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学生?顺应学情组织教学

2023-06-19 01:46杨志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减负提质以生为本

杨志娟

【摘 要】教师以生为本,深入研究学生生活与教材的时空差距、已有旧知与新授知识之间的关联、掌握知识所需的训练强度、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顺应生情组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满足成就感的同时提升学习成效,使减负提质的教育愿景能落地生根。

【关键词】以生为本 顺应学情 减负提质

在“双减”背景下,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并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新课标也提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教学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可接受的程度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课堂专注度就会提升,掌握知识就会轻松,减负提质的愿景就能实现。那么,对学生开展深入研究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开展呢?

一、研学生生活与教材的时空差距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名作,而文章是时代的产物,文章内容往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创作年代的历史风貌、经济生活、人文物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科学的普及,当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经历的生活环境,与部分课文所描绘的社会背景相差甚远,导致他们理解课文困难、学习时间长、领悟主旨不深刻。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教学前,教师要正确评估学生生活与教材所述故事的时空差距,以补充资料、课堂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讲述大臣们想办法称象时写道:“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称物体的重量所用的秤,在当今学生生活中已几乎不见踪迹,学生有直观感受的是超市的电子秤、实验室的天平、收费站的地磅等。然而,如果不了解古代用秤称物的实际情况,就让学生仅凭文字感受、理解才7岁的曹冲能巧妙想出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是非常了不起的、充满智慧的,就会有些生硬、牵强。而在教学前如果教师充分了解这一学情,准备几杆秤让学生来当一回古人,称一称课本、书包的重量,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物体越重,所用秤越大,秤杆越粗重,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提起大秤,学生有了这一真切感受与认知,再理解大臣们的束手无策、曹冲的机智聪慧就水到渠成、化难为易了。综上所述,在教学一些讲述年代比较久远的故事时,教师要提前研究学生当下生活与教材所呈现内容的时空差距,再辅以有趣的体验活动、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等,让学生“穿越时空”,不仅能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二、研学生已有旧知与新授知识之间的关联

实践表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实则是学生努力运用已学知识,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去主动发展、积极超越,以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关联为突破口,重塑新构,实现新的知识的获得的实践活动。

遵循此规律,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主动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积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积极探寻所授新知与学生已有旧知之间的关联,寻找突破新知的方法。如“反问句”这一新知的教学,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和运用学生已知晓并掌握的问句知识。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一读,注意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两句话的不同语气。学生在品味朗读中能感受到第一句有问的语气,与第二句陈述口吻不同。但进一步领会反问句的特点,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中的问句“谁的尾巴长?”,以及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中的问句“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进行比较、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可以出示这三组问句,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读后交流三组问句的语气及表达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就能充分调动旧知,去主动探究、深研,继而发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一问句,提问者心中已有答案,只是与别人的观点不同,所以是用一种疑惑、质问、不可信的语气提出,而“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这一问句,提问者是真正有疑而问。“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这一问句,前一句在问,后一句直接作答,语气轻松,能引发读者思考,没有强烈的质问语气。充分搭建起旧知与新知的关联后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在联系旧知、比较、重塑中懂得“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一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表达方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掌握反问句朗读时的语气以及表达上的特点,这一新知的教学因有了旧知的铺垫而化难为易、易于掌握了。

三、研学生掌握知识所需训练强度

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新知识首先需通过对教材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概括,然后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等方式对已经理解的知识进行长久的保存、积累,最后将所学的知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不同知识点难易程度不一,与已有旧知的关联程度不同,学生掌握新知时所需练习的次数、方式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确定适宜的训练强度,既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新知的新鲜感、积极性、掌握的牢固度,又能够避免无效的重复训练。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会写800个字左右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新课教学中一课的生字难易程度不一,学生想要牢固掌握每一个生字,需要训练的强度是不同的。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以课堂朗读记读音、分析结构记字形、每个生字词抄写3遍的方式让学生识记,简单划一,并未区分不同生字在已学课文和生活场景中出现的频率高低、结构组成的复杂程度、构字部件的生僻情况等,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课文后,能准确掌握简单的生字,而对于一些难写易错的生字掌握不牢固,常常出现“回生”现象。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课中,生字“画”“评”“幅”等都比较常见,易于掌握,而“奖”“纸”等生字就易写错,教师不仅要在新授讲解字形、笔顺时着重强调,还要在抄写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确定抄写的遍数,而不是一律以“3遍”来确定。总之,新知难易程度不一,学生自我的学情不同,以掌握新知为目标的训练强度也应因人而异。

四、研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低年级学生受身心发展所限,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但好胜心、求知欲、表现欲都比较强,学习过程中渴望得到教师及伙伴的肯定,尤其是表扬。针对这一特点,新课标提出要合理设计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纵观新课讲授时,教师多能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以分角色朗读、带头表演故事等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但在单元练习、每日作业讲解时,教师习惯由自己主导,逐一进行详细的讲解,一般这样的习题讲解课耗时较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易出现厌倦、疲惫的学习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习题分析方式虽有成效,但性价比不高。

在數字时代,教师应有更强的时间成本概念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意识,做到心中有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为目标,更新教学行为。在批阅作业时,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巧妙的答题方式,并在简便易行、构思巧妙的解题序号上做标记,这样既可给予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便于在习题讲解中发挥学生的潜力,共享其解题的巧妙之处,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师生共同探讨,变作业分析为伙伴互学,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习题分析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倡导小组交流、伙伴互学,提倡小组内有错题不会解答的学生主动质疑,而此题解答被标注五角星的学生可积极解答,一对一互助共进,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更易接受的解题方式。这样不仅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质疑,得到更细致的解答,享受更多的个性化的辅导时间,还能激发学优生向更高目标奋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想要让低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觉投入学习,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生活与教材的时空差距、已有旧知与新授知识之间的关联、掌握知识所需的训练强度、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尊重。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开心、学得自觉、学得有成效,减负、提质的教育愿景才能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减负提质以生为本
高中英语减负提质教学策略研究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心灵之窗
区域推进“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转变教学行为 落实“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