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2023-06-05 13:23张金泉温素彬李慧
会计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综合评价

张金泉 温素彬 李慧

【摘 要】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落实,企业盈利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评价维度日益丰富和完善。文章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对盈利质量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盈利质量是盈利的五个固有属性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因此从利益相关者满意视角出发,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盈利的需求,并采用组合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和维度的权重系数,以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盈利质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整体不高,呈先快速下降再平缓下降最后快速下降的趋势;(2)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五个维度得分差异明显,其中盈利收现性最好,盈利水平最差。研究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多维度盈利能力; 盈利质量; 利益相关者;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30;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1-0147-07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微观层面上,国家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现就是高盈利质量。只有实现盈利数量的合理增长和盈利质量的稳步提升,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盈利是企业经营结果的综合体现,其质量更是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由于盈利质量不高而出现倒退、经营困难的企业较多,因此从质量的视角研究盈利意义重大。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405号——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强调了从多个维度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利润进行多维度透视,能够更好地把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盈利质量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产生的,是对公司经营获利状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的综合评价结果。所以,本文从多个维度构建企业盈利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二、文献回顾

(一)盈利质量的概念界定研究

对于盈利质量的概念界定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现金流、持续性、结构性和稳定性等单方面或多方面定义盈利质量。从现金流视角,盈利质量指企业确认的盈利与现金流的同步伴随程度。储一昀和王安武[ 1 ]指出,盈利质量应与企业现金流入量密切相关,若企业确认盈利的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入,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质量,否则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较低。秦志敏[ 2 ]认为分析盈利质量需要结合企业的现金流水平,从结构性视角,盈利质量反映了企业盈利的结构是否合理、税后能否实现盈利、企业盈利与自身业绩的相关性程度。从现金流、持续性和稳定性视角,周晓苏[ 3 ]认为盈利质量应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而言盈利质量表现为与现金流的匹配程度,长期而言表现为利润的可持续性。还有观点认为,盈利水平、收现性、结构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五个维度均衡发展越好,盈利质量越好[ 4 ]。

(二)盈利质量的评价模型研究

Siegel[ 5 ]从总资产的回报率、现金流量等六个指标综合评价盈利质量。Dewi等[ 6 ]认为盈利质量反映的是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并从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联度对盈利质量进行衡量,发现关联度越高,盈利质量越好。钱爱民和张新民[ 7 ]运用多维度分析方法,从利润结构的内在质量、增值质量、现金流保障情况三个维度构建企业盈利结构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李慧等[ 4 ]采用DANP的方法,从盈利水平、收现性、结构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五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三)文献评述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尽管大量文献研究了盈利质量的概念、前置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但出于不同的考量,盈利质量的评价维度和指标选取、权重计算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从评价维度和指标选取而言,以往的研究鲜有从盈利的本质上分析其质量问题,评价维度和指标的选取缺乏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盈利质量的权重计算主要有以指标信息为基础的客观赋权和以专家经验为基础的主观赋权两种方法,鲜有文献将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组合起来计算盈利质量的指标权重。因此,盈利质量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指标权重计算的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流程

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是对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结果的一种评价,是通过分析损益的原因支持精益管理并满足内部运营管理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实际上是在考量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通过对利益相关者需求满足程度的考量,分析企业经营薄弱点,有利于企业全面了解自身财务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的一般步驟包括确定分析维度、构建分析模型、制定数据标准、收集与加工数据、编制分析报告等程序。

确定分析维度:企业应根据组织架构、生产管理等管理需求,建立盈利能力综合分析的维度类别,通常包括区域、产品、部门、客户、渠道、员工等。

建立分析模型:企业应以营业收入等核心财务指标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盈利能力综合分析模型。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行业特征,将一些重要且具有行业特色的指标纳入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体系。

制定数据标准:企业应根据盈利能力分析各维度的分类规则和所构建的分析模型制定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及数据校验规则,保证各维度盈利能力分析数据基础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收集与加工数据:企业应根据管理最小颗粒度确定数据源的获取标准,从信息系统中收集基础数据,并生成各维度盈利信息。

编制分析报告:企业应根据管理需求,进一步整理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信息,综合使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编制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报告。

四、盈利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一)确定盈利质量的评价维度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涉及“固有属性”和“满足需求”两个维度,质量是客观存在的固有属性与主观意识的满足需求的辩证统一。程虹和陈川[ 8 ]认为固有属性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反映的是质量投入要素;而满足需求是质量的结果性表现形式,反映的是质量产出要素。

按照质量的一般定义,“质量”就是一组固有属性满足需求的程度。可见,盈利质量即满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一组特征。企业是依靠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资本投入而连接在一起、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多元资本共同体,若企业盈利不能均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可能会损失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关键资源,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利益相关者多元资本共同体的稳定性,最终导致经营失败[ 9 ]。

