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深度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分析

2023-06-20 23:17杨江琳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课程思政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改革语文课程思政策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语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挖掘优秀文章思政内涵,以文化润养学生“三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融合度;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深化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涵;加强师资团队培养,提高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 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30-04

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个人品德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创作就有“文以载道”之说,在历代文人创作的诗词文章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因此,教师要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接受新知。本文重点围绕思政教育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提出现阶段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优秀文章思政内涵,以文化润养学生“三观”

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都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注重立德树人。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耀时代光辉的优秀文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时,应充分挖掘文章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仔细品味其中的思政元素,促使学生全方位思考,并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媒介,把思政内容融入其中,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

例如,在教学杜甫七言律诗《登高》时,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对杜甫写作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有深刻的体会。通过搜集资料,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才能将杜甫在作品中透露出的“暮年漂泊”凄苦景况以及“家国之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深刻的体会。由此及彼,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自身的理想抱负如何实现?自己要怎样努力学习才能承担历史的责任?这样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的探索性,提高学生对时代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加强师生的沟通,促进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时代赋予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职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引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规划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即“筑匠梦”。

同时,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俱佳、健康明快的选文,有许多脍炙人口且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本身含有许多和思政教育结合的契合点。思政元素的挖掘关乎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是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对课程思政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充分、清晰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學中。

例如,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现代诗文阅读”单元中,教材选取了多篇优质的现代精品文章。如教师在讲授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时,要充分挖掘文中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和人间真情思政元素,这些元素体现在“母亲”用自己充实的人生给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以及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之情;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则强调了故乡的月亮在作者心中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表现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文本蕴含着心灵家园、民族自信的思政元素;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以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的文字介绍了荔枝的生长习性,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教师可从中挖掘科学之美的思政元素。教师要将这些优质的文化内容和观念意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使之树立合乎社会基本要求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达到“人道合一”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融合度

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融视觉、听觉为一体的优势,可以增强语文课程思政的效果。大部分中职生的领悟能力较弱,对语文学科存在畏难情绪,根据中职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一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围绕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现生活片段、音乐渲染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使学生深入文章情境之中。教学时,教师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

例如,在鉴赏现代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教师以一个短视频导入情境,视频播放我国近年来在国防科技、航天发展、北京冬奥会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视频音效和视觉的冲击下,学生即刻可以感受到我们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从而快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此时,教师再将文本表达的主题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我国国防实力在国际的影响,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再到北京冬奥会体育健儿努力拼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在各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接着,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祖国变强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派代表总结发言,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树立强烈的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真正做到“铸匠魂”。

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将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从社会生活中挖掘语文课程思政的元素。语文教学不要仅限于课本,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搜集和梳理时文和热点事件,并将之用于教学引导和课后延伸拓展。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会从课本中进行选择,这样选择教学内容没有问题,因为教材内容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精心设计、国家审定的,但如果仅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的阐释上,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开展教学,从多个维度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可以通过搜集网络材料、分析热点事件、引出讨论话题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的和平岁月中,辛弃疾身上的报国情感是不是仍然有用?然后依次播放中印边防官兵为了卫国戍边而英勇牺牲的画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在引入这些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边防官兵,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辛弃疾,处于那一个年代,面对这样的情况,又会怎么做呢?这种在语文课堂上导入时文热点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代入作者的角色,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教学才不会枯燥无味。

三、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深化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涵

中职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研究、探讨,还应该将理论延伸到实践教学中,甚至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课外联动,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实现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置语文实践活动,同时探索实践活动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想象力,更加细腻地品味和鉴赏语文课程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践活动中,教师在立足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特点和专业特色,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如在旅游服务管理专业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开展一次旅游景点介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荷塘”游览路线设计一个景点讲解活动,使语文学科与学生专业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成员轮流扮演导游和游客,教师以游客身份参与其中,并随机对“导游”进行提问,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沉浸式地融入课文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在旅游过程中给游客提供更好的讲解和服务?这样的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注重细节、有责任心的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点,开展实践教学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之一。如在讲解小说《擦鞋合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主人公创业的艰难,进而学习他身上诚实、守信、坚持不懈的可贵品质。教师抓住文章主题,因势利导,引入袁隆平“大国工匠”的故事,结合文中的敬业精神把这一内容延伸至课外实践活动中。如笔者与合作企业沟通,在企业允许的范围内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养殖企业参观养殖场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并让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雏鸡的雌雄鉴别和饲养工作,体验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并从技术人员身上学会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借此次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同岗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打造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匠身”,为社会输送更多有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

四、加强教师团队培养,提高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质量

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能够从根源上提升语文教师整体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广西农牧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积极打造“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三级教师梯队,将同等条件下的语文教师和思政教师纳入教学队伍,跨学科协作,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以此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精准定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定期讨论形成常态化教研。另外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弥补教师单独备课的不足。对语文课程思政而言,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不同的切入点,但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校语文思政教师团队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组长明确备课的内容、环节和目标,要求团队成员全体参与,共同讨论未来一周的备课计划,并将课文的重难点提出来,共同讨论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并施教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对准备用于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其中能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此确保思政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古典诗文诵读”单元中,诗歌鉴赏大多涉及唐宋时期的历史知识,这就需要听取历史教师给出的教学意见,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恰当地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介绍唐宋时期的相关历史,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如讲授李白《将进酒》时,教师如果只讲解诗文的意思,而不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鉴赏,就会导致学生与诗人、作品的对话不深入,致使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脱离文本,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时,备课组明确提出将这首诗的教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设计和教学。教师在教授本文时,要介绍李白的诗风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把诗人和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深刻领会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品味诗文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传达的乐观向上、自信有为的豪情,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时更应积极乐观、勇敢面对,从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团队育人可以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合理引导学生的目标,教师只有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更有思想、更有灵魂,进而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共鸣,真正做到“润匠心”。

当然,落实课程思政首先应保证专业特征,不能因思政教育而磨灭学科特性。比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应以保持语文学科特性为核心,将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唯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技能,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因此,中职学校要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结合思政教育的要求,不断丰富課堂教学的内容;要依照思政教育的目标,构建完善的语文教学计划;要针对思政主体,创新与拓展新型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巧妙融合,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云霞.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强一优三创新”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9).

[2]薛松.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8).

[3]李斯,周晶,郭亚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河北交通教育,2021(4).

[4]胡渠路.关于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围绕1个中心,做好3个“+”[J].海外文摘·学术,2021(19).

作者简介:杨江琳(1983— ),侗族,广西柳州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德育。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语文课程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