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及动态评价模式构建

2023-06-04 11:23姜淑慧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评价过程教师

姜淑慧, 李 昆, 张 杰

(南京审计大学 a. 金融学院, b. 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形势正在推动经济步入四个“新常态”,即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常态;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为常态;各种不确定风险显现化成为常态;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创新成为常态。新经济形态引发了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诉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1]。

为解决创新型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经过多年发展,“大创”培养了大量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涌现了大批优秀项目成果,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契合教改前沿,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

但“大创”的组织工作不断凸显出各种问题。如指导教师科研需求与学生选题供应需求不匹配,引发项目运行质量问题;缺乏内控有效评价机制,引发项目目标偏离问题;组织管理盲目性,导致人、财、物、信息等大量资源浪费等问题。然而,通过研究 “大创”的成功案例发现:“大创”的选题应源于社会发展需求及痛点、师生双向需求;“大创”的运行应该引入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指导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大创”的组织模式亟需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一、 “大创”组织存在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组织“大创”项目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项目申报、项目运行和项目结项。业务涉及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中期检查、验收等(如图1)。具体流程为:在项目立项阶段,教务部门发布项目申报条件、项目申报数量等相关文件规定,学院组织学生申报、指导教师指导、“大创”评审专家评审,发布立项名单;在项目运行阶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推进项目实施,学院组织“大创”评审专家开展中期检查、检查结果反馈学生;在项目结项阶段,学院组织“大创”评审专家验收,结果分为结项、延期、不结项。对于结项课题,指导教师可以参与各种类型的评奖。由此可见,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可以发现当前“大创”组织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形成的原因。

图1 “大创”项目开展的具体流程

1. 项目缺乏需求调研

“大创”项目需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项目需求调研。但是,当前“大创”项目立项是根据“大创”评审专家评审、结合学院分配名额确定立项名单,学校和学院并没有明确立项范围、项目实施方向、项目结题社会服务贡献等。立项之前,因为缺乏需求调研,如缺乏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等需求调研,致使项目社会价值和科技转换价值缺失;缺乏学校发展需求、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等多方参与主体需求调研,导致无法有效推进项目目标的实现。总之,缺乏项目需求调研容易导致项目产生具有偶然性、项目运作具有盲目性、结项贡献具有未知性,不利于“大创”三层目标的实现,即:第一层是了解创新创业;第二层是成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成为经营企业的创新创业家[3]。

2. 项目生成机制不科学

目前,“大创”项目主要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方式运行,开展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4]。项目生成的具体方式是学生自主参与项目、自主选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科生相对人数较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导致教师的指导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教师“自主”参与原则导致教师指导项目开展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原因,导致了“大创”项目生成的主流机制为学生做好预选题或选题方向、选择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反复沟通,确定选题等。该种项目生成机制选题并非源于“师生”双向需求(教师科研需求和学生供给选题需求),导致师生沟通成本上升、互动难度增加、研究深度缺乏等;选题主要源于学生思考,但学生由于受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限制,选题在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都大打折扣。总之,该种项目生成机制未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不利于教学相长。

3. 评价模式不合理

目前,针对“大创”项目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模糊、缺少量化指标,评价结果带有主观片面性[5],开展对“大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大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6]。当前“大创”评价主要是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两种方式,中期检查作为过程性评价,“大创”评审专家通过检查项目推进情况(及格或不及格),指出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督促项目正常运行。结项验收阶段,“大创”评审专家根据学校的结项要求(主要是论文或调研报告),给出结项、延期、不结项等结果。由此可见,该种模式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大创”评审专家和学生,忽略了指导教师的角色贡献能力;学校结项要求笼统,导致验收只关注结果匹配,忽略了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过程和效果;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同机制缺失,阻碍教与学互评闭环评价的生成。总之,当前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结项验收注重结果,忽略了项目运行中的各种主体、过程、结果等原因。

