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模式的研究

2023-06-20 17:04张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

张杰

【摘要】分层导学案的设计和实践,源于学生学习的差异,通过“分层导学案”提供的各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以基础题、能力提升题、挑战题、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等,使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灵活性更强,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实施教学。

【关键词】分层导学案  生物教学  运用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毕节市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分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06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5-0151-03

一、研究背景

高中生物知识点小、内容繁多,部分知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各个知识点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初中生物教学初二就结束课程,也没有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大多数初中学校及生物教师对生物学科并不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仅限于了解识记。学生进入高中学校,由于生源层次复杂,城乡经济、文化底蕴有所差异,又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学生,其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理解认知水平等具有较大差异性。而且高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过渡性特点。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是一个质变过程,在学习环境上,高一学生面临着新的校园,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适应新的学校管理制度,不同学生的适应能力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差异较大。

当前,我省教育迎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高考新课改也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的核心课程改革内容,改变了教师们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如何指导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学习?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育改革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背景下,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于是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分层导学案教学,以此激发学生潜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分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分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个性化的学习观念,并且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宜使用统一的教学手段来面对学生,否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无法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的感受,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益。而通过使用分层导学案的手段,可以给学生营造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并且在分层导学案教学中,强调使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如此,更有助于挖掘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

2.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高耗能、低效率的问题,学生依靠大量的做题、反复的记忆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而通过将分层导学案的思想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来,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生物学习环境,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摆脱低效、重复的学习方式,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有助于自身全面提升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并且促进高中生物课程的有效改革。

三、概念解读

1.学案的概念。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下,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对基础的储备、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设计的方案,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学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提前给学生设计和制定的预习方案,重在让学生认清怎样学和学什么,从而让学生根据知识目标,主动学习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案。

2.导学案的概念。导学案是依据新课标,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特点,设计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尝试,再根据学生的尝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学案不仅包括了教师的导,学生的学、练,还包括了师生的综合性评价,是教案和学案的有机结合及完善。

3.分层导学案的概念。分层导学案是一个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借助生物导学案教学模式,还结合分层教学的思想。在编制学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层教育、分层个性化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达标测试等,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分层导学案是教师在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接受能力,通过“学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在教师和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小组讨论、习题训练、课后检测等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时间,最后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分层教学。

四、“分层导学案”的设计

“分层导学案”中的“分层”,指的就是在学案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分层的学习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根据知识难易程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并且知道完成基础题、能力提升题、挑战题中哪一种相应类型的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时完成相应层次的问题。“分层导学案”中的“导”,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指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或学案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

五、“分层导学案”的实施

1.实验对象的选取。随机选取2个实验班、2个普通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余相应的班级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2.学生分层的思想。高一新生入校时,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学校根据新生的中考成绩粗略地分为实验班、普通班,这是不科学的。中考成绩呈现的只有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如学习习惯、兴趣并不清楚。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常只能依据班上学习中等的同学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和学习的能力进行备课、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所谓的“著眼中间,兼顾两头”。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成绩差的学生通常会感到很吃力,丧失学习的信心,而成绩好的学生又觉得太容易,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同样也学不好。将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目的是为了对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的偏好和学习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学生找到差距,树立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分层的方式。显性分层和自主选择分层相结合,将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如根据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生物月考成绩的高低)编在不同层次的组,并将每个学生所处的层次告诉学生,让他们明确自己所处的水平层次。为了避免标准的机械及老师的误判,再根据学生自己的元认知亦即学生根据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认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小组。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通过平时的测验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进行调整,引入竞争机制,让低一层次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该学科的不足,应该比其他同学更努力,通过努力能够上升到高一层次,体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让高一层次的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如果自己不努力,就可能降到低一层次的小组。

4.学生分层前后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做不好会严重挫伤差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所以在分层前,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争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感知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教育的平等性;是为了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态度;为了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后期的教学中,老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对低层次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对分层教学的想法,使层次较低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层教学并不是歧视他们,而是用心地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关心、充满爱的教育中成长和进步。

六、具体实施“三部曲”

1.课前准备。根据对学生的分层、老师的备课,编制分层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将制作好的分层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在了解自身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分层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并且完成分层导学案上对应自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做好自身的监督以及指导职责,及时地引导学生去标记出来理解上有误差的地方,让学生可以带着充足的质疑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教师要在这个环节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转变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态度,让学生逐渐在分层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分层导学案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在课堂上应用分层导学案,目的是给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线索或素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回忆,同时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去进行合作探索,这个环节同时也是分层导学案应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注重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要提出侧重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难点来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强调引导学生之间去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则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资料来解决。而在学生针对分层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合作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恰当的点评。在点评中,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教师要不吝啬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还存在的问题,教师则要进一步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展开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

3.课后安排。在课后教学中应用分层导学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完善不同学生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整理,以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上还存在的不足。根据对学生的分析成果,教师制作用于学生课后学习的分层导学案,在课后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分发给学生,帮助学生展开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督促学生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多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的分层导学案上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所学知识的更多实际用途,促使学生将目光从课堂转移向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将生物知识更好地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课后学生完成布置的分层作业,为了不增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负担,C层(奋进层)学生完成分层导学案基础题,对能力提升题及挑战题不作硬性要求;B层(突破层)学生完成能力提升题,对挑战题不作硬性要求;A层(超越层)学生完成挑战题。

通过对分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模式的实践,将分层教学和导学案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同一种学案更好地适应不同需求的学生,极大地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和挑战精神,并且在设计分层导学案的过程中,强调要让教师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学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为了使研究出来的成果更具有实践应用的价值,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围绕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分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授课、实验课中的应用方式、应用价值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确保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最后,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在分层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添加了学生反思的环节,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课题组内成员对教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水平有限等原因,实施的分层导学案教学模式距离我们的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会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并尝试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把成果拓展到本地区的其他学校,争取让分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2(2):43-45

[2]王益群主编.化学素质教育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7

[3]张小燕.高中生物导学案差异化和分层优化设计实践[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19

[4]张巧叶.高中生物学案导学中分层教学设计、特点与实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
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一体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生物教学实效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