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矛盾性格的因果分析

2023-05-30 21:01章静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伯德伯家的苔丝苔丝

章静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1891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的矛盾性格较为突出。了解苔丝矛盾性格的因果,对阅读《德伯家的苔丝》具有重要作用。

一、《德伯家的苔丝》概述

《德伯家的苔丝》全篇以苔丝的家庭、社会为背景,以苔丝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在维多利亚时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被迫害的一生。小说开篇描写了苔丝出生的家庭环境,强调了苔丝所处的贫穷困苦环境。作为贫苦小贩的苔丝父亲在得知自身是古代贵族的后代后,决定让苔丝进入贵族亲戚家中获得经济方面的帮助。在进入贵族亲戚家后,苔丝被其子诱奸,并在归家后发现怀孕。在孩子夭折几年后,苔丝进入陶勃赛乳牛场工作,并与牧师的儿子恋爱、订婚。在结婚当夜,苔丝告知丈夫自己的不幸经历,却未获得丈夫原谅。在丈夫离家外出后,苔丝再次遇到贵族亲戚之子,并被迫与其同居。此时,苔丝丈夫归国,表示对其既往经历谅解之意,促使苔丝认识到贵族亲戚之子致使其丧失了与丈夫共同获得幸福的机会,在愤怒、恼恨之情驱使下,苔丝杀死了贵族亲戚之子并被处以绞刑。

二、《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在《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中,作者将苔丝称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近乎公开挑战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从人物形象来看,苔丝是世人崇尚的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人物,她的内心纯洁,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

(一)内心纯洁

苔丝内心的纯洁体现在其不攀附权贵和对爱人坚贞两个方面。一方面,出身于贫困之家的苔丝甘于过朴素生活,内心并无攀附权贵之意。即便被父母要求进入贵族亲戚家,苔丝也并未刻意迎合贵族亲戚,而是勤恳工作,拒绝贵族亲戚之子的诱惑。在自己被欺骗后,苔丝毅然决然离开贵族亲戚之家,并拒绝母亲攀亲的建议。另一方面,苔丝对牧师的儿子一见钟情,即便经过诸多困难仍然没有丧失对丈夫的崇拜、热爱,并在与丈夫结婚前拒绝母亲关于隐瞒既往经历的想法,通过写长信、口述等方法向丈夫坦白。

(二)高度的家庭责任感

苔絲出身于一个贫穷小贩之家,父亲懒惰愚钝,家中弟妹众多,作为年龄最大的孩子,苔丝每天努力工作,帮助家人解决生计问题。在赖以生存的老马“王子”不幸去世时,苔丝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悲伤中,而是思考从泥潭中拯救家人的方法;在父亲去世后,苔丝为了维持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一家五口温饱、弟妹学费,再次与居心不良的贵族亲戚之子相处,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矛盾性格的表现

作为《德伯家的苔丝》中典型的矛盾型人物,苔丝的性格体现出乐观性与悲观性、坚韧性与柔弱性、理性与感性、反抗性与妥协性并存的特点。

(一)乐观性与悲观性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时,苔丝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性格。即便失贞后怀孕归家,即便生子早夭,苔丝并未一蹶不振。在进入布莱克莫尔沟谷时,苔丝的精神奇妙地振作起来,提前被消磨掉的青春和希望被大自然重新激发,她的希望与阳光融合,幻化成了环绕着她的光环。正是这一积极乐观的性格,促使苔丝始终怀有对爱人的赤子之心,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即便在自己丈夫无情离去时,也怀着憧憬给他写信。在杀死贵族亲戚之子与丈夫逃亡的过程中,苔丝乐观地规划丈夫的未来,对自己最终的归宿毫无怨言。

在遭受前途无望时,苔丝性格里的悲观情愫开始显现,表现为毫无缘由地对自己加以否定。在面对同伴对自己父亲贪慕虚荣行径的批判时,苔丝匆匆逃离;在面对送货途中唯一的劳动力“王子”惨死时,苔丝完全归咎于自身,认为如果自己谨慎些就不会发生事故,甚至将自身视为一个谋杀者;在面对丈夫的抛弃时,苔丝认为丈夫的行为并无错处。这一特点为苔丝埋下一次次丧失先机终被埋入命运沼泽的伏笔。

总的来说,苔丝乐观性与悲观性并存的性格是其痛苦的来源,致使其在每一次被唤醒生活希望的同时涌现悲观情绪,最终推动悲剧命运进程。

(二)坚韧性与柔弱性

在为人处世中,苔丝展现出坚韧的一面。比如,面对贵族亲戚之子的调戏、威慑,苔丝果断予以拒绝。在贵族亲戚之子以驾驶快车下山的方式迫使苔丝屈服时,苔丝依旧坚定拒绝,并用手绢擦拭被其接触的地方,随后寻找缘由下车,下车后的苔丝情愿步行五六英里也不向贵族亲戚之子的要求妥协。又如,在丈夫前往巴西发展事业后,生活困难的苔丝并未根据丈夫嘱咐向丈夫的父母寻求帮助,而是辛苦工作维持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温饱。