“大创”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这一目的,指导教师要积极参与项目诊断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项目实践训练。因此,指导教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大创”实施目的可以发现,项目缺乏需求调研、项目生成机制不科学、评价模式不合理三类问题,看似独立,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内部逻辑关系,即凸显的是教师指导(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大创”“诊断”的责任)与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责任)之间“分担责任”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因此,如何从评价机制上激励师生双方、尤其是指导教师的角色责任,促使双方主动良性互动,主动开展需求调研、主动了解双向需求,实现“以评促教”“教学相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 “大创”组织模式优化的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和相关贡献

1. 研究思路

文章基于以上典型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找到“师生角色责任激励机制缺失”本质原因,以“共同体”理论为价值引导,从“共同精神追求”“价值理念认同”等引导师生凝心聚力;以CIPP为理论指导,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进行借鉴;以系统分析理论为方法指导,从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环境性五个维度进行借鉴,形成“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促使项目需求沟通、项目来源双向性、项目评价方式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形成(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思路

2. 相关文献理论基础

(1) 共同体理论。共同体是基于互动、协作关系的任何组成形式, 突出成员对组织共同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共同体理论可以从精神追求的层面, 帮助师生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 为完成共同的教与学目标齐心协力。 在共同体中, 指导教师作为项目推进的引导者, 需要主动关注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需求, 参与学生项目指导与咨询; 学生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 在发挥自我效能的同时, 也要多方面考虑教师的教与学需求; 学校教务部门作为组织协调者, 可以出台或鼓励师生形成类似于“双向互动、协同合作”方案或实践模式, 在师生积极有效沟通互动中形成资源共享和共生。

(2) CIPP评价理论。1967年,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罗伊·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了CIPP评价,它能够满足教育改革活动评价及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各项实践活动中借鉴 CIPP 评价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7]。其中,背景评价旨在分析育人环境、明确教育需求,是对教育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输入评价是对达到目标所需的资源、条件等进行评价,使实施方案切实可行;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及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进行了连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是否对方案进行了持续地修正和改进;结果评价是对方案实施结果、成效及影响的评价,并以此确定目标是否继续、修改或完善[8]。CIPP评价是当前教育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普遍受到认可的评价理论,其典型特点是摒弃了以关注“结果”为特征的静态传统评价理论,属于更加关注需求性、过程性、反馈性的动态评价理论。

(3) 系统分析理论。系统分析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分析问题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环境性的特点[9]。在教育领域,利用功能进行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应用[10],即在了解活动对象需求(环境性,体现在环境对目标主体的影响)的前提下,寻找和定义资源(相关性,体现在资源与目标需求之间的关联),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结构性,体现在不同资源组合选择),实现需求、方案和资源的系统化(层次性,体现在需求、方案、资源层次顺序组合),以此实现对项目活动效果的有效预估(整体性,体现在从整体因素评价效果是否大于各部分效果之和)[11]。系统分析理论有利于把“大创”组织过程作为一个“系统”,以关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寻找、定义和利用与目标实现紧密相关的指导教师资源,促成目标的达成。

3. 学术贡献和政策贡献

关注指导教师,强调需求、过程、反馈的动态评价新视角,通过“以评促教”,探讨“大创”组织“三位一体”评价方法和实施方式。学术贡献和政策贡献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效解决了“大创”组织中指导教师评价方法问题。研究从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大创”组织过程,结合CIPP评价理论涉及的环境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的内涵,构建“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从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输出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大创”组织中指导教师评价缺失的难题。

(2) 有效解决“大创”组织运行的动力问题。当前,“大创”组织运行遇到的困惑是如何提升项目申报质量,如何保障项目有效推进,如何产出优秀成果。从贯穿整个项目过程的关键因素——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出发,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对项目指导的责任感,并帮助指导教师更理性地思考“大创”实行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实现从无意识、盲目性指导走向需求性、双向性指导,为“大创”组织运行提供动力保障。

(3) 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构建,贡献不仅是在于“大创”组织过程中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激励,更重要的是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从角色(责任)参与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以及结果等全过程、多维度、多主体参与的角度建立新的、更客观的指标评价机制,可为教师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实践参考,也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三、 “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优化模式构建

