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涵养教师德性的基本方略

2023-06-04 10:12王晓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职业道德

王晓盛

摘  要:作为教师,在长时间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会形成以内在精神品质形式呈现的教师德性。它能够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去充实、修炼和完善自我,进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最终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德性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涵养教师德性,这是教师工作最显著的特点。在涵养教师德性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提高自身的修养、认同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身份,并能在教师德性的指导下开展合宜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身份;教育教学;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03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1]。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作为个体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解教师道德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精神品质的教师德性而言,它是在教师这一职业领域中展现出来的带有个体德性特征的、表露于外在行为的精神品质。对于教师来说,涵养获得性的、后天养成的教师德性必须在长时间的反复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做到。只有教师做到对自己固有的本性进行改变和掌控,并自愿自觉地将作为教师的高标准、高境界的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品质,达到将教师应有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和自身的内在天性相融合,将德性扎根于教师的内心进而形成教师个体自觉的行动,那么良好的教师德性才能应运而生。基于此,教师必须始终作为践行德性的主体,并以教师发展相关要求为依据,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自觉追求卓越,真正认可自己从事的教师行业,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始终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并以此为条件,涵养自己作为教师的德性,真正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把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使命。

一、教师要认同自身教师的身份

对于教师这个身份而言,它绝非只是一种职业,它更是一种社会身份,而开展教育的职业活动是教师获得教师身份的基础性条件。教师只有认可了其身上展现的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特殊性,同时还要与自身从事的职业生涯搭建起良好的交流,并且在形成从事这个职业的道德品性的基础上,塑造出教师对自身教师身份的认同机制,那么教师德性的涵养才真正开始。在涵养教师德性的过程中,其前提必然是要遵守个人德性的客观规则,因为教师的德性既不可能完全由内而生,也不可能完全从外而来,它是一个主客体统一的产物,它是教师这个主体在属于自己的道德框架内通过对职业的认同再开展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活的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认同自己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在充养教师德性后,就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驱动力和遵从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力,在此前提下教师就能够根据实际的道德情境来执行合乎道德的行为。长此以往,教师就能得到真正实现自己职业的成长,还能使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为涵养教师德性逻辑起点并标定教师特有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责任和使命以及权利义务和形式规则的教师身份,绝非先天被给予的而是后天自我培育的,教师个体可以借此来把他人和自我区别开来,还可以借此来确定教师个体的社会性存在,这种存在向内关系到教师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向外关系到教师显露的形象和社会地位。由于涵养教师德性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规定,并且从结构层面来讲还是为教师个体增加有益的动能,所以个体的人一经获得教师的身份,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教师职业道德的这个范围中,它促使教师个体去涵养教师德性。从这里出发,想要提高教师个体在教育中的影响,就必须让教师个体准确掌握自己的职业生活,要把实现职业的至善作为自己的目标,还要不间断地将自我的发展推向前。对于具有特殊性的人来说,他们遵循的道德路径也是特殊的,取得教师身份不仅是心理层面上教师个体对自己职业规定的认可,还是社会层面上对教师身份的认同,进而将教师身份作为监督和规范教师个体的依据所在。

可以说涵养教师德性与认同教师的身份都是构筑于相互联系的个体主观意识和社会客观存在之上的,两者构成了一个持续、非静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面向自身的主客体融合起来的观念、态度和理性依据。这里的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自觉地按照教师这个职业所要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将其内化到个體教师的身上,并在社会期望的行为规范前提下开展教师主观的确证的过程。相对应的涵养教师德性则是在教师个体对教师身份肯定的基础上,自觉将其内化,以此为指导,主动探寻和认可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和规范;同时涵养教师德性又是教师个体借助态度和行为这两个基本的方式来展现教师个体所认可的身份内涵和对职业意义的构造。对于涵养教师德性与认同教师身份,两者向内来说是统一的,向外来说也是一致的,即一体两面。由于教师身份的获得是后天的而非先天赋予的,而与其密切相关的教师德性的涵养就必须是在获得了教师身份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的,教师的身份认同又是教师涵养教师德性的内在原因。

因此,涵养教师德性的缘起就在于教师身份,只有教师认同了自己的教师身份,那么教师职业生活的大厦才能建构起来,教师身份的认同是涵养教师德性的基石。涵养教师德性要将教师身份作为归宿,教师身份使教师的理念、态度和情意得到了合宜的安排。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就是认同了教师这个行业所应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规则,认同教师身份是涵养教师德性的源泉所在。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

