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2023-06-06 08:31乔岩岩李燕李明超张胜男白朝辉刘晓玲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败血症发型球菌

乔岩岩,李燕,李明超,张胜男,白朝辉,刘晓玲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 450002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系统后不断生长繁殖、分泌毒素,从而导致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全球每年约有260 万新生儿死亡,其中败血症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新生儿死亡的13%~20%,已发展为继早产、窒息之后的第3 位引起新生儿死亡的疾病[2-3]。新生儿败血症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被漏诊、误诊,且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快,致死率高[4]。从血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5],虽然血培养有用时较长、阳性率较低、过于依赖血培养试验可能延误疾病等缺点,但血培养及其药物敏感性试验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菌群种类、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治疗药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临床转归情况,以期为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提取某院2015年1月~2022年7月临床诊断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6]并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151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新生儿败血症分为早发型(出生3 天内发病)和晚发型(出生3 天后发病)。从中分离得到153 株病原菌,其中1 例合并真菌感染,1 例合并细菌感染。151 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早发型48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27 例;早产儿42 例,足月儿6 例;出生体重950~3800g,平均出生体重(1962±513)g;剖宫产36 例,阴道分娩12 例。晚发型103 例,其中男性47 例,女性56 例;早产儿23例,足月儿80 例;出生体重1450~3850g,平均出生体重(3025±734)g;剖宫产61 例,阴道分娩42 例。

1.2 研究方法

比较早发型组和晚发型组的临床症状、非特异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白蛋白(albumin,ALB)]、并发症、临床转归、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临床症状比较

早发型组皮肤硬肿、高胆红素血症、反应迟钝、喂养困难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P<0.05),发热发生率低于晚发型组(P<0.05)(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临床症状比较 n(%)

2.2 两组新生儿非特异性指标比较

早发型组WBC 水平[(14.12±2.87)×109/L]高于晚发型组[(12.86±2.49)×109/L],具有统计学差异(t=2.756,P=0.007);早发型组CRP 水平[(9.41±1.73)mg/L]低于晚发型组[(15.50±2.97)mg/L],具有统计学差异(t=-13.187,P=0.000);早发型组PLT 水平[(195.42±21.69)×109/L]低于晚发型组[(207.63±23.54)×109/L],具有统计学差异(t=-3.041,0.003)。早发型组PCT、N%、MPV、ALB 水平分别为(32.61±13.54)ng/ml、(42.67±5.12)%、(11.32±1.13)fL、(22.64±5.27)g/L,与晚发型组的(31.75±13.61)ng/ml、(41.71±5.10)%、(10.95±1.09)fL、(23.41±5.16)g/L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比较

151 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早发型48 例,其中发生脑膜炎1 例,感染性休克1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 例;晚发型组103 例,其中脑膜炎15 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 例,感染性休克3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 例。晚发型组脑膜炎发生率[15 例(14.56%)] 高于早发型组[1 例(2.08%),χ2=5.383,P=0.020]。两组新生儿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 两组新生儿临床转归比较

151 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早发型48 例,其中治愈23 例(47.92%),好转19 例(39.58%),死亡或放弃治疗6 例(12.50%);晚发型组103 例,其中治愈77 例(74.76%),好转22 例(21.36%),死亡或放弃治疗4 例(3.88%)。晚发型组治愈好转率[99例(96.12%)]高于早发型组的[42 例(87.50%),χ2=3.931,P=0.047]。治愈好转率(%)=治愈率+好转率。

2.5 两组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比较

153 株病原菌中,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48 株(31.37%),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105株(68.63%)。早发型组革兰阳性球菌占比(25.00%)低于晚发型组(53.33%,P<0.05)(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比较 n(%)

2.6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率高(50%以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莫西沙星、头孢呋辛、诺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高(50%以上)(表3)。

表3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 n(%)

3 讨论

早发型败血症病因主要包括产妇因素(如产妇患有绒毛膜羊膜炎)、产科因素(如胎膜早破)和医疗因素,晚发型主要病因为新生儿护理因素,因此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具有一定差异性[7]。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发病时间、病情进展速度、非特异性指标、危险因素、病原菌构成等具有差异性,临床表现也不同[8]。本研究中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硬肿、高胆红素血症、反应迟钝、发热、纳差、肺炎等。早发型组皮肤硬肿、高胆红素血症、反应迟钝、喂养困难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且晚发型组发热发生率高于早发型组(P<0.05)。早发型和晚发型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对于疾病早期鉴别、减少误诊漏诊、及时给予精准化差异性治疗,对于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败血症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从血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但血培养假阴性率较高。临床普遍将WBC、CRP、PCT、PLT、N%、MPV、ALB 等非特异性指标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辅助诊断、病情判定和疗效评估[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晚发型组WBC 水平低于早发型组,CRP 和PLT 水平高于早发型组。提示PLT 的变化对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WBC 和CRP 在晚发型组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比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非特异性指标特点,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导致的延误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为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脑膜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也是新生儿病死的主要疾病之一[11]。本研究结果显示,晚发型组脑膜炎的发生率高于早发型组。提示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出现脑膜炎的风险更高。因此,针对病情较重的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需要密切监测其神经反应表现,必要时给予头颅核磁共振和脑脊液检测,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早发现、早干预。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早发型组治愈好转率(87.50%)低于晚发型组(96.12%)。提示早发型组新生儿败血症较晚发型组预后更差,临床医师应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血培养结果和非特异性指标,早鉴别、早治疗,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早发型的死亡率。

新生儿血培致病菌分布因新生儿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条件不同而存在着一定差异[12]。本研究对151 例败血症新生儿进行血培养,分离出153株病原菌,其中152 株为细菌(革兰阳性球菌68 株、革兰阴性菌84 株),1 例为真菌。本研究血培中革兰阳性球菌居首位的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屎肠球菌,其中屎肠球菌仅在晚发型组病例中出现。血培养中革兰阴性菌居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仅在早发型病例中出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仅在晚发型组病例中出现。

相关研究提示[13],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在出生7 天内发病,致病菌多来自母体和生产过程,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本研究中早发型革兰阴性杆菌占75.00%,这与上述文献结果相符。在致病菌耐药性试验结果出来前,对于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结合其临床特点推荐给予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治疗,而对于晚发型可考虑抗革兰阳性球菌药物。本研究中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性,通过对该院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可协助临床医师选择高敏感性的抗菌药物。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本研究仅分析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且样本量较小,可能使结果出现偏倚,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

综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51 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旨在丰富新生儿败血症的资料库,提高社会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识,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猜你喜欢
败血症发型球菌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MY HAIRS TYLE ISON POINT
发型
好别致的发型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