为了保障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12]。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务部门作为“综合协调”的角色负责项目的安排和组织工作,学院则作为“主体管理”的角色负责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因此,学院在“大创”开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大创”组织管理的关键阶段融入有效评价机制,通过“以评促教”切实保障“大创”的现实成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这是“大创”工作运行的关键和核心之处。借鉴CIPP评价理论和系统分析理论,经过研究,针对指导教师形成了“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如图3所示),即“大创”在传统“结果评价”为主的管理模式基础上,针对指导教师增加全方位、多主体、闭环式的“作用评价”和“过程评价”。

1. 项目立项阶段:作用评价引入“角色贡献”系数

在项目立项阶段,“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引入学院角色贡献和指导教师角色贡献。其中,学院角色贡献a∈(0,1](默认贡献基数为1,“大创”工作负责人的角色贡献指数=1+a),用于鼓励学院教师参与本学院学生“大创”项目指导;项目指导角色贡献λ∈(0,1]和项目的“双向需求性”、社会实用性等的衡量指数Γ∈(0,1](默认贡献基数为1,“大创”团队指导教师的贡献指数=1+λ+Γ),对参加“大创”的指导教师进行角色贡献系数分配,这样可以更公平、更客观地衡量指导教师的角色工作量。例如,为了鼓励本学院教师指导“大创”的积极性,本学院“大创”负责人系数a分配可相对高于其他老师;如果担任“大创”团队导师,需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任务更重、责任更大,系数分配λ相比参与“大创”团队指导的教师自然也更高;如果项目是当前专业或学科发展研究热点、重点研究选题,或者是指导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等,系数分配Γ自然增高。

2. 项目实施阶段:过程评价增加“学生评测”内循环

3. 项目结项:结果评价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数”

在项目结项阶段,关注学生项目获奖,根据校奖(S1)、省奖(S2)、国奖(S3)、国际奖(S4)等由高到低不同获奖层次,分别赋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不同的分值,各类奖项一、二、三等奖分值分别为:Si1,Si2,…,Sij,i=1,2,3,4;j=1,2,3,且增加系列奖结果系数β,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确定系列奖奖项系数。例如:以南京S非重点普通大学为例,其“大创”项目现实目标定位为做大参赛项目基数、争取省厅级获奖更为现实,则适度加大省厅级奖项的分值,将系数提升到1.3,相应的一、二、三等奖奖项分值提升为800分、600分和300分;以南京Y全国重点大学为例,其“大创”项目目标定格为国际一流高校水准,自然需要将国际奖奖项结果系数予以提高,系数提升到1.5,相应的一、二、三等奖奖项分值也提升为1 800分、1 500分和1 000分。同时,也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权重设置为μi,i=1,2,3,4,…,μi∈[1,2],默认值为1。

4. 结果测算:评测结果以“分值形式”显性呈现

经过上述三步优化和计算方式,“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能够根据作用评价中的系数设置、过程评价中的学生评测得分,以及结果评价中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值,以“数值”的形式呈现指导教师在“大创”整个推进中的贡献度,所获得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因此,“大创”指导教师的最终贡献评测值具体计算方式为:(1+a)*(1+λ+Γ)*β*μi*(Sij+Z)。其中,Z要求不小于u。例如:如果一流高校某学院非“大创”负责人教师甲作(贡献指数1+a=1,其中a设置为0)为第一导师重点课题指导学生项目(贡献指数为1+λ+Γ=1.2,其中λ设置为0.2,经双向性、需求性论证后Γ设置为0.2),在申报书修改后提交比赛之前,学生对其指导测评分数为15分(Z=15分,其中pi∈(3, 10),u=9),教育部认定比赛项目获得省级(β设置为1.2,一流高校省部级项目系数相对设置较低)二等奖(S22=200),且项目咨询报告政府采纳,那么该教师甲“大创”指导贡献测评分值=1.0*1.4*1*2.0*(215+200)=1 162分;如果该学校学院“大创”负责人乙(贡献指数1+a=1.2,其中a设置为0.2)作为参与指导教师(贡献指数为1+λ+Γ=1,其中λ设置为0,经双向性、需求性论证后Γ设置为0)指导比赛项目,在申报书修改提交后,同学测评其分数为4分(Z=4分,其中pi∈(3, 10),u=9分),虽然最后非教育部认定(学校认可比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但因为Z

