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的艺术视觉研究与应用

2023-06-22 07:00张静吴函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解放区红色文化

张静 吴函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普及工作,利用以文创产品为载体等形式,促进解放区经济发展。当代版画艺术要实现其价值,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红色版画艺术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以鲜明的主题贯穿始终,这一特点有利于红色版画在群众中的宣传,实现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红色版画艺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在解放区木刻版画的承载下,强化系列学习教育,发扬解放区红色版画的精神内核,加大对红色版画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并将其融入现代产品和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作品,充分發挥红色版画艺术的价值。文章研究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发展现状,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的特点,认识到红色木刻版画在解放区创新设计中的实践意义,以期促进相关创新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解放区;红色文化;木刻版画;艺术视觉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我国版画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抗战时期的红色木刻版画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重要一支,解放区的红色木刻版画是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见证。但是,当前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特征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研究,有关文创产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题材的创新设计同样不尽如人意。本文就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的艺术视觉与应用展开探讨。

1 木刻版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木刻版画发展历史

木刻版画源远流长,据记载,木刻版画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唐代,并经过宋元至明清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进入现当代繁荣昌盛时期。而新兴木刻版画在木刻版画发展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其发展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一是兴起阶段。鲁迅在全国范围内极力推动木刻运动,1931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上,新木刻有关作品首次在我国境内展出,它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开始发展的象征。

二是萌芽时期。1930—1937年,我国木刻版画艺术直接借鉴了欧洲,尤其受苏联、德国等国家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个时期所创作的版画作品,现实内容与具象形式同时存在,可以分解为革命现实主义与欧洲表现主义两种。

三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木刻版画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版画艺术作品大多是宣扬抗战的红色木刻版画作品,反映解放战争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气,这些木刻版画的问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代表了中国新兴版画战斗类别的终结。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以黑白木刻版画为主,讴歌新时代、展开新生活,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进取,成了木刻版画创作的

主题[2]。

1.2 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现状

中国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轨迹相伴而生,任何艺术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是由时代来确定风向,而解放区木刻版画艺术是新兴木刻版画的精髓,它集抗战时期艺术和大众共同审美于一体,通过木刻版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地丰富精神,通过众多抗战主题激励人们继续前行、战斗,现实主义在解放区木刻版画中是时代主题[3]。

木刻版画制版方式简单方便,并且对印刷的要求不高,立足于当时艰苦卓绝的抗战形势,木刻版画这种宣传形式非常适合在大环境中推广,方便战争时期的应用。解放区木刻版画在其晚期艺术形式上有着难以抹消的作用,对其开展一系列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2 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的类型

2.1 实用美术类

实用美术对部队和根据地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从实用美术类的角度看,解放战争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实用美术类木刻版画艺术作品,代表作品是新四军“N4A”臂章、抗币、广告宣传单、连环画、漫画、年画、邮票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报头、插画和花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乡村题材类

乡村题材类的作品主要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创作者体验到的美丽乡村风景为主。杨涵对乡村题材类木刻版画颇有心得,先是在新四军《苏中报》当过专职木刻创作员,然后还当过《苏中画报》主编、副编审,华中军区《江淮画报》编辑等。杨涵创作的《晒盐》《打麦场》《舂米》等作品,都是以当地群众生活和地方自然风光为题材。其中,《帮助老百姓收割》展现的是当时新四军在革命根据地帮助农民群众进行收割时的工作情景,深刻地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友谊。

这些作品都非常生活化,把社会场景简单明了地重现给观众,画面质朴逼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美好的社会景象。通过宣传乡村题材类木刻版画作品,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团结军民力量、与敌军作战的强大“武器”。

2.3 军事题材类

解放区木刻版画与时代主旋律抗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版画表现抗战时期军事题材,以达到鼓舞群众的目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动广大人民共同奋斗。主题直接为当时的需要服务,也就是抗战的需要,基本上涵盖战争各个方面,因此当时木刻版画中的军事题材主要是发动群众踊跃从军,响应时代号召;行军作战时,学习伟大的精神,落实时代使命;实现军民团结等。这些木刻版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极具宣传和教育意义。

比如吴耘的木刻作品《拥军公约》,该作品创作于皖南事变之后。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新军部于江苏苏北盐城复建。吴耘的木刻作品在《江淮日报》上发表,并且每期推出与本期内容相配套的木刻和漫画系列作品。其后,有关报刊纷纷创办,使新四军各师团乃至华中各战区艺术创作达到了极高水平,在鼓舞和激发军民士气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1938年刘岘创作的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黑白木刻作品——《巩固团结,抗战到底》,此幅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后方救亡宣传的许多侧面,形成了一种向外扩展的势力。迎头飞来的敌机,增强了战争气氛,还形成了同仇敌忾之心。通过超时空构图组合,精心木口木刻,完美地表现出激烈的抗战场面,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团结军民共御强敌的作用。