综上分析,就盈利而言,按照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盈利的固有属性包括五个方面:(1)盈利水平,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衡量的会计利润,反映了企业盈利数量的多少;(2)盈利收现性,指利润获取的现金流保障程度,反映了盈利的获现能力;(3)盈利结构性,指企业主营业务创造利润所占的比重,揭示了盈利的来源与构成;(4)盈利持续性,指利润的可持续增长情况,反映了企业盈利的长期增长水平;(5)盈利稳定性,指企业创造利润的波动程度,反映了盈利的波动大小。因此,盈利质量的重新定义即盈利的五个固有属性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

盈利水平越好的企业,其资本保值增值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满足每个资本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越容易获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盈利质量越好;当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时,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差,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致使利益相关者减少资本投入。如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减少或停止货币投入,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工作不积极,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中的客户降低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愿,供应商停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政府取消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减少对企业的资源投入……,这些行为减少了企业资本总量,降低了盈利质量水平。

盈利收现性较好的企业,其运营能够正常进行,并能及时偿还债权人的利息和本金,及时支付管理者和员工的工资,有足够的资金搞研发和产业升级,能保证税收,及时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因此,盈利收现性是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保障。盈利收现性越好,利益相关者越满意,企业越容易获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盈利质量越好。当企业的盈利收现性较差时,企业可能因现金流断裂而出现难以持续经营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资金回报利益相关者,导致利益相关者减少或中断对企业持续的资本投入,恶化企业经营情况,使得盈利质量低下。

盈利结构性水平较高的企业,其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的经营活动,经营风险越低,產品和服务质量越高,从而表明企业具有较高的行业竞争地位和市场竞争力,能够较好地抵御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周期带来的冲击。因此,盈利结构性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资本回报。盈利结构性水平越高,利益相关者越满意,越有可能向企业投入自有资本。当企业的盈利结构性较差时,意味着企业大部分利润来源于不可持续的其他业务利润和金融业务利润,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经营风险很大,很难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此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减少对企业的资本投入,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质量水平。

盈利持续性较好的企业,比较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该类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较强,经营风险相对较低,服务和产品质量相对较高,有助于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支持,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盈利质量越好。当企业的盈利持续性较差时,企业可能采取短期盈利战略,资本增值能力较弱,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导致利益相关者减少对企业的资本投入,降低盈利质量水平。

盈利稳定性较好的企业,其盈利稳定,表明企业占有并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抵御经济政策变化和行业周期冲击的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也较强。平稳的盈利水平会受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青睐,能够持续满足不同资本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使利益相关者更愿意持续向企业投入自有资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质量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盈利的五个固有属性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可知,盈利的五个固有属性均是所有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因此,盈利的五个固有属性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决定了盈利质量的高低。

(二)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设计

1.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现有研究主要通过盈利质量的内涵和前人文献构建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沿用此方法,结合盈利质量的内涵和相关研究经验初步选取了39个盈利质量评价指标。

2.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进一步筛选:专家调查

为了进一步确认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步选取的39个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检验。

首先,构建7点Likert重要性量表。其次,选择问卷星对相关领域内14位资深专家进行咨询,该环节主要对盈利质量5个准则层维度和39个方案层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以确定盈利质量5个准则层维度和39个方案层指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最后,对权威专家反馈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一致性检验,从而确定盈利质量5个准则层维度和39个方案层指标的重要性评价结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Likert量表中“6”表示“较重要”,所以选用6作为判断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阈值。通过对权威专家反馈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若某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值大于6,认为是重要的;若某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值低于4,则表明该指标并不重要将会被删除。对于重要性值在4到6之间的评价指标,需要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指标的重要性。为了使盈利质量所有评价指标均能得到确认,共经过三轮问卷调查,且问卷的系数均大于0.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经过三轮反馈后,所有评价指标均得到确认,此阶段共剔除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现金含量、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毛利率、营业外收支占比、金融业务利润占比等12个指标,最终保留了27个指标。

3.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进一步筛选:相关性分析

剔除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有利于降低信息重复并优化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1)指标筛选前的标准化处理

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是数值越大表明盈利质量越好的指标,负向指标是数值越大表明盈利质量越差的指标。设xij为指标值,yij为指标标准化后的值,n为样本数。对于正向指标,计算公式为:

对于负向指标,计算公式为:

(2)計算评价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运用上述方法,最终得到样本公司盈利质量初步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根据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可得rij:

(3)指标筛选

如果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9,那么删除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否则两个指标都保留。

经过相关性筛选,从27个初步指标中删除了营业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变异系数3个评价指标,确保剩余24个评价指标不存在信息重复的情况。相关性筛选后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权重计算与模型构建

本文在构建盈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评价方法的权重计算过程,确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从而构建企业盈利质量测量模型。计算综合评价指标的关键环节是确定准则层和方案层的指标权重,一个有效的赋权方法能够提高衡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准确性。考虑到主观赋权法存在主观性太强等缺陷,而客观赋权法又忽略了专家经验,因此为避免主观判断和企业数据资料有限产生的偏差,本文参照郭亚军[ 10 ]的做法,选择极差最大化法将主观法赋权和客观法赋权综合统一,以实现主观经验与客观事实在指标权重设计中的结合(权重计算过程略)。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盈利水平的组合权重为0.276,盈利持续性的组合权重为0.245,这两个维度所占权重之和在0.5以上,表明盈利水平和盈利持续性对盈利质量的影响最大。盈利水平是一家公司盈利数量的多少,是评价盈利质量的基础,只有在合理数量下稳步提升质量,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盈利持续性代表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评价盈利质量较重要的一个维度。所以,该组合结果符合现实情境。

