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的公共绿地空间服务效率研究

2023-06-13 23:32庞雨珊向原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边界

庞雨珊 向原毅

摘 要:随着《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将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与卫生、养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纳入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可达性水平越来越影响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服务效率和品质。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对公共绿地边界可达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初步剖析了在山地城市环境中影响公共绿地可达性的因素——公共绿地自身条件、人口分布、城市路网现状、土地利用性质等,并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提出提升公园服务效率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环境空间设计;边界;公共绿地;可达性;空间效率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数字时代下的城市场景的感知与价值识别研究——以重庆为本土实证”(2022xskz08)、重庆工程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智学重工平台的环境设计工程类课程群智慧教学改革研究”(JY2022434)研究成果。

如今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效率与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存量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研判,促使相关领域不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管理水平,打造优质的公共空间体验。

一、渝中区提升现有公园绿地

服务效率的迫切性

渝中区占地20.08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公园数量为21个,园林绿地面积665.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87.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708.9公顷,绿化覆盖率39.5%(《2021年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渝中区统计局),人均绿地面积较小。渝中区整体建设已较为饱和,然而绿地各项指标偏低,总量供给较为有限。同时,城市绿化建设较为滞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绿地空间布局呈现零散不连续斑块状,且集中分布于上下半城交接边坡崖坎地带(图1)。因此,基于存量用地提升渝中区现有的绿地空间服务效率,延长存量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综合提升高密度下城市公园绿地公共空间品质显得至关重要。

二、作为界定空间服务效率的媒介边界可达性

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公共绿地评价指标只考虑到公共绿地的数量、规模、服务半径(这些指标不足以衡量城市绿化和环境品质),可达性水平作为城市绿地格局分析和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反映了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服务效率及绿地空间的品质。目前,有关人员通过时间、距离、耗费等进行量化,并通过计算绿地斑块与城市居民点间的距离表征绿地斑块的可达性。城市公共绿地可达性分析,是基于城市道路交通路网、周边土地利用性质、人口分布情况等条件进行的分析研究。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市民出行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将城市公共绿地可达性作为公共绿地居民服务功能的重要评价指标,相比传统的将绿地率及人均享受绿地面积作为指标更加客观。基于此,通过对重庆渝中区存量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评估,指引优化公园周边土地利用协同发展,提高公园的服务效率,为可达性与公园服务和环境正义研究提供定量分析工具,为旧城改造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期打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高品质城市空间[1]。

三、渝中区重点公共绿地的

可达性评价与现场校验

综合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道路等级、不同出行方式下的交通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渝中区公园绿地展开可达性评价。首先,建立城市绿地的网络分析模型,并根据渝中区目前的绿地分布、渝中区目前的用地分布(主要集中在住宅区和商业区)、渝中区的道路和交通状况、各街区的人口分布,通过GIS对渝中区公共绿地展开可达性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图2),渝中区的公共绿地可达性较不平衡,辐射可达范围不均等。从绿地边界可达效率来看,佛图关公园、化龙桥、李子坝片区公园的城市界面可达性较差,而两路口、七星岗、黄花园片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较好。渝中区各个公园可达性受地形地貌、面积大小、路网密度的综合影响,差异较大。从公园绿地斑块的分布上来看,佛图关公园、虎头岩公园、红岩公园、鹅岭公园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是受到山地地形影响,局部与陡崖毗邻,大部分边界界面呈现出不可达状态,因而可达性受限;下肖家湾公园主体位于坡面挡墙支护范围,此时公园的边坡安全重要性大于可达性;七星岗、解放碑、两路口片区所处城区因其路网密度较大,公园绿地面积较小(0.2—4.8公顷不等),公园可达性范围反而远远超过占地面积较大的虎头岩、红岩、枇杷山等大型公园(表1)。同时,就城市路网环境而言,可达性较差的公园均毗邻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受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影响,辐射范围单边较差。

