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06-07 18:06郭继华郑惠中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郭继华 郑惠中

[摘 要]高等学校的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其内容丰富多样、案例设计灵活度高、授课对象广泛、便于跟踪热点等特点,拥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多项优势。任课教师可从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实施课程思政,将课堂打造成既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殿堂,又是升华学生思想境界的圣地。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献检索;案例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及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同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三十一条规定,“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2]。文献检索课作为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素质类课程,属公共基础课程性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训练学生获取、评价和利用专业文献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并解决问题,最终成长为学习型人才。探索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实践、作业、考核等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落实教育部“纲要”要求,建设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的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道德修养,广博知识见闻,激励奋斗精神,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1 文献检索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势

1.1 教学内容丰富,适合旁征博引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将这些信息与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来说,文献检索课程包括信息与文献的基础知识、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毕业论文写作与科研初步等理论知识,还包括纸质图书期刊检索、电子资源检索、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在以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处理丰富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就反映了广大作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如果就其进行因势利导,可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及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3]。此外,面对如此丰富的知识内容与文献类型,教师可以利用任何一门课的知识点作为案例教学的素材,结合思政教育需求灵活举例,实现与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更容易发挥引领、浸润、深化和拓展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剥离感。

1.2 实践内容多样,便于融入案例

文献检索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包含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如纸质图书检索、电子文献(图书、期刊、学位、会议、专利、标准等)检索、搜索引擎应用等,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课时量很大,占据了课程一半以上的比重,因此不容忽视。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采用检索案例作为载体,认真遴选,精心设计,将思政元素于无形之中融入案例,按照“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剖析”的流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3 授课对象广泛,利于教育普及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按照我国教育部印发的“规程”,如果条件允许,都会尽可能全面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創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因此,文献检索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为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外因内需兼具,一旦完成课程思政建设,将教书与育人结合,便能最大范围地惠及所有学生,为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助力。

1.4 信息更新迅速,便于追踪热点

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也变得越来越强。为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实时更新教学案例,紧跟时事热点精心选择和设计,聚焦社会上正在发生、进行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关于各种类型信息的获取与利用,选取的题材科学合理,能够完美契合教学案例设计对“新鲜度”的要求,不致产生生拼硬凑、生拉硬拽之感。

2 文献检索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

深入挖掘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契合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保证融入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达到“菜中放盐”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4]。表1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的教学案例,其中均包含思政元素,可以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他们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等。

2.1 学史知史,以史明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饱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助力课程思政。比如:在讲解“信息无处不在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引入红色特工郭汝瑰的案例,让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为打倒反动派建设新中国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其惊心动魄与波澜壮阔的历程;在讲授期刊论文检索时,以《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史事考辨》为检索案例,检得后顺便带领学生读一下文章摘要,就能让学生明白教育部把“八年抗战”的说法更改成“十四年抗战”的依据,是为了肯定我国东北抗日联军在卢沟桥事变前已经在东北广大地区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六年,从而全面揭露并追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单纯地讲知识点,而是通过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来印证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

2.2 理解政策,服从大局,增强“四个意识”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之根本,也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保障。笔者在讲授馆藏资源检索时,以《逆行天使》一书为例,获取检索结果后,带领学生共同查看其馆藏书目信息,了解全国的医护工作者坚决落实中央部署,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大爱无疆的真实故事,使其明白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与核心意识。

2.3 领略中国智慧,品读科技进步,坚定“四个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5]。作为教育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不仅是教师师德的体现,也需要把“四个自信”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感受到国家赋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在设计纸质图书检索的实践任务时,让学生查找并借阅《诗在远方》一书,学生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讲授电子图书检索时,以《大国重器》和《月背征途》两书为例,介绍“中国天眼”“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我国在重点科技前沿领域取得的原创成果,见证人类登陆月球背面的冒险之旅,带领学生品读中国科技进步,領略中国人的智慧与勇气,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4 独立思考,求实创新,培养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应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他们今后立足社会的根基所在[6]。为此,在讲授学位论文检索时,笔者以“两岸关系”为关键词,向学生多维度展示“一国两制”的创新性和当下面临的复杂问题,告诫他们要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讲授专利检索时,以学生就读的学校“防灾科技学院”为申请人进行专利检索,引导学生认识专利,并明白专利就在我们身边,并非遥不可及,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2.5 志存高远,知行合一,树立正确“三观”

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人的行动方式,乃至行为准则,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关乎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追求,亦关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思想越发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诱惑。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笔者在讲述网络增值服务中的文献传递时,申请演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并进行适度导读。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用更加积极的世界观取代了弗洛伊德派消极的原因论,它致力于让人们相信,现状可以改变,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在讲授科研选题与开题时,以《大学生炫耀性体育消费行为研究》为例,解读题目意义,顺便引导学生避免攀比,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讲授毕业论文写作知识的最后,与学生分享两名寒门学子黄国平、赵安之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的人生态度。

3 结语

以上案例皆系笔者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与实践总结,其中不乏肤浅或谬误之处,恳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以期使得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建设越来越科学系统,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 (2016-01-04)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 html.

[3]朱方明,李军,李秀梅. 以教学案例和检索实例为载体的文献检索课课程思政探索[J]. 高教学刊. 2022,8(7):80-83;88.

[4]刘琳,崔云. 信息检索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2,40(2):87-91.

[5]韩振峰. 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EB/OL]. (2016-10-27).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0/27/c_1119795391. htm.

[6]骆郁廷.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贯通[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9):74-84;156.

[7]李思辉. 光明日报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一篇致谢,万千和声,行者共勉,实干乃成[EB/OL]. (2021-04-20). https://m. gmw. cn/baijia/2021-04/19/1302240835. html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