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广西女性文学家族研究初探

2023-05-31 09:27闫雪曌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桂林家族广西

【摘要】 广西在清代涌现出一批家族性聚居的女性诗人,本文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诗人概况;探讨了其出现原因:科举与教育繁荣促进广西文化家族的兴盛,进而孕育出女性诗人群体;家族对她们成长及作品保存流传的作用:知识支持、思想包容、经济与人脉资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局限性:父辈观念的偏见尚存、社会整体压抑歧视女性。

【关键字】:清中叶;广西;女性诗人;文学家族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03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12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清中叶女性作家作品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2391)。

一、广西清代文学整体水平提高

广西在清以前“僻处岭外,文化逊于中原”,文化經济较落后,教育、科举也处于下风。清粤西文人苏时学曾写诗调侃:“一个高僧两名士,二千年内见三人。”且文献保存也是困难之一,唐前资料便很少。经汉唐宋明不断发展,至清教育、科举都到其历史巅峰:嘉庆初,共有府、州、县学77所,书院不完全统计有207所;共举行乡试100科,每科考生约2000人,共中举人5075名。参加进士、殿试并取中的有585名①。同时,广西历史上有9位状元,4位在清代。

教育和科举繁荣直接促进广西文化家族的兴盛,家族兴盛又对于女性作家出现成长大有好处。首先,作者数量有突飞猛进的增长,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有诗集、词集行世的有3000余人,汉至明1800余年间留下记录的女性作者仅350余人。其次,流传作品也出现高峰,清前广西至今有姓名可考的女诗人据韦湘秋《广西百代诗踪》仅有西晋绿珠、唐王元妻黄氏、明周洁、何桂枝等。而清代据《三管英灵集》《挹苏楼同人诗钞》《国朝闺秀正始集》《清代闺阁诗人征要》等文献载,有诗集行世的女性有30余人,有诗作传世的达40余人。且参下表可知其多集中在当时政治、文化中心桂林,与广西文学家族分布图一致,和清代桂林重视教育、文风极盛分不开。

二、清中叶女性作家概况

下表将对清中叶女性作家人数、作品留存情况以家族为线简要介绍,因道光时期有几人作品较多(如何慧生)较为重要,故将道光一起算作清中叶,有诗人出生在道光也列入了其中,共24人。(家族不著名或父兄弟夫记载较少以本人为中心介绍)

三、文学家族对于女性作家的帮助

(一)对于女性作家出现的作用

1.知识上——便于女性从小接受优良教育的熏陶

广西清代整体上,闺秀诗人大多数出身于官宦之家,或书香门第。结合上表,有在家时为名父之女的如陈莹英,父陈宏谋为乾隆重臣,著作宏富,有《培元堂全集》等30余种,被誉为“理学名臣,岭表儒宗”②;“潭津三苏”为苏念淑与父苏时学、弟苏念礼,时学是著名著作家,《藤县县志》赞他:“学富才博,赋性恬淡,世家名儒”③。出嫁时为名士之妻的如查瑶溪,夫罗辰,时人誉为“漓江三绝”;李学玉其夫汪运,“杉湖十子”之一;何慧生之夫龙启瑞,清代广西四位状元之一;朱镇与况祥麟、黄氏与潘兆萱……包括晚清时梁承淑与林文度、陈肖兰与魏铁三等。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她们从小有机会学习,在父兄耳濡目染与私塾教育中,女诗人得以进入文学殿堂,追求学问,吟诗填词来表情唱酬。出嫁后夫妻间也志趣相投(除陆小姑嫁一农民,因体弱不胜农活常遭辱骂,遭弃遣送母家,开私塾为生),彼此切磋,相互唱和。

2.思想上——对于女子向学更具包容性

整个家族都重视文学,而非限制女子读书,笼罩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种著述学术传统下,女性写出优秀作品是值得称赞之事,自然不会执着于愚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且家族中极看重读书教育之事,如陈宏谋便在其中下了许多功夫,他特意编写《五种遗规》以教后人:“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 ④

(二)对于女性作家作品保存的作用

1.财力的支持——刊刻与流传

著述刊刻需要相当的财力,离不开家族支持,如临桂词人“清末四大家”王鹏运有作品《半塘定稿》《四引斋所刻词》等,他曾有赖于做官兄长的支持:“刻词所费,皆取之仲兄,年需万金。”⑤并且,“当时个人著述刻、印主要依靠私刻家刊……仅对桂林部分文化世家的部分著述进行考证,可以看出其中相当多是家刊本(全州蒋启敭著述中有10余种为家刊本;陈宏谋家独资家刊的著述更多,仅其晚年便自出资金印书13种千余卷赠家乡)”⑥,可见当时私刻家刊占作品刊刻主流。或有他人出资助刊,如陆小姑生活不富裕,但才情极佳,太守汪孟裳读了她的诗集,惊异其诗才,自己出钱刊印,以使流传。可惜未能保存。