在与家人、爱人相处时,苔丝展现出柔弱的一面。比如,面对父母的求助,苔丝放弃争取的做法,前往贵族亲戚家寻求帮助;又如,苔丝原谅了丈夫以往的放荡行为,但她没有获得丈夫的谅解,在无法获得丈夫的宽容时说“我会听你的,就像你的一个可怜的奴隶一样,甚至你要我去死我也会听你的”。面对丈夫获知她既往经历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苔丝备受打击,甚至想到跳河自杀。

总的来说,苔丝是一个外表坚韧、内在柔弱的姑娘,她依靠健康的体魄保护家人,依靠机智自爱维护贞操;但在家人、爱人面前,她敏感柔弱。这一矛盾性格消除了向周围人博取怜爱的可能,并极易被自己的爱人所伤害。

(三)理性与感性

面对贵族亲戚之子,苔丝表现出理性的一面。其可在短时间内认清贵族亲戚之子的真实为人,明确表述自己的态度,并选择适宜的手段保护自身。在丈夫离家后重遇贵族亲戚之子时,苔丝也未轻易相信贵族亲戚之子的巧舌如簧,始终与其保持距离。

面对家人、爱人,苔丝表现出感性的一面。在与爱人相处过程中,苔丝始终保持毫无杂质的美好热情,用她全部的感情爱丈夫。面对丈夫的抛弃,苔丝并未主动争取宽恕。在丈夫重新回归后,苔丝则杀死贵族亲戚之子获得救赎。

总的来说,苔丝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共存的矛盾个体,理性驱使其拒绝贵族诱骗,感性则促使其在父亲死亡后屈从于贵族亲戚之子,最终在犹疑矛盾中被邪恶势力逼向死亡。

(四)反抗性与妥协性

作为乡间劳动者,苔丝性格中原本就有一种反抗性。她积极抗争,坚守自我,不甘于做权贵的玩物。面对燧石山上凶恶狠毒的富农有意的刁难,苔丝据理力争,拒绝从事力不胜任的男工活儿;面对贵族亲戚之子的纠缠,苔丝勇敢地戳穿,愤怒反击,最终用一把刀结束了贵族亲戚之子的生命。即便前方是刑场,苔丝也从容应对,以自己的死亡抗议封建社会虚伪的传统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同时,苔丝敢于反抗宗教,敢于突破宗教清规戒律,自行代替牧师为自己的私生子行洗礼。她不顾十九世纪后期教堂和法律关于“禁止男子与死去妻子的妹妹结婚”这一规定,希望丈夫在自己死后与自己的妹妹结婚,至死表达对宗教的反抗意志。

作为封建社会僵化传统道德桎梏下的一员,苔丝受到落后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将被贵族亲戚之子诱骗失贞视为一种自我罪孽,致使其长期轻视自我。在与丈夫结婚前,苔丝内心深处备受煎熬,认为自己未将失贞事情告知丈夫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过错,即便丈夫得知真相后离家远去,苔丝也心甘情愿。

总的来说,苔丝是一位在封建社会桎梏下觉醒不夠彻底的女性,一面保持着倔强的反抗意识,一面陷入对封建落后保守思想的妥协,最终在与封建思想斗争中迷失方向,无法找到正确反抗恶势力的道路。

四、《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矛盾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压迫

封建社会虚伪的传统道德观念是造成苔丝乐观性与悲观性并存的矛盾性格的主要原因。苔丝的乐观性格源于自然的馈赠,其悲观性格则源于社会虚伪的传统道德桎梏。苔丝处在维多利亚王朝时期,旧的道德观念被打倒推翻,新的道德秩序尚未构建,借助工业革命的东风,城市化迅速推进,但偏远农村仍然保留旧有的手工作业方式以及陈旧的道德观念。这一时期的西方教会尊重、憧憬圣母玛利亚,将玛利亚视为教会中贞节的榜样,其在肉体、精神层面均是贞节的。与此同时,苔丝所生活的马勒村留存着诸多封建遗风,如高度关注女性的贞节等。在遭受诱骗重新回到马勒村首次做礼拜时,苔丝就遭受村民非议,连同苔丝的母亲都认为苔丝应该想办法与贵族亲戚之子结婚。苔丝在怀孕生子时,周边村民将苔丝作为谈资,在可怜苔丝的同时,也认为苔丝的唯一出路是与诱骗她的男士结婚,否则就是不体面的;而苔丝与诱骗她的男士之间的情感关系、婚后生活幸福与否则无关紧要。在周边舆论的压迫下,苔丝经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也成为其悲观情绪的来源。比如,在丈夫抛弃苔丝离去前,丈夫梦游时抱着苔丝细心亲吻,表现其对苔丝的爱恋与不舍,次日丈夫对此并无印象,苔丝也未挑明。这主要是由于在封建社会虚伪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苔丝认为自己婚前被骗失贞是错误的,损害了丈夫的尊严,丈夫不原谅自己是应有之义,若丈夫得知自身本能表现对苔丝的爱恋,其一定会因理性缺失时尊严受破坏而痛苦。

