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态萎缩: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异化与重构
——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考察

2023-06-19 09:0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异化社区空间

李 龙

(长沙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康”与“健康中国”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议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全民健康目标,尤其是坚持预防为主、注重“治未病”的健康促进模式,意味着群众体育是重中之重。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作为开展群众体育的重要场域,是关系到重点人群体育权益能否得到满足的基础空间。然而,随着近年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加速,社区公共体育空间面临着建设程度有待深化、发展广度欠缺平衡、管理模式陈旧老套、参与主体自觉性差等一系列困境,既牵涉到空间内部问题,也触及社会转型语境。因此,如何更全面地审视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与建构,使其尽可能多地享受社会加速带来的发展机遇,规避因社会加速造成的异化现象,是值得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学界目前直接以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丰富,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1)从宏观层面描述和分析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的设计、结构、文化及资源配置等问题,并提出秉持人本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的解决思路[1];2)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剖析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供需之间的多重矛盾,主张通过政府调控、体育行政与体育社团的紧密协作、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相互协同等路径来化解矛盾[2];3)从权利冲突视角指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中存在的乱象,认为“单一的治理结构难以应对社区体育活动中复杂的权利冲突,应当构建由立法规制、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共同组成的社区体育多元治理体系”[3]。整体来讲,既有研究基本是围绕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供需矛盾展开,以现象分析和路径转向为主,对供需矛盾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要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有鉴于此,引入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对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生成和运作逻辑展开分析,以期从根本上厘定新时代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构的动力与障碍、成果与异化。在此基础上,针对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存在的异化问题提出相应化解办法,以期助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促成美好社区公共体育空间重构。

1 理论基础: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引入与解析

社会加速造成了现代社会新的异化形式,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多方面异化。依据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的思想,现代社会加速导致主体与自我、世界之间形成“没有关系的关系”,以致表现出失去意义、无能为力,蒙受不自由或他律的支配,产生缺乏关系的陌生感等异化现象[4]。

1.1 社会加速的连锁反应:现代社会公共空间形态及其变迁

罗萨认为,现代社会的加速范畴主要有3 种:根本动力是近代以来不断升级的科技革命,伴随而来则有社会变迁加速及生活步调加速[5]。具体来讲,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迭代的时间日益缩短,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既有惯性持续打破,人们用以组织生产及维系生活的工具、观念等的革新周期也每况愈下,这造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周期内不得不学习、适用更多内容,否则便无法跟上时代节奏、适应社会需要。随着单位时间内学习和接收对象的不断增多,人们对时间的感官也出现变化,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也是“时态萎缩”的原初内涵。时间和空间的紧密关系,必然预示着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3 种加速范畴的循环与合力,从而导致现代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理解和感受发生根本变化,由此产生“时态萎缩”的引申内涵,即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感知向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持续扩展。聚焦本研究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议题,“时态萎缩”的引申义,即以何种能力感知空间、以何种活动充实空间、以何种观念评析空间。

将空间观念作细分,又有物理空间、关系空间、思维空间、虚拟空间等不同形态。物理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绝对运动状态下物质的位移度量,以及相对静止状态下物质所占据的体积。科技的持续加速,一方面使物理空间的约束力不断降低,人的生活和工作地点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空间距离因交通通信的日益便捷被无限“压缩”[6];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对物理空间的认识从宏观、微观向超微观发展,量子理论就是超微观空间的表征。关系空间是指以各种关系为内容的空间结构。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一方面关系空间从人、自然、社会三维空间扩展到人、自然、社会、智能体四维空间;另一方面关系网络超出“熟人社会”范围,借助契约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彼此协作。思维空间反映人类思维活动的范围和结构。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思维空间的内容出现“实体化”趋向,即原本不可见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可见的表征。社会变迁的加速让思维内容及模式的迭代变得愈发明显,因此代际之间在知识储备与思维模式方面的继承关系变得模糊。虚拟空间是指由假想而形成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等。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实证思维方式的盛行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致使传统文化中神秘的虚拟空间被不断消解。与此同时,数字化虚拟技术及人工智能设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运用日渐广泛,让网络空间、虚拟场景、赛博空间等延伸空间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从人类视角来看,物理空间、关系空间、思维空间、虚拟空间归根结底又都是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特征。依照唯物辩证法,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统一体。个体虽然具有独立意识与个体自由,但作为世界的一分子,必然要在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以及因群体生活需要而生成的各种文化制度的联系中来定位自身。马克思所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维及行为是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表达的就是这一思想。概而言之,个体生存于世的独立和自由,在本质上不过是公共性的微缩版本。而且,科技加速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生活步调加快,让上述空间的公共性也呈现一种明显的加速趋势。这一点,从个人生活、工作和交往范围的持续扩大,社会统治和组织能力的不断增强,个人隐私的日渐丧失以及各类智能体的逐步普及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证明[7]。空间公共性被加速,预示着我们对自身及世界的理解与实践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最终借由适应或反思来建构更和谐美好的公共空间秩序。

