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现代文学乡愁诗中的几个原型意象

2023-05-30 21:01钟苹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笛声乡愁家乡

钟苹

故乡情怀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很多知名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涉猎到故乡情怀方面的作品,并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充分地反映了作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正是这些富含故乡情怀的文章,构成了现代文化创作中的重要的体系。我们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现,乡愁作品往往建立在乡土文学基础上。虽然乡土文化一直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愁也是历代诗人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但是如果在同一时期,有大量关于乡愁方面的诗词作品,并且这些作品还采用了相同的题材,那么这些相近的主题、相似的意象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乡愁作品当中,都具有一定的“共鸣”,而形成这个“共鸣”的往往是特殊的历史背景,进而使乡愁作品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后发现,这些乡愁作品在意象的使用方面具有强大的召唤形式。所谓“召唤”,就是指诗人对家乡的一种怀念。我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乡愁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现代乡愁诗歌中所使用的一些意象,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体系中往往能够找到相应的原型,这主要是一种文化方面的传承,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情感角度来讲,乡愁文化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着丰富的情感基础,同时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诗歌题材。所以,针对中国现代乡愁诗歌主题意象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和分析乡愁作品,对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乡愁作品更加广泛地流传。

一、声音的意象—歌声与笛声

我们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乡愁作品后发现,歌声与笛声构成意象的主题,它们往往是一起出现的,作家在描写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反复的强调。无论是歌声还是笛声,都是在向读者传递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在现代文学作品当中,歌声和笛声与现实的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乡愁作品的过程中,不要将歌声和笛声理解为现实家乡中存在的。作家在创作时,往往借助歌声和笛声这些意象来传递自己的思乡感情,如果没有了歌声和笛声的衬托,或者是意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少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作品也会十分的平淡,毫无可读性。

歌声和笛声既不是乡愁,也不是故乡,而是作家构建的一种意象,向读者传递一种有关家乡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这些内容,可以理解为一种想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进行转换。但是,如果在文学作品当中汇总,就能够彼此之间互相交换,两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基于此,在现代文化作品当中,无论出现歌声、笛声或者是琴声,这些都是作家传递思念家乡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实质的含义。如果仔细阅读现当代作家(如冰心、席慕蓉等)的作品,这些作家在乡愁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所构建的意象与实际家乡之间可以存在联系,也可以不存在联系,两者可以合而为一,也可以是独立的个体,正是因为这点特殊性,让中国现代作家的乡愁作品能够充分传播。比如,在鲁迅《故鄉毕竟是故乡》作品里,作者描写了很多家乡的事情,这些就是真实存在的内容,并不是作者构建的意象,是一种写实的手法。我们总结后发现,歌声与笛声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乡愁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代表,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属性。比如,笛子主要的材料为竹子,声音轻柔,最适合表达思乡的情感。所以,笛子在现代乡愁文化作品中成了意象的代表,频繁地出现在乡愁作品当中。另外,乡愁作品当中的歌声,并不是放声歌唱,也不是愤怒的吼叫,而是一种悠扬的曲调,主要目的是传递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来,笛声与歌声都是以声音为介质,共同构成了乡愁文学的意象代表。试想一下,如果在现当代乡愁文学作品当中缺少了歌声与笛声的意象,全部采用回忆写实的方式,那么读者在阅读乡愁作品的过程中就会觉得十分干涩,索然无味,也无法有效地传递出作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明明如月—观照的意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当中,乡愁意象当中除了歌声与笛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代表—月亮。中国古诗词当中就有很多诗人将月亮作为一种意象,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怀念。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中国现代乡愁作品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以明月为思念家乡的意象,形成了一种文学传统,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继承。正因如此,在中国现代乡愁作品当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明月的内容。在月光的照耀下,不仅呈现的是影子,还有作者的孤单和寂寞,如席慕蓉《乡愁》中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这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同时还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月亮作为中国现代乡愁作品中的意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作者和家乡共赏一轮明月,好像自己也身在家乡一般,以此来传递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创造了意象不可移动的情况。第二,作者远离家乡,同时也有机会回到家乡,与月亮的圆缺有着相似的地方。月亮的自然变化与人的悲欢离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讲,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的团圆,如每年的中秋节,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年的春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月亮的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因如此,月亮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愁意象中的代表。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将媒人称之为“月老”,其含义就是在月亮之下,将两个有情人联系在一起,这在侧面也说明了月亮具有传递美好情感的功能。基于此,无论是在古代的诗词当中,还是在现代的乡愁作品当中,一轮明月,往往成为人们共同追思怀念的工具,以此来传递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

