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23-06-16 08:46杨楚晨
大观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

杨楚晨

摘 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之一,在2006年由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广泛流传。当前形势下,旅游业是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文旅融合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和文化生态保护困境进行研究,提出传承与发展湘西苗族鼓舞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湘西苗族鼓舞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生态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湘西苗族鼓舞传习近况

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举行于1953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落朝井乡苗族艺人代表人物前赴北京参加,表演了苗族花鼓并获得奖项。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一举斩获了佳绩。1991年,龙菊兰前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表演了苗族鼓舞。湘西苗族鼓舞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引起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反响,备受大家喜爱及欣赏。

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被收录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至此,湘西苗族鼓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王石顺民以及洪富强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鼓王石顺民的一生都在为了苗族鼓文化开发和汇编艰苦奋斗,颇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尊重。石顺民对湘西苗族鼓舞语汇的收集、整编及二次创作,促进了湘西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其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国家下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各项政策与指导意见后,相关部门积极学习并努力推动相关事宜,着重研究了湘西苗族鼓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向及措施。以开展区域性传统节日——吉首鼓文化节,这一群体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活动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宣传和推广。

为了更好地推动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2019年11月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湘西自治州民族艺术学校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猴儿鼓、迎宾鼓培训班”正式开班。这一活动面向的不仅仅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也为想要了解湘西苗族鼓舞的学者、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进步的渠道,为苗族鼓舞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民间演出活动

湘西苗族鼓舞近几年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传统形式,它慢慢跨越各种类别与层面,具备较强的延展性及包容性,成为湘西苗族的核心文化载体。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湘西很多地方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苗族的传统节日、传统鼓舞活动为载体,结合当地流传已久的故事传说,揭开湘西的神秘面纱,打造了一系列旅游演艺相结合的歌舞表演。例如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土风苗韵》《梯玛神歌》《天门狐仙》,吉首市的德夯苗寨以“天下鼓乡”为重点策划了《山风鼓韵》,凤凰古城结合《边城》一书中翠翠的形象,设计了一台森林舞台剧。《魅力湘西》被赋予了湘西土家苗族文化的特点,向观众传递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传输。

结合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在2013年以及2015年的具体活动日程表可以发现,湘西苗族鼓舞表演在现代文化展演语境之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演场景。

(三)湘西苗族鼓舞学院派的教学现状

学院派的苗族鼓舞教学系统已经慢慢发展并超越了民间的自然传承形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教学教材编制以及科学训练等方向,以清晰的节奏、鲜明的风格为教育规范标准,为湘西苗族鼓舞人才职业化以及表演舞台化提供坚实基础。当地高等学府——吉首大学开设了苗族鼓舞课程,帮助苗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另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积极帮助培养苗族文化的接班人,挖掘不同专业的苗鼓人才。舞蹈艺术家们从湘西苗族民间舞蹈中,提炼出真实反映生产生活、展现特有民俗风情的文化素材,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湘西苗族舞蹈作品。其中比较著名,且广为传播的有舞蹈艺术家张莉茹的《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歌舞《边城》、群舞《当兵阿哥回山寨》等,《边城》以独特的森林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外,非常注重苗族文化弘扬的吉首大学,曾相继创作了《猴鼓》《数纱》《群猴戏鼓》等,获得当地苗族人民的竞相认可,其中很多优秀作品不仅能够体现苗族文化,还能够带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国际舞蹈进行对话,获得了广泛认可。

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招生的高峰期为寒暑假期间,学员大多是当地和外地高校大学生,舞蹈专业者居多,并以学习充电并掌握地方民俗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春秋季招生则以附近居民为主,学员的年龄从小学到高中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当地年纪较大的苗鼓学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其他教学者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认真研究下,挖掘出湘西苗族鼓舞中具有湘西特色的舞蹈动作和能够传达出湘西苗族文化的舞蹈语言。学院派的湘西苗族鼓舞已经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实操体系以供学习创作。比如湘西自治州民族艺术学校与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经过合作研究,已经成功创作出适用于教学的湘西苗族鼓舞内容。