1.2 社会加速的“空间元”方程式: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传导的理论框架

社区公共体育空间首先是一个公共空间,具有公共属性,同时又具有物理空间、关系空间、思维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全部要素。物理空间呈现为社区公共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以及个体参与社区体育的空间场域。关系空间体现为创建者、管理者与锻炼者之间的主体关系、各类参与主体与体育智能体之间的关系等。思维空间表现为怎样理解社区体育多元主体的参与心理、习惯与文化,以及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理念与设计,以适应多层次、多元化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需求。虚拟空间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构中,借助当前或者未来流行的虚拟技术,形成虚实结合的活动场域,如社区居民通过虚拟模块实现居家便能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活动,或者通过智能体的引入打造更舒适便捷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使其在健身活动中获得更好的空间参与感;二是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设置与服务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公众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不断深化的过程。

就社会加速视域下空间异化的动因来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具有公共性加速的动因,即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在新技术推动下所分化的各类空间的公共性在不断加速扩张。就社会加速视域下空间异化的过程来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整体上分为点、线、面异化3 个过程,个体上分为身体、心灵、思维的多重异化;从社会加速视域下空间异化的结果来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表现为身心分离、主体性流失和现实性破缺等。此中逻辑结构见图1。

图1 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传导的理论分析框架Figure 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alienation transmission i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pace

2 多重异化:社会加速视域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困境

社会加速对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向塑造和反向异化两个方面。具体来看,正向塑造表现为社会加速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社区居民参与动力、提供场地设施硬件支持、扩大群众参与基础等,助力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反向异化表现为:一是参与者的身心分离,部分社区居民不能较好体验到体育健身的益处与乐趣;二是主体性流失,参与者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中的健身自律、自由失去保证;三是现实性破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无法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居民体育需求。鉴于本文主题重在解析现代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因此论述将重点分析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对社区公共体育空间造成的异化效应。

2.1 身心二分: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参与中的碎片化问题

科技加速对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异化,突出表现在创新了与传统公共体育空间参与截然不同的模式,致使参与主体身心二元分离现象的日益普遍,对体育运动的真实感和完整性造成巨大冲击,这可以从4 个维度来展现。1)科技加速和资本趋利的双重作用,在强化社区体育参与尤其是体育消费热度的同时,也衍生出“符号消费”远胜于物理消费、心理消费大于实用消费的问题,即人们不断被引导去购买体育产品的象征价值,而非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以致体育产品不仅作为运动器材,更成为标识等级身份的符号,外在呈现消费主义的面容,实则是价值观的扭曲[8]。2)科技加速容易造成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参与的“去背景化”,如居家健身便是在失去自然环境与同行伙伴的情况下来进行,以致无法让参与者感受到包括亲近自然、社会交往在内的体育复合功效。3)随着电子娱乐的日益流行,居家体育乃至户外体育参与者往往会在运动的同时看视频、听歌、听书等。这种一心多用的现象造成体育参与的“去感官化”,进而加剧参与者身心的分离,以致体育锻炼变成机械的肢体摆动。4)在社区公共体育活动中,电子竞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电竞虽然考验参与者的智力和体力,但与绝大多数体育项目相比,它对体质锻炼与健康促进效果几近于无,甚至会因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戴耳机及端坐等对身体健康造成明显伤害。