2.人力的帮助——家庭成员整理作品

与刊刻同样重要和困难的还有保存,经上表整理可知,许多诗人的著作未传至今,仅存姓名或若干诗文,如陈莹英兄为其整理刊刻的《含贞轩诗》时愈百首,现《三管》仅存18首,赵宜鹤、朱庭兰、查瑶溪、罗瑛、罗柔嘉、陆小姑等同样。清代广西女诗人著作现仅存11种,有9种为其父、子、孙等家庭男性成员帮忙整刻,其中清中叶有6种:苏念淑《绿窗吟草》父苏时学整理、朱玉仙《画诗楼稿》子凭记诵录编、文祚闲《静怡诗存》侄孙文德昂搜获辑编、朱镇《淡如轩诗》孙况周颐据父辈记忆抄撮、韦懿贞《倚松居烬存草》子见得者录藏、何慧生《梅神吟馆诗草》子龙继栋整理。⑦

3.传播的广泛——家族名人名声大有助于作品宣传流传

除上述帮忙整理外,另有两种保存方法,一是附录在家庭男性著作后,共有3人:文祚闲《静怡诗存》附父文寿华《啖蔗山房诗存》后、朱镇《淡如轩诗草》附孙《况周颐集》后、何慧生《梅神吟馆诗词草》附夫《龙启瑞集》后。二是合著合编,如清末陈肖兰,《陈肖兰女士诗集》与夫魏铁三《魏铁三先生诗集》合刊,后附其妹《陈肖菊女士遗诗》;萧玉姑《愁春诗集》与夫邹绍峄作品《飞仙馆诗集》,后人合刻为《痴仙吟草》;姚氏与夫朱凤森合著《韫山六种曲》等,后两者惜未存。

四、清代时代下的家族女性教育局限性

(一)父辈观念的偏见尚存

虽然家族对家中女性受教育不限制,但由于封建社会大环境影响,对其所学内容仍较保守,希望她们主要学习《女戒》《女范》等女学经典,如陈宏谋的《教女遗规》。

(二)女性意识被重重压迫

当时理学盛行,对女子束缚从有形到无形无处不在,社会与家族的双重压迫下,女孩们从小便为各种妇规洗脑,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等充斥她们内心,影响着她们的思想和行为。思想上如赵宜鹤《咏古》“嗟予论古心,七戒宜自课”、陈莹英写《挽烈女沈二姑》、李学玉也有类似诗歌。行为上如陆小姑无辜遭夫弃后只能自抑伤心;何慧生受从一而终思想引导,竟在嫁与龙启瑞五年后因夫亡不想守寡也无法再嫁,选择殉夫;韦懿贞受女子作诗为离经叛道思想影响(如章学诚《文史通义·妇学》),虽有诗才“自幼至耄既耽吟咏”,却“不欲以诗自炫其妇德”⑧,即作即焚,徐和同样:其诗“未尝自录入本中”,反书于“账簿之尾,通书之头,信封背面,报纸夹缝”⑨,随写随弃。这些所谓的“妇德”压抑阻碍了女性创作渴望,也十分不利于其作品的保存和流傳。

与前代相比,清代广西文化事业逐步发展,人才增多,女性诗人较前代更是出现不少,她们与文学家族之间相互促进,鉴于本文主题为家族对女性的影响,故未多提及另一方面——女性对家族的重要作用。但是能够看出二者是良性关系,由此也见出女性的力量,重视古代女性及其作品,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提升家族凝聚力也有好处。

注释:

①杨新益:《广西教育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148页,第164页,第221页,第248页。

②《广西一览·古今名人志略》,1935年版,第7页。

③韦湘秋:《广西百代诗踪》,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页。

④(清)陈宏谋:《陈榕门先生遗书》第九册《养正遗规》序,1943年版。

⑤夏承焘:《夏承焘集六天风阁学词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⑥曾冉波、吕立忠:《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之著作初探》,《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3期,43-54页。

⑦曾冉波、吕立忠:《清代广西妇女著作初探》,《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5期,29-33页。

⑧(清)韦懿贞:《倚松居烬存草》,1912年版。

⑨(清)徐和:《楚余轩诗草》,民国抄本。

参考文献:

[1]梁章钜.三管英灵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杨新益.广西教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Z].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张彦.三管英灵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胡大雷.桂学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6]韦湘秋.广西百代诗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7]王德明.清代粤西文学家族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曾冉波,吕立忠.清代桂林文化世家之著作初探[J].广西地方志,2003,(03):43-54.

[9]吕立忠,曾冉波.清代广西妇女著作初探[J].广西地方志,2004,(05):29-33.

[10]曾冉波,吕立忠.清代广西的闺秀诗人群体及其诗作[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46-49.

作者简介:

闫雪曌,女,山西晋中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桂林家族广西
桂林行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乐!乘动车,看桂林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广西尼的呀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