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江花月夜》的生态美学意蕴

2023-05-30 13:11徐初菊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妇春江花月夜游子

徐初菊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喜欢用“月”来寄愁苦之思,托相思之情。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最早出现的咏月名篇,是一首月的颂歌,是写月夜的典范,历代以来广为传颂。诗人不仅把写景、说理、抒情这三部分做到了自然相承、气脉贯通,做到了景、理、情的生态中和,还将诗中的景、理、情都写得壮阔、大气、广博。诗人由“春”“江”“花”“月”“夜”的意象产生联想,进而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把王国维“境界说”中的“写境”与“造境”做到了完美结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美景—和谐的自然生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并且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意境要“真”,情感和景物是诗中构成意境的两个重要因素。所谓“真景物”,不是刻板描摹、只求形似,而是要写景妙造自然、体悟得神。只看《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春、江、花、月、夜五种真实的自然景物。而这五种意象在诗人以“月”为主线下进行不同的转换,诗人对景物之间的这种转换是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进行的,即“造化自然之声”。“境界说”中提倡作品之“不隔”,即将诗歌中客观描述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融通,混成一片,淡淡地流出诗人或悲或喜的情感,这种情感浓郁、鲜明又混沌。《春江花月夜》将看似互不相干的景物写得和谐共生,浑然一体,形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构成了动人的春夜美景图。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物在诗人的笔下是自然连贯的,无不体现一种和谐的自然之态。江水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与潮水共同涌现,月光倾泻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中,月色与霜相交融,月色与白沙相融合,江水与天空相辉映,景与景的组合没有任何的违和感与矫揉造作感。诗的前八句,诗人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对景象的描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壮阔无垠的境界。在诗的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一个“平”字,不仅写出了江、海连成一片的奇特景象和景致的扩大,还写出了江、海相接的壮阔情景。一个“平”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有千钧之力。一个“共”字写出了月与海潮、月与江水的休戚相关。月亮伴随奔腾而来的潮水升起的景象在一个“生”字中尽显。此时,月亮仿佛是从大海中孕育而生,江与月在诗人的笔下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潮水与明月都充满了生气,仿佛是两个有生命的物体,呈现出动态之美。紧接着,万物在春夜的月光下被照亮、被唤醒。“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在明月照耀下视通万里之景,形成了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江流在月光的照耀下摇曳荡漾,江边春花灿烂的芳甸在江流的环绕和月光的照耀下更显秀美。“霰”,原指天空降落不透明的小冰粒,在诗中用来形容月光下的春花晶莹洁白。一系列景物在江与月的贯通下连接在一起,春、江、花、月这几种景物在夜里作为一个整体同生共出了。“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在月光的笼罩下,繁花似锦的森林蒙着一层洁白的细雪,这是春天月夜独有的奇景。“空里流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汀上白沙与皎洁的月光完美之融合,以至于已经分不清白沙本身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诗人将自然景物的“人格化”的结果,这种“人格化”的自然观秉承了天人合一和万物同为一体的哲学基础。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自然景物中,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将自然景象作为整个生命体系的一部分,既没有所谓的中心,又没有清晰的边缘。这是诗人内心世界对大自然的审美诉求,其中的“生态美”理想不自觉地体现出来了。

二、至理—生命与宇宙的体悟

(一)宇宙意识下的生死思考

诗人江畔望月之情景和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是《春江花月夜》的两大主题,其实全诗还隐喻着诗人对人生的生死的思考,透露着丰厚超脱的哲思之理,即万物永恒,生生不息。

诗人身处由江、海、潮构成的波澜壮阔、宏大的境界中,面对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遐思冥想,将人生的生命短暂与浩瀚的宇宙、永恒且无限的宇宙进行对比。至此,诗人由对景物的描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想探索月与人的关系,便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从何年开始照耀世上之人?将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点明第一个看江月的人已经不在了,但江月依旧,而人却非往昔之人,表现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诗人将人类的生命与明月联系在一起,他开始展望遥远的将来:江上明月是在等待何人呢?是否等得到这个人都是不可知的。而江水滔滔,依旧如故,生命短暂,何必思考这些,还不如让其顺水东流,坦然面对。如此,诗人把眼前的感受延伸到未来,融入天长地久的时间长河。末句所写的长江流水,正是令孔子产生“逝者如斯夫”之叹的自然环境。诗人把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江、月自然景物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联系中得到体悟:人生短暂,宇宙永恒,只有对生死既重视又忘却,方能达到超脫之境。

(二)宇宙意识下的爱情观

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由月及人,再由人及理,最后由月及情,是一种由大到小的描写与思考方式,从对人生的宏观思考到对爱情的个体思考。壮阔怡人的春江夜景奠定了哲思的范围,情则是月由景而生,并通过对哲思的延展,实现浓情厚意。诗人在此处对宇宙意识的体现主要以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为主,其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通过提问的方式,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一种孤独感及感叹个人在宇宙中的渺小,而爱情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现两人相隔甚远,况且归期不定。诗人把恒远的宇宙意识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对往事的沉思,还是对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好些与爱情相关的意象,如“鸿雁”“落花”“落月”“碣石”“潇湘”等,虽各有不同,但都表达出一种逝去、别离、思归的思绪。“落花”流露出世事无常之感。月虽永恒,但依然会有下落时,更何况那触不可及无法确定的爱情呢!与其难过悲伤,不如顺其自然。花开花落,月升月落,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终归都是归于自然,正所谓落叶归根。用豁达与洒脱面对人生,与其伤感别离,不如多一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理性。