四、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研究结论

(1) “大创”组织的优化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创”组织优化的起点是基于消除“大创”当前发展的现实阻碍。因此,评价模式目标选定从一开始便融合了社会发展、学校发展等相关需求调研,以及教师和学生发展等项目生成双向需求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让选题更加合理、更加接地气、更利于社会转换;借鉴统筹学决策树方法,分析并确定指导教师参与“大创”项目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过程,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发展需要予以赋值,促进教师产能往学校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倾斜;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个维度将评价贯穿项目指导的始终,涉及指导教师的角色责任评价、指导过程评价、学生评测内循环、评价结果输出等,使评价成为改进工作、“大创”质量提升的工具,从而更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大创”组织优化需要规章制度保障。虽然在“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中,针对“项目调研需求不足”“项目生成机制不科学”两个典型问题通过设置系数Γ进行了控制,但本质上讲,该系数权值的给出并没有统一客观标准对照参考,专家只能根据个人主观印象及平时的审阅经验赋值。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需求调研和师生双向需求的相关制度,或者每年提供重点选题库、重点指导教师科研库等,鼓励学生参与选题。与此同时,配套完备的“大创”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方案,从项目实施开始到结束,定期进行培训、引导、鼓励,如果条件允许,对按时结题且验收优秀的项目如需要继续研究,可以申请追加资金支持,以此解决“大创”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大创”组织优化需要信息技术支撑。虽然,多数高校均已使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大创”管理系统)进行“大创”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到成果各阶段各类人员的管理,但是受早期Web 2.0技术限制,“大创”管理系统只能简单实现信息搜集、汇总等功能,目前无法实现“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Web 3.0时代,只能借助云计算(利用大规模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集群建立起庞大的运算系统, 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各种软件及服务, 无需再为每台微机购买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等)人工智能、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络及SEO的支持等技术,建立指导教师信息库、学生信息库、项目选题信息库、多元主体评价库等,通过多元评价端口,完成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工作,同时,还可以提供智能选题、智能指导教师推荐、智能项目监督等多种优质增值服务。

2. 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 评价模式对指导教师自身能力要求较高。“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本质是“教师引领”的实践教学评价,它尝试通过评价和激励“指导教师”的方式,回归和促进教师在“大创”项目中的引领作用,进而对指导教师的“大创”实践教学能力、“大创”政策解读及项目全过程管理规划水平、甚至教师自身的知识交叉与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对当前重科研、重理论、轻实践与创新的师资能力结构特征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在使用此评价模式时,学校教务部门有必要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参与业务培训,帮助指导教师形成相关能力素养。为此,为了管控“误人子弟”的制度与道德风险,“大创”指导教师实践与创新素养的提升、评价、培训及选拔机制应尽早构建,未来可以结合相关情境特征,运用国内外高校的经典创新实践教学案例进行深入探索。

(2) 评价模式对评价信息源的信度要求较高。“作用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评价过程中引入了“学生评测”指导教师,增加了不合格或不合适则退出的规则,既是学生对指导教师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也是学生寻找匹配最佳指导教师的一种优良方式,以此促成师生协同互动优良机制的形成。但该评测过程本质上属于指标赋权法,指标赋权法存在随意性较大、指标评价过程缺乏透明度、再现性低等缺陷,不利于后续相关研究的验证[13]。显然,学生的个人态度很重要,学生对指导教师评价一定要客观、真实地反映指导与被指导情况。如果学生在评测指导教师时,能够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启发等客观情况,测评会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学生因指导教师对项目要求严格、观点不一致或其他私人情绪化的情感,不客观参与评测甚至拒绝评测,容易激化矛盾。因此,未来研究可尝试在评价模式中引入院评、“大创”评审专家评等多方协同评价机制,也可考虑采用客观数据因子得分系数方法来提升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评测指标赋权信度。

猜你喜欢
评价过程教师
最美教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师如何说课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满的过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