3 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的特征

木刻版画发展到今天,在不同时代语境中,所具有的内涵不一样,但是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尤其如此。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在与中国革命战争相结合的过程中,其历史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其主要特点如下。

3.1 充满民族文化特征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而这种民族特性可以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来展现。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就是解放区革命文艺的体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族性认知在一个民族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如果全民族不能团结、通力协作,解放战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国家会继续萎靡不振。抗战时期版画艺术与纯欣赏性质的艺术不同,它要带动民众产生情感共鸣,唤起民众抗战热情。

正因如此,解放区红色版画艺术更应从群众出发,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以亲民为途径、以群众为起点这一特征,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赞许,从而实现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目的。

3.2 独具地域特色

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受地域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态。版画艺术与时代背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版画的创作思路和形式等,都与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关。版画艺术风格具有时代属性,版画的题材、主旨、风格以及内涵等,是对当时现实环境的客观折射和体现。

版画可以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的方方面面,更是历史的缩影。各地在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各个区域和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乃至审美上表现出差异,这注定了版画创作过程存在地域性差异。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地域特色,比如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希望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和地方版画文化,充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代版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3.3 具备思想共鸣特征

解放区版画的题材十分丰富,提炼出感人至深的故事或惨烈的战局等主题,以版画方式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以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其产生发展和结束都是直接和间接地从属于和制约于战争的”,它具有伴随战争进程而变化的特征。因此抗战时期,红色木刻版画在抗战宣传、鼓动军民联合、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可以说,解放区红色版画在抗战时期,是宣传抗战的有力手段,对抗战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产生和建设于服务大众的理念,其思想内涵和形式是一致的,这就是宣传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运用同一种技巧时,人们通过使用各种标志来传播有关思想观念,从而对人的觀念、行为产生影响。

4 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创新设计的现实意义

4.1 发扬版画精神内涵

题材内容、精神内核和表现手法是版画艺术必不可少的部分,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艺术创作与抗战时期时代主题息息相关,在各个根据地,艺术家都是直接为作战需要而工作,通过大量版画创作,实现与部队抗战合作、提高军民文化水平、激发军民积极性、扩大解放区军队的目的。因此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艺术创作对如今的艺术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版画艺术创作,必须明确作品主旨和精神内涵,将其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否则创作出来的版画作品就会空有其表。创作者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要表现的情感融入版画中,将版画精神内涵和创作形式融为一体,并在创作过程中不忽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做到灵活运用、有机结合。

4.2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

要想实现良好的传承发扬,革新优秀的版画艺术,就要实现其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科学完善手段,使民间艺术和版画艺术在深层次上结合,深入了解两者间的联系,在版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在版画作品中渗透民间艺术,彰显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对文化的知觉,坚定人们的民族文化信心。

通过民间艺术和版画艺术的有机融合,持续保护和继承这些文化,不断增强人们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把文化反映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推动版画艺术不断革新,使版画艺术摆脱目前面临的窘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产业形态。通过科学的策划,将文化反映到版画艺术中,使文化及其精神内核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突出民族特色。

4.3 加深思想认识

红色版画艺术不应限于固有思维下的版画作品,而要站在更高层次考虑问题,以较新的发展性思维进行审视。当前我国面临一场深刻复杂的变革,对此,应深入了解发展情况,加深认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对机遇和挑战。应对红色版画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开阔红色版画艺术发展视野,这样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改善、创新红色版画艺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5 结语

木刻版画由来已久,抗战时期解放区红色木刻版画艺术作品完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气,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如今,有必要深入了解红色木刻版画艺术的历史意义,在木刻版画艺术原有基础上,不断开阔其发展视野,弘扬木刻版画的精神内涵,通过融入民间艺术,实现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正昕.李桦的木刻版画对表现主义的红色改造(1935-1947年)[J].西部皮革,2021,43(14):102-103.

[2] 陈泉如.延安木刻版画的数字传播价值研究[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1(11):28-29.

[3] 郭丽娜.革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特征[J].名作欣赏,2021(5):179-180.

[4] 王梦,杜建国.河北红色题材版画作品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研究[J].河北画报,2022(2):43-45.

作者简介:张静(1975—),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吴函(1996—),女,河北承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解放区红色文化
解放区的天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被“真人真事”改写的历史——论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真人真事”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