三、至情—温柔敦厚、真挚深切

情是诗词的核心,一切意象的选取及境界的营造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王国维认为,所谓写“真感情”是说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春江花月夜》所写的就是张若虚的真性情。他对月伤怀,全部情景都在高楼明月的环境中逐步展开。全诗的前半部分都是在写动人的景,后半部分就着重抒情。“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此处用了一个“待”字,将月亮人格化。她在等待什么人呢?只看到浩瀚的江水在不停地流淌。笔锋即从写月转到写人,在不经意间诗人由月的联想过渡到游子思妇的离别之情的抒写。“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恰到好处地将“扁舟子”指代为远游的游子,“明月楼”指代为守候的思妇。情于景中,由景生情,一切都是自然的过渡,情之所写,知所以。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能引起人的情思。在诗中,月亮引起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首先,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以“月”来烘托,用了一系列细腻的动词传达她的相思之苦,使之悲从中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徘徊”二字用得恰到好处,将月光拟人化,月光不忍看思妇孤独一人,怀着对思妇深深的怜悯,欲与思妇做伴,因此它在楼上徘徊迟迟未离去。月光希望能为思妇解忧愁,将清辉洒在玉户帘上、妆镜台上、捣衣砧上,即思妇可见的地方,奈何思妇触景生情,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于是,她想要驱走这引人思绪横生的月光,奈何月光“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带有双重意蕴,表面上是写月光卷不去,拂不走,实则是写思妇内心因月亮引起的惆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道出了思妇内心的苦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虽然两人共赏一月,但是听不见对方的声音。一个“逐”字写出了思妇的思念程度之深,思妇希望随着普照大地的月光飞向远方,并照耀远方游子。共赏一轮明月却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月光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相传鱼雁都能传书,于是思妇想要寄封书信给游子。但是,在这月夜中,鱼雁都逃不出无垠的月光,思妇无可奈何,唯有继续与这使人惆怅的月光相伴。可见思妇对游子情之深,思之切。

其次,写游子的月夜情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远在异乡的游子,在梦中看到了花落闲潭,可春天已经过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春,月亮西落,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还是游子的青春。而山之阻隔,路途遥远,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这美好的月光回到家乡。游子的月夜思绪比思妇的更深沉、更多了一分惆怅。这一部分诗句中,诗人每句都紧扣春、江、花、月等具体环境,每个细节都是生活的真切体现与体验,情景交融,浑然无痕,真正达到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四、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生态美学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整一的。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及“主客二分观”,要以生态整体主义观照自身与自然的一切事物。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作的创作中不自觉地融入了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审美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人与自然的相处状态。在自然界中,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并且是可以与人相通的。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强调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自然世界中应该顺应天命,不要因过于追求自我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所以,人与自然也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人类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的资源,享受著大自然的馈赠与美好的同时,自然也会因为有人类的点缀而散发着活力。自然与人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双方可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审美主体的情可融于景,景也可以反过来映衬人的情,人与自然共同绘制一幅和谐的生态情景图。

《春江花月夜》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人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之美。首先,在诗人的笔下原本看似不相干的景物都是相互贯通的,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组合,从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人物合一、景物之间的和谐之美。其次,在全诗的开篇,诗人将自身置于江、海、潮的背景中,感受其波澜壮阔。江、海连成一片,明月与海潮共同涌现,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变得晶莹透亮;霜与月光的融合,白沙与月光相映衬,似乎两者已融为一体。在优美的春夜,诗人从众多景中关注到月,随之的一切思考与体悟都随月展开,由此发出了关于人生及宇宙的思考:宇宙之无穷,月光照耀的第一个人是谁?月亮又在等待着谁?诗人连用疑问,并将“月”这个意象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情状;由月再及人进而抒情,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诗人明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所以看似没有答案,诗人或懊恼,或迷茫,其实不然。诗人已经明白宇宙是永恒不变的,月光也是永远都在的,变的是“江边人”。纵使人生短暂,物是人非,但生命是代代相承与延续的。江河依旧奔腾,时光依旧流逝,坦然面对,归于自然,便会得到超脱。无论人是谁,月光依旧会照耀大地万物;无论江边人是谁,江河依旧如故。思妇无法卷走门帘上的月光,无法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鸿雁也飞不出无边的月光,生死轮回,四季更迭,这都是自然的奥秘。正是因为明白其中的哲思,所以诗人并不迷茫。面对这般天然雕饰的美景,只要置身其中,顺应自然,就能得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能够体悟到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进而达到一种“以物观物,物我合一”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颂月之集大成者,诗作主要围绕对“月”的客观自然景物描写,将诗人自身的主观情感隐晦地表达出来,寓情于景,做到了王国维所描绘的“无我之境”,其展现出的景、理、情实属令人惊叹。

猜你喜欢
思妇春江花月夜游子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潮细胞
游子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游子归家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