名句。《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也被后世的文学继承,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猜你喜欢
爱情诗功用风俗
太平风俗美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爱情诗页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爱情诗页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