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3-06-07 08:33郑敏黄钰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

郑敏 黄钰

[摘 要]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开展,是高职院校落实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的一种有效实践。基于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依据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从价值归一角度进行分析,围绕目标、课程、教师、资源、实践五个方面阐述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的实施路径,以促进高职人才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思政;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财经素養是新时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2018年《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正式发布,这是由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研制的国内首份各学段的标准,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也在各类型学校确立起来。

标准框架[1]是一个通用架构,目的是确保财经素养教育实施基准规范统一、质量参照相对一致。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依据高职类型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进行针具有对性和差异性的探索运用。目前,把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在高职课堂中进行融合,是高职院校的一种有效实践,更能实现财经素养教育的落地开花,体现培养成效。

1 财经素养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教育要求

1.1 财经素养的内涵

国际经合组织认为,财经素养是“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是应用该类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积极性和信心”,包含财经观念、知识、技能及风险防范等在内的综合能力,也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

具备财经素养,第一是要有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积累,第二是要有知识技能的应用,真正实现用财经知识技能经营和改变自己的生活,优化社会的经济利益。财经素养既反映人的金钱观、价值观,也体现人对财经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人们拥有的有助于个体处理财经事务、确保财务安全、实现财富增值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1.2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课程里的思想政治元素,包括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在各门课程中融入这些内容,使学生既学习现代知识,又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教育,培养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世界观。

课程思政反映的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在深化课程的思政要素中,把国家意识、民族共同体、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品格修养等思政价值与各类课程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有机融合,实现培育德智体美劳人才的目标。

1.3 教育要求

1.3.1 财经素养教育强调认知与能力的行为应用

从财经素养内涵要求出发的财经素养教育,是以财经资源使用为切入点,学习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知识,形成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正确认知,培养其金融投资、风险防范的思维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为将来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做好准备,为能解决资金利益问题培养能力。因而,财经素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树立财经理念和风险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在将来的经济生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财经行为活动能力。

1.3.2 课程思政是品德、知识、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课程思政是建构在“立德树人”本质要求上的综合教育理念,其实施需要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衔接,发挥综合性、整体性的效能,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能从哲学上回应学生的困惑,从根源上为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提供方向和解答,推动教育过程的品德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2 财经素养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归一

目前,国内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理财观的引导,以及受物质主义、金钱崇拜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钱财领域犯下错误。尤其是在开放社会中不同文化思潮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一些大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投机心态加重、风险防范薄弱等问题。而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在价值本质上是一致的,学校有必要将财经素养教育与当前在所有专业中都必须开设的课程思政融为一体,协同教学。二者的归一属性使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双向融合成为可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体现出重要意义。

2.1 理论层面

一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财经素养教育的相互融合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在现实中能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让知识技能最终在现实社会得以呈现。财经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贸易强国意识,培养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合约精神,树立合作共享和互利共赢理念,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是凸显学生财经素养增强与课程思政正确引导的密切关联。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自主独立处理事情的意念不断提高,但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蛊惑,认知有限,缺乏社会阅历和一定的自控力,在消费行为和理财途径上可能产生偏差。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观念,端正致富心态,在面对复杂的经济局面时,具备清醒的辨别能力。通过课程思政的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个体财经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因此,财经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能助推高职院校财经素养教育的落实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

2.2 实践层面

第一,财经素养作为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对于培养正确的财富思政观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财经素养是将来在社会展现财富创造、财富管理能力的基础。因而,能够对财经信息进行理智的分析,实施有效且正确的行动,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提升个体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需求,开发和实施财经素养教育在高职院校显得越来越迫切。

第二,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以高职学生为例,思政的重点是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的教育,大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面对工作和生活,需要一定的财经知识与技能,可以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理念,以二者融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财经素养教育,这与高职院校全面育人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