三、云和雾—隔离的意象

在中国现代乡愁作品当中,除了歌声与笛声、月亮外,还有两种重要的意象是云和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分析能够发现,如果作者在乡愁作品中的运用了云和雾,那么作者在传递思想感情方面表达的是一种迷惘的情感,就好像雾里看花,好像看到了,但又没有看清楚;在描写乡愁时,感觉家乡就在眼前,却又是一片模糊的情况。有些作品看似在描写云和雾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诗意,但当读者进行深入分析时能感受到无奈和迷惘。云和雾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家乡也是客观存在的,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模糊的内容,来传递对家乡的思念。但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思乡感情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故乡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者构思了一个自己想象中的故乡的模样。我们还能发现,当作者在创作乡愁作品时,没有使用明月,而使用了云和雾,这不是一种怀念,而是一种构思和创作。对于一个真正思念家乡的人来说,他既能够清晰地记得家乡中的事物,也能够记住在家乡发生的事情,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是,作者使用了云和雾来传达对家乡的思念,实则是向读者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和家乡之间不可抗拒的距离,这种距离让作者感到无奈。人的天性,就是希望把握住各种情况,一些事情脱离了人类的控制,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一种无法割舍也无法放弃的感情,进而产生出一种迷惘的感情。在对中国现代乡愁作品的分析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真正地理解乡愁作品的内涵。换言之,“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宗白华《美学散步》)。但是,我们能够穿过风雨的阻隔回到故乡,如果作者使用“云雾”作为情感的寄托,则表示无法把握,也无法穿越,对家乡有一种无奈的眷恋。通过对中国现代乡愁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作者使用云和雾作为意象,这些都是感官无法触及的。另外,云和雾根本就不是什么阻碍,反而能够让人尽情地驰骋,就是这种清晰和模糊之间的界限,让人无法准确把握。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乡愁作品中的云和雾,就能够发现这些都是作品所创造的一种表象,是一种触不到的感觉,需要我们仔细地去感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析出乡愁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方面的沟通,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古往今来,无论时间如何演变,家乡都是人们的最终归宿。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没有人主动远离自己的家乡,人们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思念的也是家乡。俗话说,“破家值万贯”,其中就蕴含了人类对家乡的情怀。

在中国人的思想认知当中,离开自己的家乡是一种不幸。如果说生活在家乡是生活上的不幸,那么离开家乡就是心灵上的不幸。当我们离开家乡后,对家乡总是有无尽的思念,同时也能回忆起在家乡生活时的困难和快乐,这些都是构成家乡情怀的因素。乡愁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乡愁文化是温馨的,同时也是苦涩的。乡愁是因家乡空间分离所造成的,而且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距离是不可能被拉近的,进而在情感上产生了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因为这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才能让作者在创作时使用明月、云和雾这些意象,让读者在阅读中清晰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人的艰辛和无奈。

我们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中国现代乡愁文学作品当中,作者所使用的意象往往是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并且在以往的作品当中反复使用,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明月、歌声、笛声、云和雾等。这些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且有思乡的情感在里面。这种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境,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而且原型和意象之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乡愁作品中,实体大多数是乡村,建立在乡村文学的基础上。乡村在乡愁文化作品当中充分反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能够让人深深地眷恋。这既是返璞归真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的内在联系。意象作为作家常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从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无论它向什么方向演变,都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寄托。对于中国现代乡愁作品而言,我们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不仅要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需要关注作者对乡愁的把握。作者使用意象传递情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构建的美好的意境,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进而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乡愁作品还带有浓厚的忧郁和感伤的情感,这也是乡愁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乡愁作品艺术魅力的根源。

猜你喜欢
笛声乡愁家乡
杨优秀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牧童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回头一望是乡愁
夏天的家乡
甜甜的笛声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