2.2 主体性流失: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参与中的不自由现象

主体性范畴,是用于描述人作为主体所应具备的特质,主要包括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主的能动性、自为的自律性与自由的超越性。与之相对,主体性流失则是指人无法在行为上达成自主、在欲望上实现自制及在目标上通向自由,最终不得挺立真正的自我。社会加速视域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主体性流失的异化体现在5 个维度。1)科技及生活步调的加速让个体足不出户的社区体育锻炼模式日益增多,这不仅加剧了体育参与的原子化趋向,而且还可能受个体毅力不足、缺乏同行者监督等因素影响,出现难以长久坚持的问题。2)生活步调加速在强化个体锻炼必要性的同时,也不断解构着体育活动的可持续性。现代社会日益繁重的工作负担时常会触发身体的预警机制,使人不得不加强身体锻炼;但这种预警更多属于外来的强制规范,而非出于主体内在的自觉选择。因此一旦身体机能恢复正常,锻炼也容易随之停止。3)生活步调的加速使人在紧张工作之余,会倾向于更静态的休闲娱乐,或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欲望的满足,如刷手机、网购、玩手游等。与之相对,社区体育锻炼成了次一级的选项,以致体育锻炼每每停留在动心起念阶段。然而,那些作为社会加速典型成果的快速消费行为,事后会给主体造成更深层的虚无感或无意义感,但又难以自拔,以致陷入恶性循环。4)社会变迁加速导致代际之间行为信念上的巨大差异。这在社区公共体育活动中则表现为年轻一代偏好对抗强烈或更具现代性的运动,年长一代则喜好弱对抗或静态的运动。这样一来,家庭内部便不易养成共同的体育爱好,也无法形成彼此互相督促、协同进步的运动氛围。5)上述将主体性流失归结为主观因素,而客观上城镇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和同质化特征[9]也影响着主体的自由与能动性,体现在空间内部布局与器械的单一化、趋同化上[10]:前者意味着个体的体育参与条件要以其居住、工作或学习环境为前提,没有好的住房、工作和学校环境无法保障自身的体育参与权;后者意味着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单调和重复,依旧在很大程度上窒碍了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权的实现,使之无法真正实现参与的自主和自由。

2.3 现实性破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中的不规范现象

社会加速背景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中的现实性破缺,主要是指由社会变迁加速带来的物质分配及文化建设等宏观层面的异化[11]。物质文明可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但相应的价值理念却需要漫长的孕育过程,两者之间的时间差难免会导致出现一些价值缺位、行为失范问题,主要有3 种表现。1)社会变迁加速造成人口在空间上的不断流动,以及现代流行文化的瞬息万变、代际之间的信息差和观念差,容易导致社区内部难以形成稳定的交往模式和共同的价值信念。与传统“熟人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加速背景下的现代社区缺乏血缘、业缘等纽带,地缘关系也只是一副空架子[12]。与此同时,代际之间对公私、群己等观念的认知差异往往导致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构缺乏必要的向心力,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以致引发社区体育开展过程中的失序现象。社区体育活动出现的噪声扰民、不合理占用场地等,从表面来看是参与者不讲理,实则折射出价值信念上的城乡或者新旧之差。2)社会变迁加速使人口和资源向城市、发达区域集聚,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则出现相对的空心化。这导致城乡、东中西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资源分配出现一定的非正义现象[13]。除此之外,经济发达区域多重资源优势的累积,使其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从设计到参与都具有比其他地区更高的合理性[14]。如何尽可能规避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和参与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无疑成为社区居民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在诉求之一。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尽管休闲体育已逐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但与之相适应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却相对有限,并且不同体育项目建设程度和不同群体健身需求的满足程度在地区和区域间的差距明显,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15]。这不仅导致部分社区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空间受限,而且不利于其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2.4 加速异化: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实践中的不自觉现象

当代社会的加速范畴虽然可以作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已然形成一个彼此驱动的内在循环体系。这也就意味着由3 种加速范畴造成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必然也是互相交织和混杂的,而非彼此割裂的关系。如科技加速造成了居家健身盛行、体育参与原子化倾向,但它们其实又与社会变迁加速所带来的空间异化以及生活步调加速导致的“时间匮乏”密切相关;社会变迁加速导致社区居民彼此成为陌生人,又反过来加剧体育参与的“去背景化”“去感官化”“去身体化”等主要由科技加速所引发的异化。

除了3 种加速与诸多异化之间彼此交织,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主要异化行为之间也相互影响。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主体性流失其实与身心分离的异化紧密相关,即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及参与者的身体维度主要被视为工具性存在、保持竞争力的手段,以致往往处于“被激活”的不利位置,无法成为主体内在自觉的生命空间和生活理念。从更深层次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参与的主体性流失,又是我国大众体育社会整体性发展不够全面和完善所导致的,即体育与日常生活、生命成长未能融为一体,而始终作为需要被刻意强调和实践的外在对象,无法自主、自然地展开实践。以上种种现象预示着借由社会加速理论来审视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及参与,应该而且必须采用系统性思维。

将以上社会加速导致的异化现象以及诸种异化之间的交织与重叠关系加以整理(表1)。表1 中科技加速、生活步调加速和社会变迁加速是共存、彼此促成的,而非截然二分的关系。

