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情

2023-05-30 02:55邓秀琼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进厂建筑工地小姨

邓秀琼

我的父母均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那个年代的其他农村青年相比,他们的婚恋别无二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我始终坚信: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

我听父亲说过,他刚到婚龄不久,媒人便络绎不绝,都快把家里的门槛踏破了。前后介绍了好几个对象,可父亲始终不满意。直到遇上了我的母亲,第一感觉便是“可以”。我知道,父亲不太喜欢夸奖人,他说的“可以”,便是很满意了。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也常吵架,但基本上不会动手。而每次吵架后,冷战不了两天,便又和好如初了。母亲一旦生气,父亲便开始扮小丑、做怪相、讲笑话。每当此时,母亲都会狠狠地瞪父亲一眼,可奇怪的是,她的那种狠连自己也会忍不住笑。

在那个年代,我们家里总缺粮。可是每当外公来借粮时,父亲从不会让他空手而归。家里的母猪下了崽,舅舅说先赊账买两只,父亲也从来不会拒绝。哪怕家里已穷到连我上学的费用都交不起了,小姨和姨父要出门打工,把不满两周岁的表弟送到我们家托管,父亲也二话不说便答应了。过了两年,小姨又把刚满三个月的表妹送来,并且一再表示:“姐姐和姐夫带孩子,我们放心!”就这样,表弟和表妹在我们家待到上学年龄,小姨才接去广东上学。兄妹俩走后,父亲还失落了很久。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做的这一切,便叫爱屋及乌。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母亲总是那么善良。那些年总有人走乡串户收“功德钱”(自发组织的,用于修桥补路,不限于本地)、乞讨等,每每遇此,母亲总会多少给些,实在没钱也要给人打发两碗米。而到青黄不接时,母亲总是一个人吃红苕,把米饭留给我和父亲。她还总对我炫耀:“我好养活,不像你们爷俩打不得粗。”其实,就她那点儿小心思,我和父亲的心里早有一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

父母婚后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1995年。那一年,父亲随几个乡邻一起出门打工。那时,我还不清楚他们口中特别远的黑龙江离我们家到底有多远。但我知道,父亲走后,母亲每天都在念叨:“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当收到父亲的来信时,母亲激动地用颤抖的双手递给我,说:“快, 快念给我听!”她是那么急切地想知道父亲的消息。当得知父亲一切安好后,母亲如释重负,只是埋怨父亲离家那么久才来信!我看了看邮戳,告诉母亲,父亲寄信是在一个半月以前,她便不再说什么了。

大半年以后,父亲回家了。母亲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然而,她对自己的辛苦却不再唠叨,好像所有的艰辛都随着那些泪水被咽下了肚。而父亲,对于那段首次外出打工的岁月,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用几句话概括了。然而,从那以后,父母便不愿再长期分离。那些年的农村还很贫穷落后,为了供我上学,父亲不得不选择出门打工,而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让父亲单独在外,父亲走到哪儿,她便要跟到哪儿。父亲进厂,她便进厂。父亲上建筑工地,她便上建筑工地。嘴上说一个人在家干农活儿太辛苦,心里却是舍不得父亲在外独自受累。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不再动不动就争吵,感情越来越好了!一个盆里洗脚,水烫时都愿意垫底,而不像年轻时比谁动作快,你踩我左脚我踩你右脚了。

如今,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乡下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了。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成果,父母也很知足了,他们不嫌粗茶淡饭,唯庆幸有爱有伴。尽管他们不会表达,也不曾对彼此说“我爱你”,但那些幸福时光依然像那出浆的磨盘,正呼啦啦地转着。

父母的爱情,我不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并且悄悄記下了!

猜你喜欢
进厂建筑工地小姨
传说中的小姨,要回家过年了
建筑工地更需“硬核防疫”
小姨来我家
如何做好建筑工地规范化安全管理
建筑工地坠楼案
千芝雅全球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首条设备进厂
千芝雅新上2条日本瑞光卫生巾生产线和1条婴儿拉拉裤生产线
宣钢汽运预报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继续维持坚挺
繁忙的建筑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