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三级医院ICU护士对ICU后综合征干预措施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6-21 05:09李鹏威刘婉刘鹏飞张雪辉王润泽吴冬梅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7期

李鹏威 刘婉 刘鹏飞 张雪辉 王润泽 吴冬梅

【摘要】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ICU后综合征(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ICU后综合征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2年4-5月选取山东省6家三级医院646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的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得分为54.15±33.87分,处于偏低水平。医院经营性质、ICU专科护士证书、参加过PICS培训是影响ICU护士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的主要因素。结论  目前山东省三级医院ICU护士对ICU后综合征干预措施知信行水平偏低;医院经营性质为民营医院、接受过PICS培训、未获得ICU专科护士证书的ICU护士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得分更高。

【关键词】  三级医院;ICU护士;ICU后综合征;PICS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3--05

Analysis of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CU nurses in Shandong tertiary hospital on post-ICU syndrome interventions  Li Pengwei, Liu Wan, Liu Pengfei, Zhang Xuehui, Wang Runze, Wu Dongmei.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27206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ICU nurses'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of post-ICU syndrome (PICS) interventions,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ICU syndrome. Methods  From April to May 2022, 646 ICU nurses from 6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General Data Questionnaire and the PICS Intervention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 of PICS's intervention in ICU nurses was 54.15±33.87 points, which was at a low level. The nature of hospital operation, ICU specialist nurse certificate, and participation in PICS train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CU nurses'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in PICS interventions. Conclusion At present, ICU nur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ve a low level of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of post-ICU syndrome interventions. The nature of hospital operation, ICU specialist nurse certificate, and participation in PICS training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level of ICU nurses' PICS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Tertiary hospital; ICU nurse;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tervention status

隨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幸存者人数逐渐增加,医护人员将面临新的护理问题。研究发现,近20%~40%的重症患者转出ICU后,其心理、认知和生理方面会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2010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协会首次将上述症状定义为“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 )[3]。当前,国外对PICS的研究较为深入,并探索出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如针对性镇静集束化治疗、针对性运动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心理状态评估和认知干预等[4-6]。但国内PICS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各项干预措施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7]。本研究旨在了解山东省三级医院ICU护士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ICU后综合征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22年4-5月在山东省6所三级医院工作的ICU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有护士资格证并在ICU工作≥1年;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外院进修、学习者;研究期间休假者(包括病、产假);新生儿ICU护士。本研究已获得济宁医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编号:JNMC-2022-YX-029)。

1.2  调查内容

(1)一般资料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医院级别、医院经营性质、医院收治范围、医院所在地区、ICU工作年限等。

(2)ICU护士的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问卷:根据韦秀霞[8]、张艳妮[9]、何曼曼[5]等的研究,设计了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问卷,用以调查ICU护士对现有PICS干预措施的知晓和实施情况。问卷共包括10个题目,分别为“①您是否关注PICS的发生情况;②您是否了解(能答出三种以上)预防PICS的护理措施;③您是否对患者实施针对性镇静集束化治疗;④您是否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的身体活动;⑤您是否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⑥您是否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状态评估;⑦您是否对家属进行早期心理状态评估;⑧您是否对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⑨您是否为患者书写ICU日记;⑩您是否鼓励患者去ICU后门诊就诊”。其中,选“是”得10分,选“否”得0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水平越高(>70分为高分组,≤70分为低分组),问卷信度良好,Cronbach'α 系数为0.888。

1.3  抽样及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首先根据地理位置把山东省所管辖的16个市分为东部(青岛、威海、日照等)、中部(济南、滨州、济宁等)、西部(德州、菏泽、济宁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抽取一个地级市;随后在抽取的地级市中各抽取一个设有ICU病区的医院(等级为三甲、三乙);最终,将所抽得医院中除新生儿ICU外所有ICU护士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和纸质版问卷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647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9.8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护士的基本特征及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水平

本研究共纳入646名护理人员,其中男性119名,女性527名;三级甲等医院的431人,三级乙等215人,ICU护士的PICS 干预措施知信行得分为54.15±33.87分,相对比较偏低。ICU护士的基本特征其他资料见表1,其中职称、最高学历、月收入(元)、医院级别、医院经营性质、护龄、ICU工作年限、ICU专科护士证书、工作性质、受过PICS培训是影响ICU护士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水平的因素(P<0.05)。

2.2  影响ICU护士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ICU护士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总分高低为因变量(高分=1),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见表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经营性质为民营医院、接受过PICS培训、未获得ICU专科护士证书的ICU护士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得分更高(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中ICU护士PICS 的干预措施知信行实施得分为54.15±33.87分,处于偏低水平。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对PICS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10]。国外针对PICS开展了多项研究且提出了早期干预措施,如针对性镇静集束化治疗、早期的身体活动、早期心理状态评估和认知功能训练等。本研究对上述干预措施实施情况進行调查发现,实施率最高的是针对性镇静集束化治疗,以及早期心理状态评估;实施率最低的是鼓励患者去ICU后门诊就诊。

