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教育融入“概论”课程教学

2023-06-16 02:21石然陈江云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概论教学创新

石然 陈江云

[摘要]幸福教育是“概论”课程的内在要求。“概论”课程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怎样实现幸福”等问题,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南。幸福教育要求下“概论”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幸福的教学氛围,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享受幸福,最终能够自己创造幸福。课程通过时事讨论、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师生平等互动,培育师生共同体意识;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理论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创造幸福资源,从而完成培育学生幸福感的教学使命,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幸福教育;“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幸福资源;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11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8

“幸福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授学生幸福的正确含义以及如何成为幸福的人;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营造幸福的氛围,让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内涵,也是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幸福教育是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之义。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坚持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而幸福就是对“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重要诠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承担着培育学生幸福感的教学使命,从而为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概论”课程中幸福教育的内容向度,进一步阐释了幸福教育融入“概论”课程所必需的教师素养,探索了“概论”课程融入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对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做出展望。

一、“概论”课程幸福教育的内容向度

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持续奋斗的崇高使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不断实现人民幸福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重要线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3]“概论”课程不仅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展示改革的伟大成果,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也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怎样实现幸福”等问题,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了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思考,发出了“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4]的号召。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5]

“为人民谋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精髓。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個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6]。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提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7]。正是因为心中总是燃着追求幸福的火焰,人们才有奋发向上的动力,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同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8]。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的设想,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线以时速350公里投入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神州十三号在太空“出差”6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太空驻留时长记录。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打造“超级经济区”,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低碳经济成为时代潮流,垃圾分类逐步普及;几代塞罕坝林场人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用行动铸就了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高举开放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命运共同体;我国在国际贸易流中参与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逐渐从“边缘国”转变为“中心国”。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三公里出行问题,让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知识共享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五大新发展理念贯彻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位一体”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的同时要注重“三去一降一补”:敦煌首航节能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3.9亿千瓦时,为“去产能”做出了巨大贡献;“北粮南运”实现了粮食的“去库存”,黑土地上的粮食能够端上每家每户的餐桌;降利率、放松限购限贷,楼市“松绑”抓住了“去杠杆”的契机;陕钢集团龙钢公司炼钢厂不断增强成本全过程管控,降低成本支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通过“降成本”来减轻企业负担;国务院办公厅为“补短板”提出了10项配套措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关键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实现精准脱贫、抗击新冠疫情、举办冬季奥运会等方面展现了巨大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屠呦呦女士正是从中国古籍中获得灵感,发现了新型抗疟药,为保障全人类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9]成为未来社会的构想,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癌症病人用不起药的窘迫处境被打破,数十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的政策落地,为无数家庭带来幸福的希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0],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当代中国青年实现幸福生活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党为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擘画的远景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释放了巨大红利。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12]。

“概论课”教材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结尾,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3]。其最后的“结束语”对青年人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幸福梦”的真正实现需要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14]。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培养时代新人,要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梦为主线,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引领,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15]。

二、幸福教育要求下“概论”课程的教师素养

教师的眼光应当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生命共同体,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心培育有智慧的、生气勃勃的劳动创造者。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被赋予的重大使命。

(一)能够为学生带来幸福资源

正如诺丁斯所言:“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16]“概论”课程将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也应将幸福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导向[1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为“概论”课程注入感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爱的教育,这是更好地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之一。

从教师个人的维度来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做好对学生幸福感的引导,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发挥“概论”课程的时代性,为学生带去先进的幸福观。在这个方面,我们常会误解当代学生需要的幸福资源,以“苦难教育”去教育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进入了“幸福”的境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人特色和创新精神,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埋下幸福教育的种子。

从课程设置的维度来说,“概论”课程应当围绕着幸福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部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干。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现实和未来幸福的实现才能有更多契机。同时思政教育在内容中应充分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幸福的欲望和信心。

(二)能够教会学生享受幸福资源

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说道:“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18]在有些“内卷”的情境中,不少学生感到压抑和焦虑,而正确的幸福观是指引他们战胜困难的强有力武器,课堂上的“幸福感”也可成为缓解不良情绪的最好解药。“概论”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准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西方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符合时代特色的、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

如今的多数大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但这些有利的条件对他们并不具有什么幸福意义,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很难让他们产生触动,因为他们缺乏“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并不是单方面的物质满足或者精神愉悦,真正的幸福表现为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得到双重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注重人的思想发展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对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的反思。对于大学生来说,幸福教育致力于培养拥有辩证的思维、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并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概论”课程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享受现有的幸福资源,以正确的态度利用时代赋予的丰富的幸福资源。