3 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的目标,是在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的内容全面接入到高职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实践活动中,以更高效、更灵活的教育实施方式,使学生拥有正义和道德的财富价值观念与信念,具备个体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经济知识、理财技能、财富管理、财税优化等财经素养,培养既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又兼备财经品质的高素质人才[2]。

3.1 完善顶层目标设计,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财经素养教育落实落地,必须统筹部署。财经素养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自己制定措施,因此就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各专业的教学总纲,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具体内容,让教学有章可循,财经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开展。

首先,将财经素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德育思政目标,在毕业资格和素质要求中,明确培养财经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将财经素养课程或是内容嵌入课程设置和安排,可以列入思政课程模块或是其构成内容中。同时,财经素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结合财经企业专家、思政教育学者的论证意见进行调整。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财经素养教育的培养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及风险意识。

3.2 开发融合课程,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同步课堂

人才培养方案是总纲,课程是抓手。目前虽然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课程,但这是非常好的财经素养教育探索。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建立二者的融合课程。

一是在原有的思政课中加入财经素养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将创造财富与幸福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一起来;二是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设置财经素养专题模块,将专业学习、思政锻造、财经技能三者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教育课程;三是形成一门专门的财经素养和课程思政融合的通识课程,纳入德育体系和劳动教育,通过财经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金融投资、贸易理财的基本知识,真正实现财经素养教育的理念、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全面融合。

3.3 推进素质提升,打造协同育人教师团队

首先,教师团队中要有具备一定财经专业知识和财经教育能力的人员。只有教师的财经素养和财经教育能力有所提升,才能担起学生的教育引导职能,提升学生对财经知识的掌握。各院校可以依据自己专业队伍的设置方式,将这类教师设置为公共课程教师或是分散到专业学院中。其次,专业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更好地将财经素养运用到思政元素的开发中。要在金融投资、贸易财税领域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将金钱观、风险意识、富国利民理念融入到爱国情怀、民族复兴、社会责任、诚实守信、公民担当等思政价值的培养中。

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让财经教师走进思政课堂,而思政教师走进财经素养课堂,共同参与课堂授课,形成财经教师、思政教师及各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主体[3]。

3.4 建设教学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资源种类

一是合适的教材。财经类的教材虽然很多,但主要是为财经类专业而服务的。作为要适应所有专业的财经素养教材,目前的开发刚刚起步,而结合思政元素的财经素养教材更是空白。必须加强教材建设,集中骨干教师力量,通过调研财经生活实践、搜集思政案例,推出结合课程思政的财经素养通识教材,并逐渐扩展,根据不同专业大类开发出系列教材,实现培养财经观念、知识、技能及风险防范的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是精编案例库。要在高职院校中普及财经素养教育,适应不同专业的共性要求,最好能有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库,减少各专业的教学开发难度,也能更好地贯彻财经素养“五维三标”框架体系。教师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要将财经素养的思政要求从教学的源头、目标和过程落到实践中,注重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总结和提炼案例。

三是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形式,通过网络课程、短視频、微课、实训平台、动画、MOOC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3.5 联动学校和社会,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一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团的作用,成立与财经素养相关的专业社团,由具有财经和思政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社团导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财经类企业调研、社会经济观察与体验、专业科研项目、财贸盛会志愿服务等,使专业社团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扩展与补充。

二是建设校内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富民强国、乡村振兴、财经警示、财经趣谈、金融诈骗等专题,通过挂图、文化墙、实物、影视厅等多种展示方式,将专题教学与现场参观结合起来,增强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现实感和冲击力。与财经商贸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安排学生现场参观或实训,请企业导师讲解企业发展历史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环境,让学生感受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关联,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报国强国的决心,实现财经素养与思想政治认识的共同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J]. 大学(研究版),2018(1):9-35.

[2]张先锋,梁阿莉. 财经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融合研究[J]. 丝路文化,2021(6):110-111.

[3]董杰,徐丛璐. 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路径研究[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83-86.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