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2023-06-20 23:43王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策略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的音乐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从小学音乐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  核心素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5-0163-03

一、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特点及培养重要性

(一)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特点

小学音乐教学要兼具实用性、综合性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教学的综合性包括音乐的基础知识,即音乐思维、音乐创新能力等内容。实用性是通过不断的聆听、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得的。只有让学生主动演唱和训练,才能使其更深刻地体会到歌曲所传达的感情。发展是说人们的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通过学习和获取知识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多个层面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小学音樂课的老师仅仅对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或是引导他们唱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激发,音乐素养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的音乐教育必须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音乐专业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训练,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要真正贯彻实施核心素养教育,就必须深入了解其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实际运用情况,把关键素养的具体指标贯彻到学生身上,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然而,根据大量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音乐老师都知道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他们并不十分清楚[1]。比如,有些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对美育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怎样用教育指导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从各种音乐作品的美感、艺术表达等方面来进行有效区分,则缺乏明晰的认知。与此对应的是,在艺术创作中,没有意识到不同的美学特征,不能作出对音乐创作的专业评判。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对音乐认识还处于表面状态,未能将其内在的音乐素养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教师的组织下,更多地采取了“两点一线”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讲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老师采用讲述原理,丰富课堂唱歌形式进行教学。没有明确地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原因在于艺术价值特色没有深入感知。所以,学生在跟着老师唱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机械地追随,而非出自内心的感情表达。教学由于缺乏人文、艺术的美感,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使音乐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变得越来越单调,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三)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挖掘

当代教育思想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引导着学生参加音乐课程的学习活动。而音乐和其他人文类专业则更为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情绪难以用说话的方式传递,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之后才能真正地表达出来。只有让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之中,去欣赏自己的作品,才能体会音乐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自信。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地发掘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缺乏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被动地听老师讲授音乐知识,而不能尽情地对音乐进行创新与发挥。部分学生由于年纪小,没有融入到课堂就容易对音乐课程感到厌倦[2]。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对新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如果课程的内容枯燥乏味,势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不能专心听讲,导致教学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课件,主动引导他们欣赏和感受音乐。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增强他们对音乐课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的需要做出调整,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一旦对一种事物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再进行下去。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表演环境,让他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才能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好奇心重和活跃度高。所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不能专心听讲。要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一些小的游戏,也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让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将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渗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例如,在教学《赶海的小姑娘》一课时,笔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创设情境,透过生动的视觉感受,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海景之中,然后在想象和体验中,通过歌曲的演唱来表达情感。并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歌曲的演奏技巧、舞蹈动作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感受到了歌曲所带来的愉悦,从而使学生掌握好歌曲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总是会对人物和场景进行描绘,常常将自己代入到想象的环境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特性,就必须在音乐教育中促进其想象力的开发,从而提升其音乐基本素养。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不要完全否定,而是要适当地激励他们,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去想象和创作[3]。例如,在教学《雪绒花》一课时,由于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雪绒花的样子,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关于雪绒花的话题,引起大家热烈的探讨。比如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雪绒花是长什么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让小学生来脑补,再让他们来描绘雪绒花的样子。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他们能够用想象去理解一些不清楚的事物,有些同学会说,雪绒花就是像雪花一样的东西;有些同学认为雪绒花可能像棉花。无论答案是怎样的,都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激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想象和创造。

(四)通过教学延伸,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是反映其艺术价值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教材中的理論知识,否则会影响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养成。老师还可以根据教材进行多学科的资源整合,引进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唱脸谱》这一课时,笔者通过范唱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导入课堂,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我国戏曲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拿出鼓、木鱼、铃铛等打击乐器让学生戴上各种面具和老师一起表演歌曲。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在表演中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了解京剧人物的性格和相关的戏曲知识。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背景知识,老师对中国的传统乐器和音乐知识进行扩展性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是极富艺术性的,所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知识,又可以加深对音乐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五)通过基础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其基本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和审美修养。就拿五线谱和音乐简谱来说,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此外还要让他们理解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如知道音调的长短、高低等[4]。例如,在开展有关音符识别的课程时,在教授完课程知识后,教师可以安排趣味活动,通过接龙游戏等活动,使同学们能够在游戏的同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积极,对音律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六)通过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指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感知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应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入手,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例如,在教学《一个妈妈的女儿》一课时,老师有感情地进行范唱,使学生能感受到所演唱的情感。在进行歌唱练习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藏一家亲的情感表达,并产生对中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在学生聆听音乐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把握其中所表达的含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藏族民族歌曲的音乐特点,进而促进其识谱能力和歌唱技巧的发展。又如,在教学《母亲河》一课时,首先利用黄河相关的影像材料,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黄河波涛汹涌的特征,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播放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让同学们对黄河的形态、作用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确保了音乐课程的衔接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河景象不同的视频,比如溪流、小河等,增强视觉上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对这首歌有一定的认识,并充分掌握这首歌的演唱技巧。描述黄河雄伟壮观的歌曲,肯定会选用大鼓之类的打击乐器,所以这首歌的节奏要比其他歌曲更快,因为要体现黄河水流湍急的场景。而描写潺潺溪水的歌曲一般使用的是用古筝、古琴等乐器,其节奏的改变不是很大,这是要表现出岁月静好的情景。

(七)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模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进行音乐教学。通过对有关音乐创作背景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音乐。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一课时,笔者把这首歌的教学与影视作品《小兵张嘎》相结合,让同学们能够从影片中了解到这首歌的革命背景,从而促进学生加强对歌曲的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八)通过评价机制,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让音乐素养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估,有助于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他们以自主的方式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从而使他们的欣赏水平得到提高[5]。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剧的编排,从道具到剧本,都由学生来完成,笔者只需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专长和能力,从而便于后续的引导。在演出的时候,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参加的过程中的亮点,并给予真实肯定的评价,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2(40):55-57.

[2]亓会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0):110-112.

[3]陈阳.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小学音乐教学[J].名师在线,2022(28):82-84.

[4]张雯.浅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文化理解[J].读写算,2022(26):73-75.

[5]朱冬梅.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2(4):97-98.

作者简介:

王梅(1976年12月—),女,贵州省黔西市人,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