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层螺旋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3-06-19 03:3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8期
关键词:隐匿性三维重建肋骨

马 莹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0026)

临床上,隐匿性骨折是发生在位置隐蔽部位、骨骼形态复杂或者解剖结构部位的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肋骨、脊柱、胫骨平台、髋关节等[1-2]。X 线片是骨折常用检查手段,但对于隐匿性骨折往往无法显示骨折征象,因而漏诊率较高[3-4]。多层螺旋CT 行轴位扫描之后开展重建技术,具有分辨率高以及扫描范围大等特点,能够克服常规X 线片检查中出现的组织重叠以及轻微组织掩盖等缺陷,通过对检查窗位、窗宽等进行调节,进而达到重现器官内部改变的目的,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满意诊断效果[5-6]。不过由于隐匿性骨折较为特殊,在临床检查中存在较大的漏诊风险。因此,探寻肋骨隐匿性骨折有效诊断手段是临床研究重点课题。本研究选取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5 例经MRI 及临床综合诊断或者手术病理确诊的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分析64 层螺旋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为提高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效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5 例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75 例患者中,男性45 例,女性30 例;年龄(55.83±7.91)岁,29 ~73 岁;受伤原因:摔倒4 例,打击伤8 例,交通事故伤49 例,坠落伤5 例,其他9 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入组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周岁;②明确胸部外伤史,以受伤部位软组织肿胀、无法承受重力及压痛等拟诊入院;③常规X 线片检查未见明显肋骨骨折征象;④经MRI 及临床综合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为肋骨隐匿性骨折;⑤均接受64层螺旋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⑥既往无肋骨骨折。排除标准:①一般资料存在缺漏者;②存在血管神经等并发症者;③严重脏器官功能障碍者;④病理性骨折;⑤伴有精神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64 层螺旋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采取美国GE 公司生产的Optima 660 型64 层螺旋CT 扫描仪进行检查,进行轴位容积扫描检查,扫描范围包含全部肋骨,其中扫描间距为1.00 mm,层厚为1.00 ~5.00 mm,电流100 ~200 mA,电压为120 V,CT 阈值上限2050 ~2100,阈值下限150 ~300,重建间隔0.6 ~2.2;扫描检查结束之后将结果传至工作站,采取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 shading display,SSD)、容积再现(volumetric rendering,VR)、 曲面重建(curved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图(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行三维重建;其中VR 通过切割法、旋转等充分暴露观察部位,并对图像明亮程度进行调整,以提高检查效果;MPR 对扫描检查窗口进行调整,选取最佳窗位及窗宽,依次对患者疑似受伤部位进行显示。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75 例患者肋骨隐匿性骨折发生情况;②比较不同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确诊率;③比较不同重建技术对不同类型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5 例患者肋骨隐匿性骨折情况分析

75 例患者中,共存在112 处肋骨隐匿性骨折,其中单发40 例,多发35 例;其中1、2 肋部17 处(15.18%),前肋部9 处(8.04%),后肋部22 处(19.64%),肋骨角64 处(57.14%);骨折类型:线性骨折16 处(14.29%),外源性骨折33 处(29.46%),内源性骨折63 处(56.25%)。典型病例见图1、图2。

图1 VR 重建图像

图2 MPR 重建图像

2.2 不同重建技术对不同部位肋骨隐匿性骨折确诊率比较

CPR 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确诊率为94.64%,其次为MPR 的91.07%, 再次为VR 的81.25% 与SSD 的76.79%。MIP 确诊率最低为56.25%;CPR、MPR 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确诊率高于SSD、VR、MIP,SSD、VR 确诊率高于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部位检出率比较 单位:处

2.3 不同重建技术对不同类型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情况比较

不同重建技术对线性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建技术对内源性骨折、外源性骨折检出率比较,CPR 检出率最高,为内源性骨折(98.41%),外源性骨折(84.85%)。其次是MPR,为内源性骨折(92.06%),外源性骨折(84.85%)。高于其他重建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重建技术对不同类型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符合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隐匿性骨折并非少见骨折类型,不过由于骨骼结构形态比较复杂,骨折部位往往较隐蔽,一般多见于组织成分复杂或者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如肋骨踝关节、髋关节以及脊柱附近等,因而常规X 线片的检出率较低,漏诊率较高[7]。隐匿性骨折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性的体质降低以及骨坏死、骨不愈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 技术快速发展及完善,目前已经在细微骨折、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杨力等[8]的研究显示,MS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降低隐匿性骨折漏诊率。

肋骨隐匿性骨折初期主要表现为肋骨内缘或外缘骨皮质断裂,诊断较困难;0.5 ~1 个月可见骨痂生长,3~4 个月后骨痂完全覆盖骨折线,易于诊断,但此时骨质钙化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期[9]。由于肋骨隐匿性骨折可造成患者出现二次伤害,对患者预后存在严重不良影响,因而准确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本研究结果分析,75 例患者中,以随访结果或者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共112 处肋骨隐匿性骨折,经64 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后共检出108处,其中误诊1处,漏诊5处,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95.54%(107/112)。李涛等[11]的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 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阳性率为95.6%。其原因为,通过利用MPR、VR、SSD 以及CPR 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肋骨骨折患者的病变部位,而且对于骨折形态以及骨折数目等进行三维立体且多角度呈现,明显提高了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1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CPR 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最高,其次为MPR 技术,明显高于SSD、VR、MIP 技术;且不同重建技术对内源性骨折、外源性骨折检出率比较,CPR、MPR 技术对内源性骨折、外源性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SSD、VR、MIP 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 为MPR 的类型之一,可以将不同层面上的肋骨整合于同一个平面中,能够更好地显示细微骨折。因此,CPR、MPR 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效果优于其他后处理技术。丘武应等[13]的研究研究指出,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皮质中断以及骨折线,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100.00%)高于MRI(65.08%)。

综上所述,64 层螺旋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够减少可疑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漏误诊。不过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为回顾性研究,且未与MRI 等检查开展对照分析,后续可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并与多种检查方式对照,从而进一步明确64 层螺旋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准确效果。

猜你喜欢
隐匿性三维重建肋骨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迷人肋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隐匿性HB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肋骨带外固定加外敷万伤接骨膏治疗单纯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多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隐匿性胆总管结石47例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各级肾动脉的观察
日安,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