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

2023-06-12 09:22舒服华
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玉米价格价格玉米

舒服华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玉米价格一路坚挺,农民舍弃小麦改种玉米的现象,阐述了当前我国玉米价格持续走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剧烈波動的一些措施,对缓解我国玉米供求矛盾现状,维护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和整体粮食安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玉米 价格 上涨 原因 措施玉米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价格的稳定对我国粮食安全、畜产品价格平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玉米价格持续走高,部分种植户舍弃小麦种植而改种玉米,对我国口粮安全埋下隐患。稳定玉米价格,保持粮食种植结构合理布局,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为何玉米价格近来“高烧不退”?其根本原因还是供求关系失衡,国内口粮用玉米、饲料用玉米、玉米加工等需求量持续增加,而受气候、疫情、全球粮价上涨,货运不畅等因素影响,国内生产的玉米和从国外进口的玉米均难以满足当前国内市场的需要,造成玉米供求失衡、结构失调,推动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并引起下游产品价格飙升,尤其是饲料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并影响到畜牧家禽等行业。导致养殖成本增加,使肉蛋奶价格随之上涨,严重影响老百姓的饮食生活和社会安定。

一、玉米市场发展现状及影响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粮食市场上玉米价格一路飙升,以国内市场为例,2020年6月玉米价格为1924.7元/吨,2023年1月则上涨到2872.5万/吨,涨幅高达49.25%。玉米价格飞涨的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饲料价格的暴涨,其中猪饲料价格上涨的最为猛烈。2020年6月,国内育肥猪配合饲料的价格为3200元/吨左右,2022年底上涨到4060元/吨,涨幅高达26.88%。严重挤压了饲养企业的利润,给生猪饲养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平抑国内玉米价格,2020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为1130为万吨,2022年进口量增加到2060万吨,增加了82.30%,但也对抑制玉米价格的上涨效果有限。

二、玉米价格高位运行的原因

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旺盛,多元主体收购积极性高涨;农资和人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惜售,希望卖出好价钱;资本炒作,价格看涨预期增加等。

(一)自然灾害引起减产

2020年我国玉米主要产区遭受极端天气、旱涝灾害、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玉米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失,部分地区产量下降。如东北地区春季遭遇大旱,玉米发芽率低,幼苗普遍长势不好;入夏又遭到持续强降雨、台风的袭击,大片玉米倒伏,影响正常抽穗;秋季又遇蝗虫灾害,许多玉米被啃食,各类灾情叠加,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二)种植成本上升

现阶段我国玉米主产区大多以集中规模种植为主,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农户的土地大面积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参入数量较多,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土地租金逐年上涨。此外,近年来,种子、地膜、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农资物质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加上灌溉用水、用电、人工成本、存储费用也在上涨,从而推高玉米生产成本。

(三)粮农期望值高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致使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硬缺口较大,加上国家对稻谷和小麦采取的是定向销售政策,而对玉米采取的则是储备政策,加剧了玉米供求矛盾。而部分粮农对玉米价格的期望值较高,导致惜售心理逐步增强,由“希售”变为“惜售”,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

(四)跟风从众心理

部分收购商盲目跟风攀比,人行我随,且看涨预期强烈,心理价位较高,收购积极性高涨,将玉米囤积起来,待价而沽,加剧了玉米价格的上涨。

(五)游资恶意炒作

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获利能力下降。而粮食价格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多数粮食品种价格都在逆行走强,成为少有的有稳定可观收益的投资行业,于是得到了社会资本、游资的青睐,导致一些社会闲散资本纷纷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坐地起价,这也是导致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六)国际因素传导

2020年起世界各地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受疫情影响,储备意识普遍增强;其二,为抑制疫情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边境封锁、限制出口等措施,导致玉米等粮食贸易和运输受阻;其三,一些粮食生产大国故意囤积粮食,将粮食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推进,世界玉米价格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也波及到我国玉米市场的价格。

三、保持我国玉米价格基本稳定的措施

保持玉米价格稳定的关键。一是要出台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调控政策,保持玉米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二是遵循市场导向和规则,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玉米生产回归粮食生产主赛道,让资金和市场向其方向自动流动,激活农民玉米生产的热情,积极利用不适合其它作物生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玉米种植,逐步增加玉米的供应量。

(一)完善玉米生产补贴政策

粮食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玉米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的现状。要加快玉米生产补贴立法,将各项补贴政策纳入法律的框架中。出台稳定的激励政策,建立玉米生产补偿机制,推进玉米补贴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保持补贴玉米政策的有效效性和稳定性,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玉米生产能力,增加市场供应量。促进玉米市场稳定,缓解供求矛盾不平衡问题,促进玉米价格合理化。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玉米种植户的利益,又能引导玉米价格回归到正常轨道。

(二)确保玉米播种面积

制定振兴玉米的生产计划,确定玉米生产最小限度面积,以保障我国玉米日益增长的需求。种植计划要精心分解,明确下达到各地。各地要顾全大局,勇于承担责任。统筹农业生产,层层压实责任,不折不扣完成目标任务。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防止一些地方计划落实不力,将玉米地改种其他农作物。确保玉米总产量不减少,稳定玉米的供应,满足国内口粮、饲料、工业等各领域对玉米的需求。此外,也要兼顾其它粮食品种的生产,特别是小麦、水稻等主要口粮的生产。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各类粮食品种的生产,保持粮食供应结构协调。同时,不能墨守陈规,故步自封,要创新玉米生产模式,如成立玉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种植经营模式,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在保证玉米种植面积充足的条件下,要探索粮食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玉米生产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双赢,保障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三)适当控制玉米深加工规模

