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

2023-06-07 22:27官小波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官小波

[摘 要]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其根本指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共通的取向。针对新时代对思政课的要求,联系客观实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意识和微观方式上的融合,为思政课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领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与中国当代精神相结合,增强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思政课;新时代新人;融合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

在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教育工作的内涵,还能够有效地助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融合价值。立足教学活动的开展实际,选择更加高效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选择,也是实现新时期教学活动升级的可靠保障。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课的目标、要求

1.1 思政课的目标与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其核心在于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1.2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对思政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的功利化。理论上,大家都认同育人的重要价值,承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实践中,育人往往流落到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我国的普通教育一直受唯分数论的影响,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与分数的高低。大学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同样存在着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更重视专业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学生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好工作,更需要的是那些更实用的能力、证书与人际关系。

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略显陈旧。很多学生都把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作一种必修课的任务被动完成,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再次,教师能力素质上的不足。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境界和政治水平,同时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素养亦有较高的要求。

最后,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驱动力不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网络娱乐文化的冲击,一部分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觉得思想政治离自己太遥远,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

2.1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还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2]。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竞争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沃土,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还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3]。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是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共通的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意识与微观方式上的融合,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4]。实现这一途径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铸魂育人的丰厚资源,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必须深度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璀璨绚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将这些丰富的思想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必能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荣誉感,让学生明确“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科学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去,以时代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6]。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根据思政课具体的内容和主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内容到形式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实践探讨

为了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教学元素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融合,在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以下路径去进行探索与升级。

3.1 尚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的沃土当中。文以载德、德以育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教育内核。中华文化历来崇尚道德,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立功、立言”……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这种道德精神亦是中国人的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7]。在与思政课的融合实践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把尚德这种精神文化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这一过程之中,必须结合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注意针对当代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学生特点,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灵活运用媒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针对一些实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刻地理解“德”的内涵。

3.2 树人

树人,亦是成就人,使学生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道德意志。与思政课的融合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8]。例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具体内容,结合当代学生十分关注且实际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将古代、近现代先贤名人的成长经历、事迹潜移默化地融合到教学中,把正确的价值理念传达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3 务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积极入世,讲究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经世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体达用,反对空谈高调。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一不体现出这种务实精神。这种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精神之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斗争精神高度契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中,应有意识把这种务实精神融入具体的教学进程之中。新时代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人”观念融合到思政课的进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自觉意识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对培养伟大斗争的时代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几点思考

笔者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有几点体会。

第一,有的放矢。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诉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针对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理论、历史、实践的三个维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刻地认识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

第四,在方法与路径上,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达到了坚定“四个自信”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崇尚实干、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党史、新中國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强了这方面的学习。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奋斗活力,感受历史英雄人物榜样的力量,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成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围绕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与尝试,为新时期教育活动的升级与革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钱穆. 中国历史精神[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3]姜珂. 中华优秀传统与思政课有效融合的关键[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8):57.

[4]蒋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3):57-60.

[5]肖晓署. 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研究[J]. 景德镇学院学报,2022,37(01):75-78.

[6]徐爽,张彩鹏. 探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J]. 中国民族博览,2021(23):107-109.

[7]徐丽艳,杜寅. 高中思政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J]. 家长,2020(32):126-127.

[8]代邮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J]. 长江丛刊,2020(02):180-181.

[9]陈慧.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探讨[J]. 智富时代,2016(04):323.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