基于GIS的可达性评价能够识别一定宏观尺度可达限制条件,在中微观尺度上量化精度仍有不足。因此,除了对渝中区公园绿地进行以GIS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外,还进一步对差异性较大的区域展开实地校验。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还受到其毗邻土地利用权属及公园自身的管理机制的影响。土地利用属性决定城市用地的管理管控方式,居住社区以封闭式管理为主要特征。不同的土地利用属性和用地主体之间缺乏基本的协调机制,导致部分区域有条件可达但却未能可达。就公园绿地自身的管理机制而言,如鹅岭公园可达性较差一定程度上也归因于其“围墙式”的管理模式。

四、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提升策略

(一)增强公园城市界面与意象的可感知性、可达性、可参与性

边界可达强调在物理环境营造可到达的空间条件,以尽量确保毗邻使用者能够成功到达公园绿地。要广泛识别公园边界的可达条件,在确保不存在危岩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登山步道、扶梯、架空栈道等方式使其与公园内部相连,尽可能多地创造边界开口。相较于传统的、隔绝的、硬性的公园边界,都市开放式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出的柔性边界[2]具有半封闭、半开放的模糊性。可将柔性边界的理念融入已建成公园的边界界面,通过调整植物层次,调整空间开合与郁闭关系,增强视觉的通透性,扩大已建成公园的视觉感知界面。要探索公园绿地使用者的感知要素、公园的意象感知途径与形象传播方式,并使用技术途径和手段,增强城市公园绿地的意象可达性和物理边界可达性。

(二)用地主体之间的协调共享,创新绿地增补

公园周边用地主体不一,用地方式不一,不同密度的建筑退距差异较大,用地主体由于建成年代、规划时间前后不一,较少能直接考虑与公园绿地的衔接关系,造成潜在联系公园的开放界面空间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在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代表的老城区显得尤为突出。对于此类问题的协调,首先有赖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强调城市绿地贯穿性生态网络与开放空间系统,确定结构性绿地、城市绿岛、公园等重要开放空间控制范围与结构形式。其次,公园绿地在建设选址之初,就依据可达性的条件来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性布局。要综合考虑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级公园、街头绿地、大型防护绿地斑块等不同量级与类型,以及公园绿地位置等进行合理规划。特别是大于5公顷的公园绿地,根据其用地形态拟定的公园主体界面,应更加重视其辐射服务半径与使用效率,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微观层面而言,不同用地主体可通过让渡一部分退距形成半开放公共界面,形成通往公园用地的公共性绿道。同时,在私有用地权属下,也可作为其地块内部的休闲绿化,兼顾公共属性与私有用地属性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在存量更新、微更新语境下发挥土地与空间的共享效率。应积极探索通过如居住用地拍卖“捆绑公共绿地”、低效空间盘活利用、微公园植入社区更新等多种模式创新公园绿地的增补方式[3]。

(三)创新公园管理制度,改善“围墙式”的单一公园管理模式与機制

就管理模式而言,“围墙式”的封闭式公园管理模式与机制改善同样重要。公园边界通常用生硬的围墙或栏杆将公园与城市道路分隔,视线不通透,环境不融合,使公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空间,并未实现与城市的资源与空间共享。在目前公园的管理中,主要依靠有关部门提供财政支持,因此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公园运营,充分发挥当地企业经营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本质上是在革新公园管理与运营模式。可将公园的创新低维护、低运营途径与使用者数量挂钩,使公园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运营形成闭环。

五、结语

随着可达性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关于城市空间品质的评估指标不断细化,可达性评估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当下的城市空间可达性评估正不断延展,广泛运用在都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均衡乃至单处服务设施主体的绩效评估中。面对当下存量更新的常态化语境,要不断更新可达性评估技术模型与方法,实现场景适应,建立城市公共空间技术评估与环境意象感知之间的识别接口。

参考文献:

[1]卢雨蓉,邓建锋,韩贵锋,等.城市公园的多维可达性动态评估研究[J].中国园林,2022(5):92-97.

[2]蒋博州,朱罡,张为民.都市开放式公园柔性边界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118-122.

[3]芦爽,王雨,曾鹏.基于地理探测器方法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2006—2018年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2(5):81-88.

[4]宗敏,彭利达,孙旻恺,等.Park-PFI制度在日本都市公园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以南池袋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0(8):90-94.

作者简介:

庞雨珊(通讯作者),重庆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

向原毅,重庆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边界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城市公共绿地养护推行市场化管理的探讨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