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反思与探索

2023-06-15 05:31宋建红
学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宋建红

摘 要:如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逐渐改变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回归健康。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生态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生态文明的渗透,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素养;教学模式;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04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15

地理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它在高中教育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地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地理学科蕴含着很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在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地理教学是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从目前的教学来看,高中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效果不容乐观,有些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讲解,学生根本没有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将其与地理学科相结合,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态文化实践活动,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本文先分析高中地理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现状,再阐述具体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现状

(一)重视程度较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者,生态文明素养是新时代高中生必须具备的。鉴于地理学科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阵地作用,利用地理教学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地理育人的效果。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仍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重心,对于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关注度不足。当遇到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会一带而过,给学生带来了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认为生态文明知识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这部分知识的深度挖掘。同时,高中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到位,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去开发生态文明素材,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不会自主参与学习。

(二)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高中生来说,地理课堂是他们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主渠道,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使用“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将生态文明知识点罗列到黑板上,要求学生进行抄写和背诵,地理课堂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认知度不足,无法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导致他们难以认识到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还有些教师不善于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学的都是“死知识”,不能巧妙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容易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策略

(一)增加生态文明知识积累

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支撑。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仅依靠地理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相关书籍,接触更多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要积极思考“人类为什么要保护自然生态”,深入感知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自然,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教师要找准人地协调观与教材的结合点,积极渗透人地协调观念,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逐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研读,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知识,并从网络、报刊、书籍中去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强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积累。教师还可以结合地区特色挖掘本地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创建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审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感受合理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其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生态文明知识,既可以阅读内容丰富的地理杂志和地理著作,还可以学习深刻的网络文章和视频资源。学生可以互相交换自己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思维更宽广,不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地理学习渠道,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质的生态文明建设网站、生态文明APP等,让学生从网络中受到启发,从中学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

(二)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苍白的,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经常遗漏知识点,出现低效教学的现象。为此,教师需要利用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态文明知识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视频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境生情、由情入境,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真实地认识生态文明。21世纪是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新时代,教师应变革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指引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生态文明情感,使生态文明观念能够深入人心,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利用图表的形式呈现近几年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土壤沙化面积等数据,用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学生看到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所造成的生态失调,使学生形成资源枯竭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用真实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和历史事件,如京津地区的沙尘暴、澳大利亚的野兔之灾、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影响,树立起生态安全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世界环保组织确立了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等保护地球的节日。教师可以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人民在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所举行的各种活动,通过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地理课堂仍然存在着教师单向灌输的现象,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新的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是在生态文化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设计和选择,既要让优等生有拔高的空间,也要让学困生有进步的机会,还要让中等生有提升的希望,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资源管理观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单纯的知识教学是枯燥、无趣的,如果能够把地理知识融入案例教学中,就会别有一番风味。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入案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列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难度适中的真实案例,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书本中枯燥、单调的生态文明知识变得灵动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降低教学的理论性。案例教学并不是单单地描述案例,教师还要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案例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并对案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自主、合作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列举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生活观察、实地走访、自主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得出结论,完成探究任务。国家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教师可以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穿插到地理教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此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自觉维护者和践行者。

(四)科学组织各种生态实践

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用实际行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和班级的生态文明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把校园和班级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工作任务,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禁止随手乱扔垃圾、禁止践踏草坪等,引导学生把生态文明品质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让环保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教师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卫生、精神文明评比活动,让学生在评比活动中认识自我,获得真实的体验,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教育。

除校内实践活动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接受生态文明的洗礼,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各类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让学生到社区、街头为群众分发自制的宣传单、宣传手册等,也可以深入各个居民小区进行宣传和宣讲,推广环保知识,在惠及他人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教师还要积极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课外环境调查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工农业布局、污水处理情况等开展调查,并尝试运用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到生态文明基地参观学习,听取专业讲解员的讲解,全面发展自己的生态观念。在研学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书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者绘制一份生态文明手抄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合理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客观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教师收到及时的教学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当前的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仍在采用常規考试的方式,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特别是缺少了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评价,做出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导致学生难以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制约了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变革,合理开发教学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指引学生在书山学海中品味探究的乐趣,实现“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落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定期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用“以赛代考”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这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评价量表,根据日常行为规范设计量化评分标准,强化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用评语与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袋,把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突出的生态文明行为、获得的生态文明技能等记录下来,并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践行生态文明道路上获得的成就与进步,进一步坚定生态文明信念。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等主体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做出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发挥多方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成贡献一己之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方位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从多个途径渗透生态文明素养,丰富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高中地理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多维度开展生态文化素养评价,让学生多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娄伟娜.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J].新课程,2021(23).

[2] 罗布.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J].中华传奇,2020(31).

[3] 张惠强.浅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J].神州,2019(24).

[4] 陈自海.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求知导刊,2019(41).

[责任编辑 杜建立]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