二、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生态保护困境

(一)传统舞蹈的消失与断裂

现代文明对苗鼓艺术的冲击,使苗鼓艺术的传承受到很大影响。苗族鼓舞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在一些形式上有它的烦琐与复杂之处,并且在表演形式上受到较多的约束,这与现代社会人们简单明了的追求有一定的冲突。与此同时,苗族鼓舞受到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一些外来文化更容易被现在的苗族青年接受和喜爱,其无论是在表演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极具创新性和时代性,使得许多苗族青年对于自己本土文化审美的认同感有所削弱,对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比如徒手鼓舞、跳鼓、调年鼓舞、团圆鼓舞等原生态的鼓种开始面临消失。这些鼓舞是苗族鼓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俗,是后人研究与了解苗族历史的重要资料,但随着这些鼓种的消失,后人研究与了解苗族历史也缺少了相应的资料。调年鼓舞对表演人数有一定的要求,其舞台表演场地一般都在室外,与我们一般欣赏舞蹈所在的剧院完全不一样。它的舞蹈风格多变,有伴随着柔和音乐的飘扬洒脱的舞姿,也有欢快节奏下的欢乐舞蹈。这些壮观的舞蹈表演场景大多只能从苗族老人的口述中得知,现在已经很难再现曾经这种大型的鼓舞表演了。团圆鼓舞源于汉代之前的苗族古代祭祀活动,流传在古丈县、泸溪县等地区。该舞蹈音乐欢快,摆动动作主要依靠腰和肩来展现,节奏快时还需要搭配手的摆动,表演最好的状态是很多的表演者聚集在一块,他们身着颜色艳丽的苗族传统服装、下穿带有花边的百褶裙,脚上穿的是古式花鞋。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原生态的鼓舞,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走向外面的世界,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民族舞蹈失去兴趣,能够学习并传承传统民族舞蹈的年轻人并不多。其次,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先民的艺术结晶,在湘西的土地上孕育而成,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民间艺术产物。相关旅游公司推出了以苗族传统艺术为主题的包括苗歌、苗鼓、苗族武术等一系列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演出。虽是提高了湘西苗族鼓舞的知名度,带动了湘西当地经济的飛速发展,但在编排表演节目时会不自觉地融入现代人的审美,对其原本的表现形式、功能用途等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进行改编,使它们失去了民族舞蹈的本质特性。

(二)人才流失,保护意识薄弱

相对固定的历史时期内,鼓舞传承人、高校鼓舞教师、鼓舞文化研究者、社区鼓舞队、景区苗鼓表演者都属于传承者,其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群体或者是特定的几个人。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每隔一定的时间会举行一次鼓王大赛,如今已经相继产生了六代鼓王,除了第二代鼓王石顺民是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被授予的称号之外,其余的几位鼓王均由赞助商投资赞助,在湘西著名旅游景区德夯苗寨举行的鼓王大赛中脱颖而出,并从第三代鼓王开始,同德夯苗寨签订了工作协议。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鼓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已经逐步依附于旅游业,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将会失去鼓王本身应赋予的推广、传承鼓舞工作的意义,而这种“鼓王签约协议”的做法,使得一些有潜力的优秀苗族鼓舞民间艺人们放弃参加鼓王大赛,直接导致鼓舞艺术后备人才的流失。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从事鼓舞教学或者鼓舞表演的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于自己所跳的鼓舞的历史源流知之甚少,一直依赖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料,缺乏对鼓舞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湘西苗族鼓舞得到了推广。为了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鼓舞表演更加倾向于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而淡化了原本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文化。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重点培养该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者,如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以突出经济价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湘西苗族鼓舞的知名度,提升传承者的文化自信,但从根本上来说,忽略了本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并没有真正做到保护与传承苗族鼓舞。

三、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保护文化生态,保障传承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种无形文化遗产,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技艺保存于人们的头脑中。当艺人以一种特有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时,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保护湘西苗族鼓舞的关键之一是保护文化生态,传承发展苗族鼓舞。只有做好活态保护和传承工作,湘西苗族鼓舞才能得以保留和发展,鲜活的民俗活动才能承载民间文化,并得到传承。要想将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都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首先要保护好文化环境。民族活态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生命线。尤其是湘西苗族鼓舞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人们要认识到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是反映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可以约束行为,鼓舞士气,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知识文化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强调非遗价值,增强发展动力

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与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稳步发展。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注重保护措施的创新。促进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湘西苗族鼓舞传承者的参与,其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苗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民族精神。同时,要注意开发对其文化性的破坏。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旅游领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然而对本土居民而言,面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繁华,他们是否还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本土居民的参与度,加强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间的文化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于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的湘西苗族鼓舞来说,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青年一代受到外来文化的強烈冲击,逐渐失去对学习、传承湘西苗族鼓舞的热情。如何有效地提高当代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值得相关人员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湘西民间艺术中的文化瑰宝,它是具有一定叙事性,集合了音乐、舞蹈、苗族服饰等要素的独特民间艺术形式。对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当地人民要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民族精神,从而更好地展现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陈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陈廷亮.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J].三峡文化研究,2008(1):116-134.

[3]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以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海口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众筹融资模式探讨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闽南文学
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