表1 社会加速对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助益与异化Table 1 Contribution and alienation of social acceleration to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pace

3 多维重构:社会加速视域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转型路径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尽管社会加速导致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对其转型重构带来挑战,但是由于社会加速已深刻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被卷入一种以加速逻辑为特征的社会结构中,因此完全消除其异化的企图和尝试往往容易引发公共体育空间冲突。因而良善的现代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应该在承认社会加速,以及一定程度上接纳由加速所塑造的新主体形象与社区结构的前提下,对身心二分、主体性流失及现实性破缺等异化问题展开多维重构,以获得整体质量的提升。此过程不同于简单的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而应注重人自身意识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关于人的内在性的表现。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重构需在人、物质、精神之间形成一个总体辨认共识,致力于增强科学意识、延展意识、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推动个人天赋的动态变现,以抵御“时态萎缩”的多重异化。

3.1 逻辑优先:提升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构必然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基础,但若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即缺乏科学的体育观和规范的参与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相当于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递进发展,体育大国重在量的累积,体育强国则是进一步实现质的提升。针对目前我国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质量不高的问题,需有重点、有步骤地科学推进建设。

1.1.4 结局指标 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②病死率;③血钙浓度;④血磷浓度;⑤血镁浓度;⑥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⑦碱性磷酸酶(AKP)水平;⑧血肌酐水平;⑨肾小球滤过率。

3.1.1 强化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硬件设施 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质量的基础,在于多元且科学的运动基础设施作保障。既有老旧社区大多存在公共体育空间不足、基础设施单一陈旧等问题。对此,除了要对既有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必要更新外,还应通过改造公园、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或直接在社区内增设健身中心等办法,尽力扩大完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及其内置设备,实现吸纳更多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对于新型社区,则应在建设之初便充分考虑到社区民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公共体育空间、配置体育器材、培育体育组织,打造设计科学、空间开阔、区块多样、活动丰富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至于更新何种老旧设备、如何设置新的体育公共空间,则应在对社区居民开展有效调查、了解民众真实体育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唯有首先实现公共体育空间及其活动形式的精准供给,才能改变既往消极参与的问题。

3.1.2 优化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指导的服务质量优化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指导的服务质量关键在于让个体和社区相关机构不仅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体育参与的完整价值,树立科学体育和健康体育的逻辑优先性。为此,要组织专业的体育从业人员对社区居民进行线上或线下的指导,指导内容应该包括科学健全的体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简易有效的运动形态、正确合理的锻炼方式、既有体育器械的多元利用方法等,以期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构和参与提供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全方位系统性支持,实现精准化治理与科学化发展。从理解社区居民体育心理、引导群众体育文化和建构良善社区文化的角度着手,从软件层面培养社区居民健康规范的体育价值观,让广大居民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参与中塑造体格、挺立人格,在拥有健康身心前提下推进社区文化的美好和谐,最终实现社区体育文化与交往文化的良性互动。

3.1.3 打造社区多元主体的协作沟通制度 现阶段,治理我国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活动过程中出现广场舞扰民、健身场地成“晾晒场”、居民被“组织”“管理”等乱象,需建立和完善社区多元主体的协作沟通制度,明晰多元主体工作边界划分、工作职能,避免工作重叠、遗漏。一方面,要搭建供多元主体协作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充分的对话交流和协商来协调各方利益,发挥各自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规划建设、服务供给、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体育行政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小区业委会、社区体育团体及居民等多方主体的沟通与协作,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规范章程及惩罚机制,为社区居民营造一种动静皆宜的生活活动空间。以此形成个体自主、市场参与及政府引导等的多元合力,努力推进社区公共体育空间资源的有效投入、共建共享,从硬件和技术层面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群众体育需求。

3.2 主体激活:强化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群众基础与参与意愿

社区体育具有高松散性、低竞技性、重自愿性、轻规范性等特点,决定了现代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构,只能也只应出于个体的自主自愿,而不能源于任何形式的强制,否则便可能虚有其表,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而且,隐形的不自由状态或受他律支配的感受,正是社会加速导致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异化的主要表征之一。个体在繁重工作之余不愿再进行体育活动,本身即可视作抗拒异化的表现。然而,如果将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参与权全然下放到个体手中,又必然造成新的惰性困境。生活步调变快和工作负担加重,一方面要求人们强化日常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升抗压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个体在日常自由支配时间抗拒体育参与。因此,如何夯实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活动的群众基础、有效引导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热情,同时尽力消解主体性流失的异化现象,将被动的身体锻炼需求激活为主动的参与意愿,就成为推进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构的核心议题。

