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山水画《青卞隐居图》的艺术特点

2023-05-31 05:16江程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王蒙笔墨技法

摘要:元代山水画在整个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文人画在这个时期得到确立与发展。元代的山水画家与宋代以再现客观事实为主不同,他们更加重视写意,多借笔墨表现主观情感。其中,元四家最具代表性,王蒙作为元四家中重要的一员,其作品《青卞隐居图》更是把笔墨意趣、主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王蒙;青卞隐居图;空间建构;笔墨;意境表现

一、创作背景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人。元朝杰出绘画家,与元代吴镇、倪瓒、黄公望合称“元代四大家”。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其山水画很大程度得益于外祖父赵孟頫,后又师法董源、巨然、王维等人,绘画技法相当成熟。他的绘画成就与他的经历和家庭氛围是密不可分的。王蒙年少时就与许多文人墨客进行过交流,所以他也精通诗文,游览祖国山川河流的经历为他后期的山水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外,其外祖父是赵孟頫,外祖母、舅父、表弟都是元代著名画家,家中收藏了许多书画作品,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了王蒙良好的学习条件。

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的风格特点。王蒙一生都怀揣着一颗入朝为官的心,立志为国家效力。然而在当时的元朝,入仕的文人想要实现抱负并不容易。《青卞隐居图》(图一)创作于1366年,当时正值朱元璋与叛军张士诚交战期间,就这样,王蒙在入仕做官还是出仕隐居之间纠结徘徊,最终在此画作中将对于前途的纠结与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卞隐居图》为竖轴式纸本墨笔淡设色画,纵140厘米,横42.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的内容是王蒙家乡卞山从山麓到山顶雄伟奇特的景色。在这狭长的画幅中,作者将繁密茂盛的树林、缓缓流动的溪水、平静的水潭和飞流的瀑布以及朦胧的云霭安排得非常巧妙,使得整幅画构图非常饱满,景色非常生动,没有给观者死板的感受。我们从画面的最前方可以看到树林中有一个手执拐杖的行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超逸理想的文人意境。畫面中部的树林间隐隐约约能够看到几间茅屋,有一个人栖居在其中一间茅屋内,显得十分惬意。位于整幅画的上半部分,是巍峨的山峰。两座山峦中间又夹了一条瀑布,使得画面节奏变得明快,营造了一种山势险峻之感。

二、画面的空间建构

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建构,可以理解为中国画的置陈布势,通过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去表现多个不同的景色,强调对一山一水意象的感受,四时八方之色全都在一幅画面中得以表现。五代唐宋时期,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深远,对于画面的构建,追求平稳、庄重。发展到元代,“元四家”基于前人的基础,大胆探索新的空间构成方式,从对观察到的自然物象的描绘,到如今直抒胸臆的心中山水,造就了意象万千的奇幻境界。其中,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理念。

在《青卞隐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的建构上,王蒙并没有用传统的山水画构图方式去排布图中的物象位置,也没有对真实物象进行临摹。在画中,山体结构错综复杂,耸立的山峰扭曲盘旋、相互错叠,如游龙般蜿蜒而上。近景、中景、远景三者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而是以一种融为一体的形态展现出来,让观画者产生了一种虚构的奇幻之感,山体雄伟壮丽,生动而又有气势。在遵循自然生长规律的前提下,王蒙将树木姿态与山的形态表现得更加具有艺术张力,其间又增加了一些零碎的山石、潺潺流动的溪水和山间滔滔不绝的瀑布,让画面更加灵动而充满生机。再综合基本章法规律和传统的“三远法”,使得画面实现了视觉上的和谐统一。王蒙画中的构图虽有满密繁茂的特点,但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密中见疏的自然山水意境。在《青卞隐居图》这幅作品中,王蒙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式,画出了不似卞山的卞山,即心中之卞山。这种新的创作思路非常值得在创作现代山水画时借鉴。

三、意境的表达方式

王蒙对于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首先,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元统一中国后,人们虽然从战乱中解脱出来,但是亡国的悲痛心情却没有消失,由于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科举制度的取消,许多文人没有进入仕途,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而选择了隐逸山林、洁身自守。他们将毕生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放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心态也由士大夫的骄傲转变为文人的失意痛苦,此时的绘画自然成为寄托情感的方式之一,作品更注重画家的主观意味和水墨风格,强调笔意墨趣及其表达的意境和气势。

其次,受到元朝“文人画”思潮和书法的影响。当时的士大夫对于民间绘画是带有偏见的,他们强调文人画是超逸、高尚的,同时也要求文人具有文学修养,能够将诗、书、画完美地结合。在书法方面,此时“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理念被正式提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时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1]杨维桢在《图绘室鉴序》中言:“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在文学修养上,吴镇曾说:“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可见其兼通。这些创作理论的出现,让中国绘画更富有文学气息,元代画家逐渐建立以笔墨技法和意趣表现为核心的文人画体系。

最后,在纸质材料方面,元朝与之前也有所不同。在宋代,绘画基本采用绢本材料,适合需要反复渲染的工笔画。到了元朝,文人山水画家广泛使用纸张进行作画,尤其是在生纸上进行创作。黄公望有“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的观点,认为墨在生纸上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力。吴镇说:“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