(三)能够鼓励学生创造幸福资源

“享受幸福”是一颗种子,所有的关于幸福的体验,都将服务于创造幸福的实践、掌握幸福的规律并且利用这种深刻而坚定的感受去建设幸福社会,即动身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亲手创造出来的事物总是能够带来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概论”课程同样要贯彻“谋幸福”的理念,“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19] 。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指导,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幸福观,实现教育内化育人的本质,让教育与幸福携手,滋养朝气蓬勃的新生一代,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幸福资源的能力。例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尊重学生的创新想法;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坚信学生的无限可能性,并尽可能地让这些潜力释放出来。

三、“概论”课程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

“概论”课程不仅在内容上蕴含着鲜明的人民幸福元素,也内在地要求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增强教学过程的幸福感。课程应当从“为课堂注入生命”的目的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时事讨论、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幸福的课堂氛围。

(一)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主观感受+理性判断”实现幸福的内外价值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所要造就的人,不仅能劳动,能操纵机器,而且还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能深刻思考问题的、情感细腻的劳动创造者。”[20]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辩证的分析方法。教师所担任的是“倾听者”的角色,倾听新时代青年的心声,并且能够及时地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具体的课堂实践方式大致分为三步:分小组自主选题、话题分享或事件梳理、课堂讨论及教师点评。学生选择的话题有涉及青年人自身的热门话题,也有涉及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政治话题,但这些都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也都可以经过引导纳入“概论”课程。小组分享之后的讨论环节是“重头戏”,学生对话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对其进行反思、修改和提炼,听众的回应便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21]。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的表达,是很多学生的难处。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独立思考的权利,激发学生学习和表达的潜力和积极性。

(二)翻转课堂:以“主人翁”地位实现幸福感的充分提升

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了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环球邮报》在2011年将其列为对于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实践模式[22]。习近平总书记对“00后”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3]基于“0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可以适当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亲自准备一堂“小讲课”。这时候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为高阶的能力提升,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驗到强烈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学生的声音会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从他们对在教室里所见所闻的回应到对课堂民主的贡献[24]。在课题的选择上要尽量能够全面地体现学生的知识接收与输出水平。例如,第九章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宏大叙事”的国家梦和“具体而微”的个人梦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播种下一颗颗种子;第十章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最好的教育家总是可以找到给孩子设定限制和让他们自由发挥的平衡点——那个介于硬性态度和给予独立生活的地带[25]。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主动获取课本之外的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条理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提供点评和补充,通过高质量、高参与度的教学给学生带来最大程度的幸福感。

(三)互动式教学:寓教于乐将“满堂灌”变为“满堂彩”

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相对凸显的主体性、双向性、灵活性、趣味性等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你讲我听”单向灌输模式,越来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大学生所推崇和喜爱[26]。互动式教学正是将“满堂灌”转变为“满堂彩”的教学法宝之一。贺拉斯在《诗艺》中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27],而互动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生动体现。

“三分钟激励法”的运用有助于快速转移学生手中的任务,消除学生低效的课堂行为,并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28]。课间的时候播放与本堂课相关的视频资料,采取在手机上抢答的方式向学生随机提问,促进学习者的合作、群体头脑风暴的产生,激发创造思维,在友好合作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心理场。

互动式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让学生有参与感。柯林斯说:“思想链开始于特定情境,而且它构成了思想序列自身的情境链。”[29]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到有关电信诈骗的知识时,采取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真实地再现诈骗场景,学生的思想链会因为情境的真实感而延伸得更远。课堂上的互动仍然有局限性,开辟课外的交流空间是克服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不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是一位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健康心理的“良医”。夏丏尊谈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30]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打消的疑虑应当有一个释放的平台,让教育活动的全面育人功能得以充分释放。

(四)“沉浸式”教学:触发“心流体验”让学生沉浸于获取知识的喜悦里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概念,即当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人会拥有兴奋、充实等正面情绪。能够给人带来持续的幸福感。“心流”也可以叫做沉浸或神驰体验,在这种状态下,人会感到精力充沛而不知疲倦。沉浸理论在教学上也有产生心流的潜力,关键是挖掘可利用的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力充沛。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追求的“幸福”也从“吃饱穿暖”扩展到“精神享受”。“概论”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理性的知识,更需要让生动的情感“流入”学生的心中。

