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高品质“双圈”新生活

2023-06-02 01:11冯驿驭
当代党员 2023年11期
关键词:成渝重庆

冯驿驭

“对我来说,参加这次比赛既是一次历练,也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好机会。今后,我要把在比赛时积累的经验应用到日常职业教育中去。”4月4日,在川渝两地携手举办的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指导模拟大赛(重庆赛区)复赛结束后,职业指导师洪潜这样说。

3月28日,重庆高新区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蒋鹏和护士刘莉梅上门对76岁的脑梗患者刘大爷进行随访。完成测量血糖、更换胃管等工作后,他们不忘叮嘱照顾老人的护工:“你一定要记得平时多帮他翻身拍背,动作适当重一点。”

“虽然我们的户口不在重庆,但重庆有很多学校接收随迁子女入学,娃娃上小学很方便。”四川省达州市市民王君杰说。目前,一家人都在重庆工作生活,王君杰倍感幸福。他還展望,未来让孩子就在重庆读中学、参加高考。

……

2023年3月,《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正式公布。其中,“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对就业、医疗、教育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作出明确规划。市委“一号工程”实施成效如何,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能级是否实现大幅跃升。

让“晴雨表”更“好看”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杨柳坝村,多家玻璃制品企业集中于此。

“虽然杨柳坝村的玻璃制造业起步很早,但规模小、技术落后。以前,当地人都会选择去外地务工。近年来,随着‘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在合川得到培育壮大,大家纷纷选择返乡就业。”重庆宝鑫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秦方东介绍。

如今在市场上立住脚的合川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不断推动本地众多玻璃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基于此,当地劳务人员纷纷实现就近就业,甚至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也因此得到就业机会。

“山城玻璃工”的成功,是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劳务品牌创建和培育,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增收,切实有效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缩影。培育劳务品牌,正是重庆创造更高质量就业,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际举措之一。

4月11日,本就热闹的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更是人声鼎沸。这天,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川渝联合招聘会在重庆市江北区、渝北区,四川省达州市同时举办。

“这次招聘会的岗位很多,给了我们求职者更多选择。”在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川渝联合招聘会江北区分会场,市民李忠现场扫码了解企业情况,随后根据自身意向同企业工作人员面谈,发现一些企业的需求与自身条件比较匹配,主动投递了简历。

据统计,本次招聘会江北分会场累计吸引2.3万余人次的求职者,初步达成求职意向6000余人次。

接下来,川渝两地将联合举办3000场招聘会,服务10万家企业,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精准推送100万个岗位,进一步促进就业。

一场场招聘会的成功举办,折射出重庆在推进就业方面的多向发力。

5月9日,在重庆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夜市,煎饼、舂鸡脚、炒饭等美食令人眼花缭乱,无数好奇的食客与热情而富有创意的摊主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红红火火的“人间烟火气”。如今,一个个夜市不仅是寻觅美食的目的地,更成为许多创业者追寻梦想的出发地。

从人流如织的夜市摊位,到不断产出新点子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始终是培育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当前,重庆正积极实施“渝创渝新”创业扶持工程,打造高质量创业载体,举办高水平创业创新大赛,培育“夜市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每年扶持创业项目2万个以上,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基础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高品质就业这个基础。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说:“按照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要求,重庆人力社保部门将从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3个维度来落实。未来5年,预计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

让健康获得感更充实

“您今天血压有点高,要记得按时吃药。”

2月19日,重庆市巫溪县上磺中心卫生院医生黄健伟来到村民家中,为村民测血压,同时提供健康指导。作为一名家庭医生,黄健伟既要负责对签约村里的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和诊疗,还需要在日常诊疗、入户巡诊的同时,做好健康宣讲,有效解决群众就医需求,缓解群众因身体健康问题产生的焦虑情绪。

近年来,巫溪县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新模式,尝试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家庭医生全周期管理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梯度下沉。

“现在,关注医院公众号,就可以预约挂号,方便不少。”渝北区市民张桂枝说,近日她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用手机成功预约了次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内科号。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推出全新的挂号服务模式——非急诊号全预约挂号,让“数字多跑腿、患者少跑路”,缓解了患者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等问题。