元代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是中华艺术的瑰宝之一[2]。王蒙在创作《青卞隐居图》时,虽然选用的素材源于自然,然而在绘画时却是从主观性情出发,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情绪表达作为创作的重点。笔墨间描绘的秀丽山川、天地平远是超越自然的一番奇幻美景。他将临摹自然的表达方法转变为对自我内心的表现,让后人沉迷于其美景中,浮想联翩。王蒙画中山重水复、盘旋的峰岭,曲折隐蔽的路径让我们感受到王蒙强烈的创作欲望。整幅画给人一种宁静高远、和雅冲淡的意境。在这幅画中,王蒙试图创造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理想世界。繁密的树丛、星星点点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屋舍不再是普通的物象,而是构建王蒙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蒙将客观自然与自我体验结合在一起,笔墨传情与精神自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予物象更多的情感与生命力,在这个夹杂情感与生命波动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王蒙的人生格调与避世情怀。

四、洒脱的笔墨技法

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用笔都是“以书入画”,笔法上借鉴了书法中的篆书用笔,不管是画面下部分的树木以及山石,还是画面上部分高耸的山峰,处处都体现了笔墨的书法趣味。王蒙的书法用笔与幼年时期祖父赵孟頫的启蒙与熏陶是密切相关的。在《青卞隐居图》左下角的树丛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蒙在描画树干时落笔肯定,线条铿锵有力,多中锋用笔,长短线结合,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很强,顺势而发,洒脱而灵动,以篆书之笔描绘树干,使得整幅画面在不失刚劲的同时带有一些儒雅,既有圆润厚重之意,又带有一丝古意。画中的枯树、枯枝的书法用笔也十分独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作画时是富有激情的,用笔呈现快、重、急、狠的特点,线条流畅、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董其昌誉王蒙为“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好友倪瓒也称赞其“王郎笔力追前辈”。

《青卞隐居图》可以说是王蒙“平生第一得意山水”,画中王蒙将墨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虽然画面极其繁密复杂,但是王蒙却巧妙地利用墨色,将画面主次区分开来,让远近虚实更加得当。王蒙洒脱的墨法主要体现在画中的树叶、苔点及润染上。首先我们看到王蒙的树叶,多以“打点”为主,画面下部分树丛茂盛繁杂,但是王蒙却将墨分成干与湿、浓与淡、大与小、聚与散多种类型,洒脱的笔触十分清晰,生动灵活地用墨拉开节奏,让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认真观察王蒙的画面,我们可以发现山石树木是先用淡而湿的墨进行勾勒与皴擦,再逐步使用中墨进行局部的润染,最后再使用浓墨对重要的部分进行刻画,技法十分高超,用笔乱中有序。从画面的整体来看,画面又分为兩大部分,一是画面前方的树丛,二是向后呈现纵深的山坡。在画面的前方,王蒙用不同的墨色表现茂密的树丛、树枝、树叶,或勾或染,将每棵树衔接得非常得当,又通过焦墨与破笔散锋的方法再次皴擦山头,并且以浓墨打苔点,苔点疏密有致,灵活而不僵硬。画面的后半部分,画家以曲率用笔的方法对山体进行描绘,山体连贯,绵延不断。灵活的笔法与丰富的墨色变化轻松地表达了前后山体的虚实变化与幽远的空间美感。

五、《青卞隐居图》对后世的影响

董其昌在该画的绫纸上题写:“天下第一王叔明画。”可以看出董其昌对于此画的评价非常高。《青卞隐居图》不仅对董其昌有很大的影响,对同时代的赵元、陆广 ,明代的文徵明、沈周、岱岳、关思以及“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现代的吴湖帆、张大千等都有深刻借鉴意义。《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山水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它以微妙的空间关系、洒脱的笔墨技法以及中国画特有的意境精神,让我们不得不为王蒙的艺术水平所折服,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王蒙作为元四家中极其重要的一员,他在吸收前人优秀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不仅是技法,其创新精神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王蒙饱满而繁密的绘画风格开创了密体山水画的新格,也让他成为中国画山水史上繁密画风的代表人,现代画家黄宾虹讲道:“王叔明少学松雪,晚法北苑,将北苑之披麻皴,屈曲其笔,名为解索皴,亦自成一体。”王蒙在学习前人皴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解索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六、结语

王蒙熟练的技法与创新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王蒙完全不同,但是他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中国画的创作不可完全照搬前人的绘画风格,而是要在掌握前人艺术家绘画基础的同时,再想方设法,通过创新跳出对前人的临摹桎梏,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青卞隐居图》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王蒙各个方面沉淀的结晶。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肉眼可见的笔墨技法,还要注重自身文学素养、思想境界以及阅历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作者简介

江程,男,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王海宁.论吴昌硕书画本同源的艺术观[J].美术界,2022(9):82-83.

[2]孙雪娜.王蒙《青卞隐居图》及其画风探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王蒙笔墨技法
笔墨童年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The effect of bubble plume on oxygen transfer for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王蒙吁求:不应该让汉语哭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