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研

2023-06-03 23:39王金英
成才之路 2023年14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思路内涵

王金英

摘要: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相对较弱,这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挑战。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文章概述新课标下的数学高效课堂的内涵,分析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构建思路,借助相应教学案例重点探究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要革新教育观念、活用课本教学资源,引入生活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高效教学氛围,围绕教学内容精准设问、活化学生的思维,同时以核心问题进行精准引领,开展小组合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高效课堂;内涵;思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4-009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武平县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双减”专题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Wpjk22054)研究成果之一

一直以来,教师都希望课堂教学能被学生接受,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习得更多能力,高效完成其布置的课后作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高效教学情境,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而数学高效课堂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保障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本文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重点探究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此为数学教学提供教学方法的借鉴。

一、基于新课标的数学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主动进行思考、探究,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用好教材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

1.根據教学需要设计教学目标

为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知识基准点、生长点、延伸点和拓展点,拟定切合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等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传授相得益彰。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其在探索、交流中认识年、月、日这三个时间单位。(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等活动,让其了解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分别是哪些,每个月有多少天。(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梳理知识,使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通过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统一后,就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为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掌握知识,获得能力。考虑到数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是多元的、动态的、科学的,有的课堂教学可以用一种教学方法,有的课堂教学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3.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的一致性。作为数学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掌握“教、学、评”一致性的合理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将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渗透于具体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之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评价方式还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措施,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

三、基于新课标的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1.革新教育观念,活用课本教学资源

立足于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要积极革新教育观念,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教”转为关注“学”,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这也是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新走向。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标,眼中依标,手中扣标,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学习水平,灵活处理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替换、优化,对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理出适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资源,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和落实结构化教学做好铺垫与准备。基于这一实际教学需要,教师要在备课环节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积极整合有关植树问题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对比不同教学活动的差异。整合前的教学活动如下。(1)在一条路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学习例1。(2)在一条路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学习例2。(3)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弯曲道路上植树———学习例3。(4)整理与复习。整合后的单元结构如下。(1)单元学习计划。(2)植树问题(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封闭弯曲道路上植树)。(3)贯通联系。接下来,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相邻两个女生之间插进一个男生、串手链(找规律)、锯木头、敲钟、爬楼梯等活动经验,对植树问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在一条路的两端都植树、在一条路的两端都不植树以及在首尾相接的封闭弯曲道路上植树)和学习方法进行大单元学习规划、课程资源整合,从而明确单元学习路径,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后续具体内容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可以说,在课堂授课环节,教师从宏观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巩固和复习,在新旧知识的融合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2.引入生活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可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优化设计,把生活化元素融入具体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部分数学知识时,其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表述某一物体或建筑的方位,并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对应物体或建筑的具体位置。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可从生活化角度导入讨论话题:“同学们,你小区附近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怎样给大家介绍才能让人一听就懂?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介绍。”通过话题讨论,很多学生都能准确地描述目标地点的方位,并进行详细介绍。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平面图,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说一说描述位置和方向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呈现超市价格标签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瓶果汁的价格是3.5元,这个数应该怎么读?代表什么意思?”

在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生活化资源,以接地气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亲切感、熟悉感。在后面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从生活化的视角开展教学活动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逐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高效教学氛围

为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师要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创设仿真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究,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认识周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核心问题“什么是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周长”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任务单的形式设计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中,结合实例指出物体一周的边线(数学书封面一周、课桌桌面一周、生字卡片一周等),在向同伴描述封闭图形边线的基础上解释周长的含义。(2)让学生根据学具袋中的实物或图形,采用绳测法、直尺测量法、滚动法等测量规则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和不规则图形(树叶、爱心、五角星等)的周长,准确地向同伴说出測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理解“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3)增加干扰因素,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为后续学习面积知识积累经验。

当上述三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可给出如下三个探究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1)图1的长方形长2米,宽1米,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在图1长方形中间画一条1米长的线段(如图2)。请问现在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3)在图1长方形中间画一条曲线(如图3),以此把图1长方形分成两个图形,请问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探究,引导其运用学过的周长知识解决上述问题。当上述三个问题探究完毕后,教师可给出一个游戏,让学生模拟参与跑步比赛。如下图所示,在这个长方形中有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两个人分别沿着粗线圈定的路线进行跑步比赛,规则是沿着图形周长跑,正好跑一周。获胜规则是谁跑的路程长,谁就是冠军。

上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用看、数、算、移等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实际面积的大小,即图形的周长只和边沿一周的长短有关。可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基于实际教学内容构建的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主动学习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围绕教学内容精准设问,活化学生的思维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以年历为载体,围绕核心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几天”,观察年历卡,自主发现、梳理与年、月、日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中的观察、操作、推算等,将各自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可见,核心问题的有效引领可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学习,这不仅能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还能活化学生的思维。

5.核心问题精准引领,小组合作扎实高效

在“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堂”的目标下,教师要积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改变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说理,营造“精问、善等、少言”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教师可通过出示学习任务与要求,把课堂交到学生的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还能对获取的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补充、质疑,实现了与同伴的互助学习。这不仅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可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根据新课标要求设计如下三个教学任务,然后“放开手,管住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自主探究,并以学习单的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任务(1)如何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思路内涵
不同思路解答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