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就医的患者章建国说:“过去,肿瘤医院建筑风格灰暗,绿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总感觉有些压抑。现在绿化好了,建筑风格清新了,散步时心情也放松了不少。”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着70多年历史。几年前,医院部分业务用房外墙瓷砖脱落,空调外机箱位参差不齐,既缺乏美感,还存在安全隐患。如今,医院门诊楼、住院楼等被整体打造为淡黄色调,自助服务系统、共享轮椅、免费饮用水点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院内绿植得以重新设计,给患者带来更舒心的就诊体验。

张桂枝、章建国享受到的医疗便利,正是得益于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的“美丽医院”建设。2018年起,重庆全面梳理了医疗机构存在的就医环境不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文化氛围不浓等突出短板,制定环境、服务、人文3方面30余项重点任务,比如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方面,包括加强医院规划设计和改造、完善医院(院区)标识设置、强化医院食堂建设、深入开展医院“厕所革命”等,同时建立考核评审机制,全力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截至2023年3月,重庆已建成“美丽医院”66家,有力提升重庆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就医环境,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带动重庆医院满意度排名由5年前的全国中游上升至如今的前列。

从乡村家庭医生入户随访,到城市医院不必长久排队,这些新画面折射出的,正是重庆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重大的民生事业,是一项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谱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是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职责、应有之义。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紧紧围绕机制一体化、平台畅通化、事项精准化、服务贴心化、区域协同化5项目标,协同治理、共建共享,建设成渝卫生健康圈,助力打造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新样板,让两地群众有更多健康获得感。

当前,川渝两地卫生健康系统正在全力推动成渝卫生健康圈建设,预计到2025年,“大病不出成渝”将全面实现。预计到2027年,重庆市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到80岁。

让教育“基石”更牢固

聂女士和丈夫来自四川省宜賓市,在重庆务工多年。几年前,女儿小萱(化名)异地就学的问题牵动着一家人的心。

当时,夫妻俩听说异地就学程序繁多,而且对各类资质有较高要求,便狠下心来,将读幼儿园的女儿留在宜宾老家,由家里的老人照料。

2022年,小萱到了读小学的年纪。想到数年来与孩子难得一见,聂女士下定决心,要到教育部门“试一试”。怀着忐忑的心情,她来到江北区教育委员会。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向她介绍:“只要有合法的工作证明、居住证明,就可以在指定学校申请就读。”

随后,聂女士按规定准备好相关证件证明材料,向江北区观音桥小学提交了申请,很快就收到了孩子的入学通知书。“小萱就读的学校学习氛围积极,课程设置丰富多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我们一家人可以更放心地在重庆工作生活了。”聂女士欢喜不已。

据统计,2022年江北区在校就读的四川籍学生人数已逾6000人。近年来,江北区教委高度重视川渝两地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建设,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简化优化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保障两地流动人口子女正常入学。

预计到2027年,重庆将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优质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

不仅是书声琅琅的中小学校园,职业教育学校里同样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数据科学的人才培养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培养体系。越是数据发达的时代,越需要开展商业大数据共享。希望同学们乘着时代的洪流,潜心做好商业大数据学习和研究,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传承下去。”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和数据汇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孙九林在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中科卓越班”上的一席话,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中科卓越班”开设于2021年11月,已经成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产教融合是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双向赋能。我校将继续坚持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知行合一,构建‘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谭勇说。

接下来,重庆将继续实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建成50所市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210个优质专业,力争推动约30所中职学校入选国家“双优计划”。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就重庆发展现状而言,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生活品质能级大幅跃升的重要举措。

“接下来,我市将聚焦‘基础教育公平优质、教师队伍拔尖扩容、职业教育提质领跑等方面,重点实施9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水平建设教育文化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表示。

父亲、母亲、孩子、老人的喜怒哀乐,构成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千万家庭的喜怒哀乐,便是我们常说的群众需求。在广袤的川渝大地上,将有更多求职者满怀信心步入就业单位,将有更多完备的医疗设施拔地而起,将有更多父母将孩子送进满意的学校、看着他们茁壮成长……

推动重庆市委“一号工程”走深走实,便是要把工作做到群众需求上,做到群众心坎上。当前的重庆,正在一项项“基础民生”上持续发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成渝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重庆非遗
在这里看重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城市群特征及发展对策思考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
TWO DAYS IN CHONGQING 重庆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