玉米深加工是玉米消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面对当前国内玉米供应不足的情况,要积极寻求玉米替代品在工业中的应用,适当控制玉米的深加工,以缓解玉米供应紧张的矛盾。如生产淀粉可用豆类、薯类等替代,生产食用油类,可用菜籽、葵花籽等替代。目前饲料用玉米用其它作物替代比较困难,应首先保证其充足供应。其它的玉米价格项目,对于非必须、非紧急的事项,能缓暂缓,可停就停。对于必须,不可缺少的项目,则严格限定用量。引导玉米加工企业,换代升级,转型发展,实现原料来源多样性。严肃处理玉米深加工违规企业,对土地、环保等手续不齐备,或未经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拟建、在建项目,一律责令其停止建设,对未经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已经建成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其停止生产。国家要在税收、资金等政策上,对玉米深加工进行调控,适时调整玉米深加工增值税,并收紧非储备企业玉米收购的信贷资金,促使企业主动寻找替代品,有序有度开展经营。

(四)采用保护价收购玉米和储备

有序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借鉴稻谷、小麦等收储方法,采用政府保护价或适当提高价格敞开收购玉米的政策,实时进行一定的玉米储备,以备稳定玉米价格。一方面,运用恰当价格补贴政策储备玉米,既能调动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也能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使粮食生产以一定度向玉米聚集。当国内外玉米价格出现低迷时,国家要进行大量采购和储备,维护种植户的利益,以避免玉米生产滑坡。另一方面,當国内玉米价格过高时,政府应以合理的价格向市场大量投放玉米,弥补因供求失衡导致偏离价格,平抑玉米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加工和购销企业应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积极抓住时机进行玉米储备和投放,一来可减轻政府收储压力,二来可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步解决价格倒挂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运转机制。最终,国家可以依靠市场的调节杠杆来实现稳定玉米价格。

(五)加强对玉米生产的技术支持

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技术支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和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玉米育种上进行攻关协作,积极研发抗旱、耐低氮、抗青枯、抗穗粒腐、高产等性能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良种种植,挖掘玉米增产的潜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技术,实现高产稳产。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要认真指导农户抓好田间管理,随时关注苗情,实时进行防病、除草、防虫害,科学施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高玉米单产,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玉米产量稳定。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玉米机种机收、田间管理等机械化率。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适当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玉米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确保丰产丰收。

(六)充分利用玉米期货市场

玉米期货市场是防止价格剧烈波动的减震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功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有效降低和避免由于现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农产品期货大都有一定的规律,价格走势特点主要体现在商品供求上,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比较固定和明确,对商品价格后期走势也有一定调节作用。涨多必跌,跌多必涨,期货市场可以引导商品价格在较为合理的区间波动。目前,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规模逐步扩大。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玉米期货市场作用。让作为农产品市场的主体农民参与到农产品期货市场,充分享受玉米期货市场机制带来传导效应。根据期货价格这一晴雨表,自发合理组织玉米生产,防止风险,抓住机遇,使玉米生产利益最大化。也可让玉米深加工企业从中受益,规避风险,把握商机。这样,就可以利用玉米期货市场有效引导我国玉米的生产与消费,促进我国玉米供求平衡,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建立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

进出口调节是玉米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玉米主要为进口调剂,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玉米满足国内的缺口。由于国际玉米市场对国内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传导效应,因此,要建立快速监测和预警机制,切实加强对国际玉米市场的分析和监测。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趋势,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避免进口玉米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同时,应根据国内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政策,有度有序的稳定出口。要积极拓展新的进口来源地市场,努力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并逐步实现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化解风险、保障玉米供应的安全性。此外,要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和海外运营模式,开发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加快建设稳定、安全的全球玉米生产和供应链,切实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国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总之,要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加大玉米进口数量,同时,要积极增加替代品消费,主要是饲用小麦的替代,使玉米用量趋于合理,保证粮食安全的根基更加牢固。

结 语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具有用途多元化的特点,在粮食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玉米价格走势及市场的稳定性,深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玉米与大部分粮食品种在生产与消费环节存在替代关系,其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其他粮食品种乃至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尤其是小麦的价格,玉米和小麦都是重要的饲料用粮。玉米价格的上升,小麦作为饲料用粮对玉米的替代率也会随之上升。加之,部分农户被当前玉米市场的价格吸引,容易将原来的小麦田改种玉米,导致小麦供给量减少,致使小麦价格也跟随上升。同样,小麦与稻谷在消费环节也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小麦价格走高势必会推动稻谷需求,拉升稻谷价格。这样,玉米价格的波动,将最终传导到各主要粮食品种,带动我国主要口粮市场价格整体波动,并带动下游肉蛋奶、工业食品等价格的联动效益,环环相扣,产生连锁反映,进而对我国消费品物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多措并举,保持玉米供应充足,稳定玉米价格,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防线,为经济社会健康持久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董春.王建军.当前玉米价格上涨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J].吉林金融研究,2021(4):20-23.

[2]宋亮,支俏,宋爬,等.对玉米价格波动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根食经济,2021(5):60-61.

[3]张春欣,张姿茜,王宝莎,.基于SPSS模型分析玉米价格的影响因素[J].中国集体经济, 2021(23):8-9.

[4]李艳君.关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及调控政策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5(4):11-15.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玉米价格价格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我的玉米送给你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价格
玉米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