第一,要触发学生的心流体验。大学生在获取书本知识之余,应尽可能多地体验多样艺术,并通过个人直观的、体验式的参与,切身感受和认识美,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升审美能力[31]。课前播放歌曲、纪录片、宣传片等与这堂课有关的内容,打破学生课间“争分夺秒”玩手机的场面,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小屏幕”转移到“大屏幕”上来,为正式进入课程做好内容上的过渡和学生状态上的调整,为心流体验创造一个可以延续的动机。通常学生很难在课堂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延续这种体验。例如,发挥文学作品的魅力,插入一首小诗,为干枯的文字添一把火;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相关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以舒适的状态接受知识,生动形象的记忆点更能够加深其印象。教师在此过程中担当“气氛烘托者”和“平台搭建者”的角色,营造幸福的课堂氛围。

第二,要教会学生主动激发心流体验。善于沉浸式体验周围社会生活的细节同样是评判自我感知力和幸福感是否提升的标准。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拍”活动成为本文作者单位教学的“传统项目”。西湖边共赏落日的母子、三世同堂的全家福、老房子里的手艺人、繁华街道旁鲜艳的五星红旗……生活中的平凡场景,都成为了真善美的诞生地。“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参与课堂创造一个有效率和破坏性较少的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业成绩,能够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也能够深化他们在课堂上对于意义和目的的体验[32]。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社会热点大讨论、课后交流等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建设学习共同体,沉浸于获取知识的愉悦中,展现出他们内心对事物的真实评判,为他们日后的奋斗指明方向。

四、幸福教育融入“概论”课程的展望

“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学生如何得到幸福的生活”[33],“概论”课作为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以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

第一,在平等互动中培育师生共同体意识。当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培养一种共同体意识时,学生会表现得更乐于助人,更喜欢合作,也更关心他人。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石[34]。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实现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感、认同感、成就感。

第二,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理论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创造幸福资源。教材按照精心设计的逻辑顺序将所要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但内容的解读一定要联系现实的生活。“概论”课程要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状况,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来引领、带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切身的实践中才能体验幸福的真谛,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更有境界的幸福人生。

“概论”课教材在结束语指出,“新时代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韶华”[35]。我们坚信,以幸福教育融入“概论”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必将激发当代青年用青春热血绘就最瑰丽的生命画卷,在融入伟大事业中幸福地创造最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from=timeline,2018-04.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148.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1.

[7]现代快报记者.习近平: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N].现代快报,2018-02-15(F2).

[9]郑功成.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22-07-15(11).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1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3.

[1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4.

[13]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14][3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28;328.

[15]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6]〔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英文版序):1.

[17]张彦,李岩.“德福一致”何以可能:“加速社会”中的德育危机与理念再造[J].教育研究,2022(02):110-121.

[18][25]〔美〕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40;84.

[19]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3.

[20]〔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314.

[21][24]〔加〕戴维·布思.课堂对话的艺术:倾听学生的表达与生成性课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1.

[22]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3): 96-100.

[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30(01).

[26]唐鸿.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维度[J].高教论坛,2020(11):20-21.

[27]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5.

[28]〔加〕凯西·帕特松.三分钟激励法:课堂注意力把控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

[29]〔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99.

[30]〔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译者序言):1.

[31]梅萍,孟恒艳.健康生活情趣培养:新时代生命美育的重要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7):51-54.

[32][34]〔英〕劳拉·韦弗,马克·威尔丁.参与式教学的五个维度:教师实践指导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13.

[33]侯静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兼论幸福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3):8-11.

(责任编辑:刘丽)

On the Integration of Happiness Education into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Teaching

SHI Ran, CHEN Jiangyu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Abstract:  Happiness education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which answers the questions of “what is happiness and how to achieve it”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hom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happiness education, the courses teachers shall not only create a happy teach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but also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to enjoy happiness and eventually be able to create happiness by themselves. The course stimulates students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create happiness by such means as current events discussions, flipped classrooms,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immersive” teaching. In future teaching practices, equal intera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all be achieved.And the teachers shall link the curriculum with social life, allow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serve real lif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create happiness resources independently, thus fulfilling the teaching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appines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Key words:  happiness edu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happiness resources; happiness

[收稿日期]2022-09-30

[基金項目]杭州师范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人文关怀视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构”;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T2022015);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基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石然(1987-),男,山东青岛人,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陈江云(2002-),女,浙江天台人,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概论教学创新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化学课堂让学生幸福学习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