镇静集束化治疗可显著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谵妄发生率,亦可明显改善患者的PICS[11-12]。与此同时,镇静集束化治疗可归于ICU常规治疗手段,减少了病人的额外医疗费用支出,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由于ICU环境特殊,加之对疾病的恐惧和对身体恢复状况的不确定性,患者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3],此时实施早期心理状态评估和认知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ICU转出者12个月后的焦虑、抑郁发病率以及需精神治疗的比例[13]。因此,早期心理状态评估和认知功能训练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反,鼓励患者去ICU后门诊就诊的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ICU后门诊开设要依托多中心、多学科的医疗团队[8],国内ICU后门诊的数量有限,护士对ICU后门诊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在ICU后门诊就诊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14],这也是护士很少主动建议患者去ICU后门诊就诊的原因之一。但相关研究显示ICU后门诊对改善PICS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15],建议未来研究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民营医院ICU护士PICS干预措施知信行实施得分优于公立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因为民营医院多由私人诊所或教改分离发展而来,且迫于与公立医院的竞争压力,“特色专科医院”成为民营医院的定位选择[16]。因此,特色专科民营医院在特定重症疾病的诊治中专业度要稍高于公立医院,且对专科疾病的护理措施落实的更到位,因此民营医院的ICU护士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实施情况好于公立医院。但是本研究调查的民营医院ICU护士人数仅占总数的5.26%,不能排除存在偏倚的可能性。

本研究还发现接受过PICS培训的ICU护士干预措施知信行实施得分优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的ICU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护士是易患PICS病人的直接接触者,能够第一时间观察病人的疾病转归[17],预防PICS的发生。已有研究[9, 18]发现尽早对ICU转出者应用相关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PICS的发生。但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未设立PICS课程,护理人员只有工作后通过培训才可获得PICS相关知识。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PICS培训的重要性,未来应加强PICS干预措施的相关培训,提高护士们对PICS的重视程度。

此外,未获得过证书者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实施得分高于获得过证书者。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专科护士认证模式有关,目前专科护士培训与认证以少数有资质的教学医院为基地,仅有少数ICU护士参加过中华护理学会的培训。即使参加省级及以上的专科护士培训,培训内容也多为ICU常见护理操作和急救措施,较少外延前沿知识[19],使得接受过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无法接触到PICS相关知识。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虽有存在偏倚的可能,但也从一定层面上提醒我们,专科护士的培训不应只是局限于常见专科知识,还应尽可能接触前沿学科知识并学以致用,真正发挥专科培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说明山东省三级医院ICU护士PICS的干预措施知信行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医院管理者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从患者需求出发,应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或改善PICS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大护士培训力度提高其对PICS的掌握程度,改善ICU幸存者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 Unoki T, Sakuramoto H, Uemura S, et 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Multicenter study of patients living at home after treatment in 12 Japanese intensive care units, SMAP-HoPe study [J]. PLoS One, 2021, 16(5): e0252167.

[2] 姚丽. 重症患者转出ICU后认知损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D]. 兰州:兰州大学, 2020.

[3] Chu Y, Fiona T, David RT.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a concept analysis [J]. Int J Nurs Stud, 2021, 114:103814.

[4] Locke M, Eccleston S, Ryan CN, et al. Developing a diary program to minimize patient and family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J]. AACN Adv Crit Care, 2016, 27(2): 212-220.

[5] 何曼曼, 江智霞, 王颖, 等. 成人ICU转出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1): 148-154.

[6] 姜秀玉, 袁勇贵.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19, 5(4): 368-372.

[7] 王颖, 江智霞, 何礼峰,等.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ICU后综合征研究基础及热点梳理 [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0, 1(3): 258-262.

[8] 韦秀霞, 张秀伟, 彭劍英,等. 国外ICU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1): 84-89.

[9] 张艳妮, 周发春. ICU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J]. 现代医药卫生, 2019, 35(15): 2337-2340.

[10] 邓小春, 蒋运兰, 邱娟, 等. 基于CiteSpace的ICU后综合征中外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J]. 黑龙江医学, 2020, 44(6): 858-863.

[11] Morandi A, Brummel NE, Ely EW. Sedation, delirium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ABCDE' approach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1, 17(1): 43-49.

[12] 冯洁惠, 高春华, 徐建宁. 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患者的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7): 599-602.

[13] 桂晓波, 张彬, 包怡婷. 心理支持联合多学科合作为主导的过渡护理模式在ICU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2, 29(2): 94-97.

[14] Cuthbertson BH, Rattray J, Campbell MK, et al. The PRaCTICaL study of nurse led, intensive care follow-up programmes for improving long term outcomes from critical illness: A pragmatic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BMJ, 2009, 339: b3723.

[15] Oles S, K., Lasiter, SUE, et al. Critical care follow-up clinics a scoping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J]. Clin Nurse Spec: CNS, 2016, 30(4): 227-237.

[16] 盘锦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加大对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医院扶持力度 [M]. 2021.

[17] Kvande M, Lykkeslet E, Storli SL. ICU nurses and physicians dialogue regarding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and care options-a focus group study [J]. Int J Qual Stud Health Well-being, 2017, 12(1): 1267346.

[18] 张立文, 颜冉冉, 孙田, 等. ICU后综合征易患因素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8): 2732-2735.

[19] 宋园园, 谷岩梅, 胡洁. 国内专科护士培训的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4):50-52,75.

[2022-08-2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