五、盈利质量综合评价的应用

(一)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文选取2017—202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按照如下原则筛选数据:(1)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2)剔除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3)剔除被ST的企业。通过对初始数据的检查和筛选,有1 42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符合条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总体评价

本文运用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把盈利质量得分划分为[60,70)、[70,80)、[80,90)、[90,100]四个区间,分别设定差、中、良、优四个等级,进而揭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质量水平,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可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整体不高,呈现先快速下降再平缓下降最后快速下降的趋势。从图2可知,制造业盈利质量综合得分介于80~90的有64家,仅占4.48%;介于60~70的有134家,占9.39%;绝大部分综合得分介于70~80,占总样本的86.12%,超过八成。以上结果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没有表现为优的,仅有少部分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表现为良,大部分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表现一般,说明制造业盈利质量水平整体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更全面认识制造业盈利质量各维度的具体情况,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综合得分和各维度得分以及相应排名进行展示,碍于篇幅,仅列示排名前10的公司和行业层面相关指标,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对制造业1 427家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可以发现盈利质量普遍不高,平均得分为73.63,得分等级为中。综合得分超过80的有64家,仅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4.48%,不足110。从细分维度来看,盈利水平、盈利收现性、盈利结构性、盈利持续性和盈利稳定性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0.11、78.07、77.93、74.39、77.58,这些指标得分等级均为中,表现一般。相对而言,制造业的盈利收现性、盈利结构性和盈利稳定性相对较好,表明利润与现金流对应程度较高,主业相对突出,盈利波动性小。盈利收现性得分最高的是比亚迪,为97.24,但比亚迪盈利质量的其他维度得分较低,均排在了倒数,导致盈利质量综合得分较差。这意味着仅仅从盈利收现性分析盈利质量是不够的,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企业的盈利质量水平。

如表3所示,盈利质量综合评分高的前10家上市公司最大值为88.46,最小值为85.14,平均值为86.29。盈利水平、盈利收现性、盈利结构性、盈利持续性和盈利稳定性的得分最大值分别为100.00、88.29、93.44、92.44和87.41,最小值分别为85.50、75.83、77.21、75.06和74.26,平均值分别为95.85、83.45、84.39、84.56和80.89。从五个维度的平均值可知,前10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最好,得分等级为优,其余四个维度表现较好,得分等级为良,表明前10家上市公司需要提高主营业务水平,发展核心竞争力,以提升盈利质量。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对盈利质量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盈利质量就是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同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视角构建了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对我国制造业1 427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整体不高,呈现先快速下降再平缓下降最后快速下降的趋势。制造业盈利质量综合得分介于80~90的有64家,仅占4.48%;介于60~70的有134家,占9.39%;绝大部分综合得分介于70~80,占总样本的86.12%,超过八成。(2)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五个维度得分差异明显。制造业上市公司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在70~80之间。其中,盈利水平、盈利收现性、盈利结构性、盈利持续性和盈利稳定性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0.11、78.07、77.93、74.39、77.58,平均得分最好的盈利结构性与最低的盈利水平相差7.96,差距明显。(3)前10家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综合评分高,最大值为88.46,最小值为85.14,平均值达86.29。前10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最好,得分等级为优,其余四个维度表现较好,得分等级为良,表明前10家上市公司需要提高主营业务水平,发展核心竞争力,以提升盈利质量。

(二)研究启示

1.针对性地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盈利质量水平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整体不高,不同维度的平均得分差异明显,五个维度表现最差的是盈利水平,仅为70.11,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应该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本文還发现,我国制造业1 427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企业要认清自身的不足,针对性地改善,提高盈利质量。

2.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使用效率

本文为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是在利益相关者基础上提出的,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正确认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水平,为利益相关者做决策提供了“方向盘”的作用,从而提高利益相关者资源配置效率。

3.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盈利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

盈利质量较差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某个维度或者几个维度表现较差的情况,监管部门应该督促这些公司进行相应的整改,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以实现高盈利质量为目标,逐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9):31-36.

[2] 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7):53-54.

[3] 周晓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微利企业利润质量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4(2):52-57.

[4] 李慧,温素彬,焦然.基于盈利质量的DANP变权财务预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39(7):1651-1668.

[5] SIEGEL J G.The concept of the quality of earnings: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 New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77.

[6] DEWI K,DJADDANG S,SUPRIYADI E.The effect of tax planning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on company value with profit quality and audit quality as moderation[J].Jurnal Aplikasi Ekonomi Akuntansi Dan Bisnis,2021,3(1):373-388.

[7] 钱爱民,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检验: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3):88-98.

[8] 程虹,陈川.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J].管理学报,2015,12(11):1695-1702.

[9] 温素彬,李慧,焦然.企业文化、利益相关者认知与财务绩效:多元资本共生的分析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8(4):113-122.

[10]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拓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综合评价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