(二)被扭曲的本性

被扭曲的本性是苔丝反抗与妥协、坚韧与柔弱并存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苔丝从一个懵懂无知的乡村姑娘变成一位敢于践踏人间正义的杀人犯,无不折射着人性勇敢向善的品质被扭曲的过程。

苔丝原本是一位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性,她天性善良,且勇敢坚强,如一棵小草自由生长在乡间田野,因自身意志而顽强生长。未经世俗浸染的苔丝心灵善良,甚至不忍伤害一只小虫、苍蝇。她对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落泪,表现了苔丝作为人对纯朴的情怀、对生存的渴望与关爱。虽然苔丝自身经历被贵族亲戚之子诱骗、失去贞操、生子夭折等困境,但她还是主动承受道德舆论压力,拒绝与贵族亲戚之子结婚,仍然愿意相信真爱。同时,她将道德的责问视为一种告诫,主动面对往事而非逃避,逐渐形成了自我的贞节观念:“女人的贞节,真的是一次失去了,就永远地失去了吗?”在自我的贞节观念影响下,苔丝认为自己拥有新生命的可能,决定开始新生活,勇敢与牧师之子恋爱。但是,苔丝的丈夫是传统道德观念与新思想萌芽的矛盾体:一面不顾一切与纯洁的苔丝恋爱,一面逃避远离勇敢向自己坦白过去经历的苔丝。丈夫的逃离成为苔丝本性被扭曲的钥匙,苔丝重视丈夫的爱和感受,在丈夫认为苔丝婚前失贞不可饶恕时,苔丝被彻底击倒。再次被贵族亲戚之子胁迫,并丧失与丈夫重新结合的机会是苔丝本性被扭曲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生命走向毁灭的最后时刻,苔丝仍认为“这种幸福太过分了,我已经享够了,现在我不会亲眼看见你看不起我了”。

五、《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矛盾性格造成的结果

上天赐给苔丝一个天真纯洁且坚韧的灵魂,让苔丝超凡脱俗。然而,现实则给了苔丝一个贫穷落魄的环境,让她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的诸多纷扰,出现种种矛盾性格,最终导致其悲惨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苔丝矛盾的性格是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苔丝的悲剧不单单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还有性格悲剧。杀死苔丝的真正凶手正是其乐观与悲观、坚韧与柔弱、理性与感性、反抗与妥协并存的性格。

面对家人,苔丝柔弱而感性,虽然鄙视父母的虚伪且坚定认为自己依靠自身劳动生活,但并未拒绝父母的提议,极不情愿地投奔冒牌资本家,最终埋下悲剧命运的伏笔,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遭受贵族亲戚之子胁迫后,虽然苔丝认为自己并未犯错,但为了家人不遭受非议而远离家乡四处漂泊。苔丝再次遇到贵族亲戚之子后,一面坚守对丈夫纯粹的爱,一面为了家庭温饱重新回到贵族亲戚之子身边,以自己的肉体换取家人的生存。

苔丝的理性与感性贯穿整部小说。原本苔丝与牧师之子的相处十分融洽,牧师之子多次向苔丝求婚,但苔丝仍然认为自己有义务将以往经历告知爱人。此时,苔丝的理性占据上风,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自己的全部告知爱人,否则对爱人不够公正。在苔丝坦白后,她的感性占据上风,并未积极为自己辩解,才导致丈夫远离,成为苔丝承受肉体、心灵折磨的驱使因素。

综上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是内心纯洁、忠贞守信的人物形象,在遭遇一切不公平事件时,苔丝呈现出乐观与悲观、坚韧与柔弱、理性与感性、反抗与妥协并存的矛盾性格,其矛盾性格的来源是被扭曲的本性、封建社会的伪善道德,这一矛盾性格也致使苔丝走向深渊。

猜你喜欢
德伯德伯家的苔丝苔丝
蜂鸟——致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对苔丝悲剧的语用学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