(一)提升教师德性修养的主体意识

教师德性的要求就是要让教师成为一个有自我德性的人,因此在涵养教师德性的过程中还要形成关于教师德性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来自教师的内心,也就是说教师要成为有自主、自觉、自发意识的主体去追求德性,教师因此也就会把自己作为德性的主体去发展自己,涵养教师德性就是要求教师学会自我修炼。这就明确了教师涵养教师德性是属于“人格内部的问题”,涵养教师德性的生活历程是一种“内在的生活”[2]。所以教师要做到将他律转变为自律,对于外在的规范来说,只有在借助德性来认可这种规范的前提下,教师才会去践行,并将其内化于心,从而发挥出外在规范的最大功效。所以教师要能够持续巩固自己的为师信念,自觉自主地培育自身的优良品行,并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经验,锤炼意志,从而坚守自己的道德良心。当然,在涵养教师德性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将关注点放在教师上,还要兼顾教师周围的他者,德性品质是在生活中与他人的相处中表现的,生活不仅承担着对自我的责任,而且承担着对他人的责任[3]。为了有德性,一个人不仅仅要参与到社会环境中,而且更要发展一种恰当对待他人的品质[4]。所以,在涵养教师德性时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与他人发生交际的社会关系之中,教师德性的涵养不能放弃与他人的交流。

(二)增强教师持续性学习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在涵养教师德性的过程中,要想始终存有德性,就必须开展持续性的学习,学习为涵养教师德性提供养料。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把自己教好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的学习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教师的一生中,学习贯穿始终,尤其是主动、持续地学习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自己要对学习持有最热烈的追求,要与教育教学研究密切结合。通过学习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在其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明晰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持续更新,寻找真正合宜、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价值和教师闲暇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只有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实现。教师只有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精于学习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进而在成长中才能实现自我满足,为自己追求自身的伟大和卓越提供动力和能量,社会中教师的价值才能彰显出来。同时,教师的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和勇于向不同的人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他人的言行举止、见识与经验,必然有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向他人学习就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有这样的意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三)培养教师自我反思的习惯

对于涵养教师德性的路径和方法来说,开展自我反思是教师务必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是教师对于他人关于自己想法的深入思考。为此,如要开展真正有效的自我反思,教师必须注重开展自我的考察。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包括教师全部的工作和生活,包括全部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自我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适量地开展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中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我检验和概括总结。教师要保持对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进行思考,分析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又有哪些方面是可以提升和进步的,只有这样才能补齐短板、发扬长处,全方位地提高自我,实现质的飞升,取得更大、更好的进步。同时,由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涵养教师德性最关键的方式,是教师向内部探寻的途径,所以教师的自我反思最重要的场所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情境中进行。在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中,教师可以深刻分析教育教学的有用案例,接受来自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并总结出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规律,通过与其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反复思考、加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目标,实现涵养良好教师德性的目标。

三、教师要扎根教育和教学的实践

对于德性的理解,若从道德的本质上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德性是诞生于实践之中的,可以说实践理性就是德性的本质所在。对于涵养教师德性的事业来说也必须在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在这种实践中才能真正展现教师自身专业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原因在于,教师对外在于己的属于教师专有的道德规范,只有借助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对这种道德规范的真正认可和感同身受,从而将外在的教师专有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专业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最终将其转变为自身的品性,从而形成真正具备教师德性的人格。所以,广大教师必须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教师德性的涵养,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教师德性的水平。而且广大教师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教师要在教学中培育教师德性,在自我的反思中实现对教师德性更高层次的蜕变,在自我的闲暇时光做到慎独和自我陶冶。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利用好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师才能在其中进行正确的德性判断,开展具有德性的思考、运用自身德性的认知能力,从而在自身中真正培育其良好的教师德性。

教育教学的实践作为涵养教师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它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又可以反哺教师德性,即教师德性的涵养能够保持教师成长的正确方向。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彰显自己的教师德性。一是对于教师的德性来说,创造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的能动性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职业就是要求教师开拓创新,持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能力,要积极主动地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协调学生去学习和成长。二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公正最为完全,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的德性。”[6]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不能出现偏私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最频繁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做到合宜不偏袒。三是教师对待学生必须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就是一种体现爱护与关心受教育者的伟大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就是教师积极为教育事业、为受教育者奉献的崇高德性。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出来的教师德性,它所彰顯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品质,它能够在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境中引导教师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会更深入地开展符合教师德性的行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新的具体的情况又会形成新的德性机遇,从而对教师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在这种要求下,可以进一步涵养自己的教师德性,从而使教师德性更进一步得到提升,最终趋近完善。所以,对于教师德性的涵养方法而言,它要求教师必须将在实践中催生德性作为一种向导,“坚持修于心与践于行的统一,坚持把教育教学实践从生计的驱使向价值的实现提升”[7],教师要在自己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入自己的教师德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历练自我,完善自我,在多姿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格,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开展教学。

四、结语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涵养教师德性是教师必须持之以恒要去进行的,它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涵养教师德性就是要让教师真正做到认同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身份,这既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信念体现,也是社会对教师高尚形象塑造的要求,教师通过涵养教师德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能够始终站在为国育才的最前线,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而且对于教师而言,涵养教师德性才能使自己不脱离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宜的、因材施教的、高效有用的教育教学方案和规划,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适应。教师德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个人的优良德性在教师这个职业领域中的体现,它是教师道德在个体教师身上的内化,更是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标志。涵养这种德性是教师的自我革命,教师也只有在涵养教师德性的过程中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M],林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