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2023-06-05 19:59李秀红贾丽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政治

李秀红,贾丽军

(1.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河北省昌黎汇文二中,河北 昌黎 0666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围绕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时代办好学校思政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科学的理论内涵,对当前各级学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提出路径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们党的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告诫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要求他们“握紧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且将这种政治方向传播于“广大的人民,教育他们,组织他们”[1]。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们党在革命时期所创建的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做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尽管存在一些“左”的思想,但从总体上看,他所强调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等思想都是正确的,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在经历“文革”动荡之后,党的各项工作回归正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展开。邓小平在1978年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多次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强调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4]。胡锦涛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5]。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等方面推陈出新,有效推进了全国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办好学校思政课重要论述是基于他对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而提出的。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关键就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为了进一步提升并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习近平于2019年3月18日专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题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讲话(简称“3.18讲话”),从目标宗旨、任务要求、主要力量、工作举措等宏观角度阐明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至此,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论述形成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当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理论遵循。

二、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其核心要义可以归纳为以铸魂育人为历史使命、以“六要”教师为关键抓手、以守正创新为发展方向、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四个方面。

(一)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历史使命

在我国各级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承担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虽然和其他课程一样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学理性知识,但更注重的是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养成,针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思政课必须承担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也是由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接班人,而政治合格是首要前提。因此,各级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上的特殊作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六要”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抓手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与广大教师亲切会面,主持召开教师座谈会,亲自给教师团队回信,从中可看出习近平对教师作用的高度重视。

思政课犹如一个知识的大熔炉,教学内容庞杂但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及道德素养。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符合“六要”的基本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8]。政治要强是“六要”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8]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仰,因其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还承担着立德的神圣职责,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政治素养。只有自己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地忠诚于党,才能对所讲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在讲课中声情并茂,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三)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发展的基本方向

“守正”就是坚持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即政治性、理论性、价值性及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都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总结出的成功的、正确的经验。“创新”则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改变单一依靠传统教学方式的状况,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融入翻转课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要与时俱进,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融入课堂,彰显思政课的时代特色。

关于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具体做法,习近平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8]。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八个统一”的逻辑起点,它决定思政课的本质,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政治性而忽略学理性就会失去探究意义,如果只强调学理性而忽略政治性,则无法促进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思政课授课方式有多种,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政治引导功能都应摆在首位。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障

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加强党的领导既是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由于思政课的独特性,思政课建设必须全国一盘棋,必须全社会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这一工作格局的形成,要求地方党委要负主体责任,为思政课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为思政课的队伍建设、支持保障保驾护航。地方党委要以习近平为榜样,深入学校考察思政课发展现状,回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高校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主体,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在资源和人才配置、政策走向方面要主动向思政课倾斜,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此外,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充分利用好开学、毕业、节庆等重要时刻开展主题教育,真抓实干,强化理论引领,坚决抵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空泛形式。

三、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既在宏观上为思政课的发展指明方向,又在微观上为思政课的建设指出具体方法,对于推动全国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推动形成全国上下共建思政课的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在国际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球,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唯我独尊式的强权政治,西方主要大国经济持续低迷,我国部分邻国不断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同时,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在全球中扮演的角色又充满新期待。在国内,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民生、国防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然而,也必须理性地看到,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思想文化领域多元与一元矛盾尖锐等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有一个更加团结、稳定的国内环境。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社会团结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动荡给人们再次发出警示: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使爱党、爱国的思想深深植根于青少年的头脑,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未来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习近平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对思政课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并形成了全国各级学校重视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思政课,但在各级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思政课一度被严重弱化。以高校为例,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不必用过多精力去学习,致使思政课课堂上睡觉、看手机、写专业课作业等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学校管理层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也有欠缺,有的高校把思政课的上课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有的高校对思政课的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致使学生平时不认真学,考试时有的同学连抄的什么内容都不知道;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员配备不足,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配比;有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方面设置障碍,等等。总体而言,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教学与管理存在诸多不良现象亟待解决。习近平的“3.18讲话”便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自“3.18讲话”发表以来,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各类学校党政和思政课教师迅速掀起学习、践行“3.18讲话”的热潮,形成全国上下党政校和校内各部门、各院系齐心协力共建思政课的新局面。

(二)指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

改革是时代的主题,教育也要迎合时代的潮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新媒体影响下,思政课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改革创新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这就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思想性重在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传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自1840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大业奋勇直前,勇于牺牲。革命英雄事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在教学中适当的讲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极为必要。

理论性重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引导功能。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学生的各种追问。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当前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剖析和批判,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观点。

亲和力重在使学生乐于上思政课。思政课教学不能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多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出结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准备多种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要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学生被错误的结论所误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小组研讨、课堂辩论、演讲、情景再现等教学方式都可灵活采用。课堂氛围的活跃会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固有认识,会使其感受到思政课不仅有高深的理论,还有强大的亲和力,深入其中,乐趣无穷。

针对性重在有效解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思政课除了完成教学内容外,还要对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被错误的理论所误导。

(三)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和完善,但仍存在数量不足、学科素养参差不齐、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学生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因此,教师队伍的充实、完善和提高成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要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这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教育部2017年规定,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应不低于师生比1:350。而当前多数高校还很难达到这一配置比例。在“3.18讲话”之后,各高校克服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数量的增多可以把教师从过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时间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要提升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各高校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各项政策保障,在人才引进、岗位津贴等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岗位空缺,究其原因,还在于政策力度不够。在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应与专业课教师有所区别。教学任务繁重是所有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不能按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标准要求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年度考核及职称评定中,适当提高教学方面的占比,激励教师注重课堂教学。

总之,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有其科学的理论内涵,对当前及今后办好学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级党、政领导及奋斗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都应以此为契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全社会共上思政课的良好局面,从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