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及协同度分析

2023-06-07 08:17姜仁荣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城市

姜仁荣

[摘 要]绿色创新是在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向达标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策略。也就是说,相较于传统只注重经济发展的模式而言,绿色创新更加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双向指标达成,将环境同样看成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绿色创新发展不只是某个城市的目标,也是未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需要落实在城市发展建设当中,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绿色创新工作需要在其地区各个城市的协同作用下共同开展。本文也是以“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及协同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相关内容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协同度等,具体提出几点建议,以助力长三角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协同性提升。

[關键词]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协同度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志码:A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度,对整个绿色创新工作的具体开展影响重大。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待经济发展问题,会更多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逐渐认识到以绿色环保为前提发展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首批绿色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地带,其绿色创新工作的落实,对全国城市发展具有带头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将地区城市间的协同作用看作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全面、综合规划,目前已经初步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也是在此背景下持续进行研究的,考虑到该城市发展机制毕竟处于初步阶段,还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研究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及具体目标,继而在各项因素作用下,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发展措施,真正促使地区城市的发展持续向好。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协同机制应用刚刚起步,对各地区经济、环境建设的影响较为明显。

1.1 研究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一些落实了新经济政策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更是迅猛。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往往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各地区经济发展几乎都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主,而传统工业生产活动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在排污方面处理不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以说传统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经过时间的验证,该模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非常不利。因此,研究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借助城市间的协同作用,创新发展机制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具体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体现。

1.2 研究意义

为转变高投入、高污染及高消耗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关注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形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当前发展机制的先进性及开创性,方便其他地区城市借鉴。同时,对其尚未实现的创新发展目标、机制中的不成熟方面等进行研究,以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切实找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对地区城市发展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为全国地区逐步实现绿色创新发展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2 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概述

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发展潜力的大小。下面就绿色创新能力与传统创新发展之间的区别进行研究,方便理解后续内容。

2.1 绿色创新能力概念及意义研究

绿色创新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绿色环保”“生态平衡”为前提,运用先进技术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及环境创新发展。绿色创新能力即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促使城市逐步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能力。深入研究绿色创新能力,促使整个社会向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1]。

1.2 绿色创新与传统创新的区别

绿色创新与传统创新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创新目标、绩效考核及创新动力等方面的不同。绿色创新的创新目标在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目标;传统创新则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为主,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传统创新绩效考核方面也以经济发展目标达成情况为准;绿色创新则是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考量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创新动力方面,传统创新的动力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绿色创新的动力则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科创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升科技、经济水平等,实现进一步发展目标。相比较而言,绿色创新动力十足,传统创新动力则显得更为局限。

2 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

依据2018年某项专业研究数据,利用KMO、Bartlett球形度等检验方法及回归法,对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做了绿色创新能力测评,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从实际的研究结果来看,长三角地区能力因子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该项研究对长三角地区以科技研发为创新因子、以GDP产值废水排放量与科技支出占比为能力因子、以废水处理和绿化覆盖为绿色因子,从这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创新因子相对其他两项因子而言,得分水平最低,甚至与得分最高的绿色因子之间相差两倍之多,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发展应该相对更多着眼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无论是人力资源、经费支出还是发明专利等各方面,都需要投入更多,以刺激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2]。

2.2 差异特征分析

上述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水平并不高,且地区城市绿色创新发展不均衡,最为突出的是上海,各项因子综合得分28792.21,其绿色创新能力远超地区其他各城市;其次是苏州,综合得分22718.42,其他城市之间的得分水平相差较大。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能力具有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如上海、苏州及杭州等。

2.3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在空间格局方面,长三角地区绿色创新溢出效应同样不够明显。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城市与相对较低城市相邻,如上海毗邻嘉兴、苏州毗邻南通、舟山毗邻宁波等,而每两个毗邻城市之间的绿色创新能力水平相差都比较大,城市绿创能力溢出效应不高,甚至较弱[3]。

3 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协同度分析

经过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度进行测评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地区协同度分布不均衡

协同度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安徽、浙江及江苏等省份之间。依据相关测评数据显示,这三省省内城市发展建设,尤其是绿色创新发展方面,协同度分别为0.393、0.401、0.406,三省份差异较小,但是相比于上海的0.790,就能明显看出几个省份与上海之间的差距。主要还是在于城市發展战略、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以致最终的协同度出现明显不同。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大