3.2.1 激活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群众参与的交往语境 要加强社区内部的良性交往与互动,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熟悉度和亲近感,从而为完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个体体育参与营造互助互促的良好氛围。为此,基层政府和小区物业等公共机构应该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家庭联谊、趣味竞赛等集体活动,尽可能改变社区居民互不来往、彼此陌生的状态,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找到具有共同生活喜好和体育锻炼习惯的伙伴,促成个体更自主、自觉、自由地融入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之中。

3.2.2 丰富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趣缘价值和多维功能 要积极培育异质性、多功能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强化不同空间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实现社区群众体育参与路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虽然社会加速难以改变个体原子化、空间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但科技的加速也提供了个体融入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新路径。例如:依托各种新型社交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开辟异质性的对话和协作空间,让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的人随时自由组合为趣缘群体,进而展开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实体空间、体育锻炼和其他日常生活板块的多重互动,推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发挥它的多重价值。

3.3 多元光照:拓宽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城镇社区人口彼此陌生、代际知识与健身喜好日渐分化等加速现象或结果的存在,致使个体在现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断趋向原子化、个性化。这也意味着相对频繁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展包括体育在内的集体活动的条件,其实正处在不断消失的过程之中。因此,重新审视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定位,尤其是此中独立参与和集体组织的权重,无疑十分必要。

3.3.1 重新审视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演化历程及本质目标 最初提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概念,是因其在活动空间和活动形式上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有不小的差异,值得被专门论述。然而,无论如何归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大众更持久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也正因此,倡导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和谐发展等多元光照理念,一直都是体育学界探讨的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个体时间利用的碎片化与各类体育器械的普及化,家庭体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为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此背景下,若依旧固守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体育的个体参与和集体组织、体育的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绝对界限,难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3.3.2 灵活拓展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从人之本质的社会关系性,以及体育作为社区关系或文化建设的方面来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在包容、吸纳个体体育空间和家庭体育空间等更加原子化、独立性的体育空间的同时,也不能舍弃其集体组织和集体参与的面向。增进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集体组织和参与,大致可从4 个方面着手:1)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无须执着于跑步、跳绳等经典项目,而应该融涉广场舞、电竞等新潮运动,乃至丢沙包、踢毽子等传统趣味体育内容;2)在参与对象的规定上,无须执着于以个体为主,而应该吸纳以家庭、小区乃至社区为单位的活动主体;3)在活动宣传方案上,应该通过线上与线下双重动员,以及设置适当的奖励机制,以提升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4)在组织方式上,可以考虑将社区体育的开展纳入基层党组织的业务,与党日活动灵活有机结合,发挥党员及党员家庭带头组织、带头参与的模范效应。总之,要充分考虑社区既有的体育文化、多数受众的体育心理,乃至结合地域体育特色等,务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灵活多样、兼容并蓄,才真正有机会让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公共属性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同时也为消解个体体育参与可能存在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提供助益。

3.3.3 高效推进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多元力量协同治理 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不仅要依靠国家或基层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力量积极参与,而且要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治理共同体,形成治理的强大合力。要紧紧围绕制约社区公共体育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老旧社区改造难、适老化空间少、空间服务内容单一等重点治理议题,充分联动多元治理主体,扎实做好社区实地调研工作,着眼工作全过程,细化各环节监督和监管,确保实干实效。要不断完善和畅通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治理的渠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1)明晰和厘定多元主体在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治理中的责、权、利,并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他们的正当权益不受折损。2)推进民主协商,完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自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会议、决策听证会、民主评议等形式,推进相关重大事宜的民主协商工作。3)构建起多元主体力量协同参与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治理的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模式,创新治理参与的协同手段,强化共治维度上的多元主体融洽关系,实现平等参与、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治理效能。

4 结语

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存在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让广大民众在自主、科学、广泛、有序的体育参与中养成健康的身心和人格,借由体育之力来推进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促成社区交往和社区文化的持续善化。社会加速背景下的现代社区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一方面获得了各式各样的物质与技术条件支持,为更广范围、更高质量地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和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身心二分、主体性流失、现实性破缺等异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时代大众美好体育生活需要的满足,降低了体育参与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贡献力。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加速带来的诸种便利,同时尽可能消解社会加速造成的异化问题,自然成为当代社区公共体育空间持续完善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异化社区空间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