产学研是指将产业发展与高校教育及科研创新等相结合,发展更具动力、潜力的现代经济协同发展机制。长三角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相对较大,这一点从其创新因子得分、城市间的创新人才培养投入差距等方面就能够窥见一二。创新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城市的上海、池州及舟山等地,其创新人才投入存在巨大差异,研究经费及高校教育等各方面投入比例各不相同,人资上的投入差异大,城市协同发展空间也相对较大[4]。

3.3 协同度较好的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相对较高

通过对整个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协同度较好的城市其绿色创新能力也相对较高。例如:上海这个城市,无论是在绿色创新能力方面还是在协同度方面,都具有相对更高的优势体现;舟山则在这两方面体现出明显的落后,虽然其渔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其他方面处于弱势,相对协同度不高,其绿色创新能力也较弱。

4 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协同提升路径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下面就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协同提升,具体给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4.1 重视协同发展总体思路的整理

4.1.1 空间范畴

自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政策性内容相继落实开始,长三角地区便由原江浙沪“两省一市”转变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空间格局的重构,也给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安徽省的加入下,自然资源、区位及人力资源等结构方面均有所改变,地区协同发展机制再一次活跃起来。

4.1.2 合作共识

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建设的大趋势所致,同时也是地区发展内在需求引导的结果。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进,才能够使社会发展逐步取得更大成效,长三角地区作为首批示范地区,应做好表率。地区建立合作共识,进一步研究、落实协同发展机制,明确发展不能单靠某一城市进行,需要各个城市协作,还需进一步以“合作共赢”“体制创新”“政府辅佐”“市场运行”等先进思想作为指导,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

4.1.3 战略定位

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落实的体现,同时也是绿创发展战略的率先执行者。该地区战略发展定位持续提升,是保证各项战略目标得以充分实现的驱动力,还需基于全球视野,对地区总体发展进行部署谋划,使其最终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发展重要门户,集高效、创新、人才和活力于一体,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集地区[5]。

4.2 重视协同发展具体策略的落实

4.2.1 中心提升

中心提升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区发展结构,在“3+1”空间格局转变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扩大地区核心范围。在协同发展机制作用下,应该促使该地区由单一向多元核心转化,坚持上海地区核心地位的同时,依靠协作发展,持续提升其他相对较为发达城市的核心地位,对地区核心进行“主副”划分。例如,将合肥、南京等城市划归到核心层面,建立以上海为主,合肥、南京等为辅的核心都市圈,在科教、交通等方面均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地区其他城市的发展。

4.2.2 跨区协作

跨区协作是指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发展,应该明确不能单靠一己之力,而是要做到地区协同发展,组织建立跨区协作机制,对“三省一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陆地、港口及地区等层面出发,进一步优化协作体系,提升地区合作向心力。具体可以依据不同城市的发展优势、现状等,取长补短,推进空间协同进程。重视交通要道建设,打破产业间壁垒,形成产业间分工协作模式,打造地区最强城市协同发展态势[6]。

4.2.3 极多元化

极多元化主要是考虑地区协同发展期间,增长极的推动效应,以促使增长极多元,提升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动力水平,加快发展进程。具体需要在原增长极的基础上,打造新一批增长极,以充分发挥以点带面机制的作用,促进落后地区发展,通过产业集聚、人力资源集聚,以及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等,提升地区城市竞争力水平,使地区发展特点鲜明、功能突出。

4.3 重视专题领域协同发展提升

专题领域协同发展提升,主要在于地区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绿色发展能力,以及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持续发挥。例如:创新方面,以体制创新、产业升级为引导;协调方面,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协调为准;绿色发展方面,以绿色管理体系建设为准等,打造经济开放、文化开放、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新的地区发展态势[7]。

5 结语

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环境建设,对其他地区来说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在当前重视经济更重视环境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建设应该注重双向指标的达成,从地区城市协同发展角度,充分考虑各城市间的发展协同度,明确各自发展优势及劣势,在城市协同发展机制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城市的优势作用,同时弥补各城市的不足,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坚持以环境带动经济,以经济辅助环境建设,由此便可实现城市发展建设双向指标达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林军.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探讨[J]. 南北桥,2021(8):5.

[2]张智媛. 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1354.

[3]熊爱萍.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J]. 中外交流,2019,26(22):312-313.

[4]徐楠楠. 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 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20.

[5]丁显有,肖雯,田泽.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7):67-75.

[6]李光龙,江鑫. 绿色发展、人才集聚与城市创新力提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3):122-130.

[7]杨瑾. 长三角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20(25):63-65.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城市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