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品语义学的诧寂元素产品设计研究

2023-06-22 02:56陈子涵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

摘要:文章对诧寂元素产品的语义进行分析,为其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通过将用户需求和文化內涵相结合,实现诧寂元素情感价值的最大化,并赋予产品深刻的意义,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和设计师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共同推动诧寂元素产品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产品语义;诧寂文化;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0 引言

艺术设计中不乏时代性的表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诧寂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凭借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从产品语义理论入手,并结合诧寂文化,分析诧寂元素产品的语义,旨在促进诧寂元素产品设计创新发展。

1 产品语义学概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打造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是每个产品设计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观察一个设计产品时,会对产品产生一种直观感受,如可持续的、充满未来感的、环保的等,这种感受来自产品语义的信息传达[1]。

1.1 产品语义学的定义

产品语义学是一门研究产品与设计语言之间关系的学科。产品语义学不仅包括产品的功能和造型等基本设计符号,还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寓意以及设计师的思维映射[2]。它关注产品所传达的语义信息,即产品引发的情感传递、认知表达和主观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反馈。

产品语义与符号语言学有紧密的联系,许多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会分析产品使用的语境符号,充分利用设计,使产品在功能、形态和人文关怀上达到高度统一,真切展现设计师想表达的设计意义。在符号学理论中,“意义”一词有清晰的定义,其被解释为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而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或者换一种说法,意义是对某事物的定义(what)和其作用(why)的解释。产品语义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产品更好地表达其内在的语义信息,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产品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1.2 产品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产品语义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产品的外观、功能、使用方式、识别方式等。产品外观设计是产品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它通过形状、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设计,向消费者传达该产品的特点。例如,汽车的外观设计可以传达其性能、品质、安全性等方面的特点,跑车与越野车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这能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

1.3 产品语义学的应用

在汽车设计中,产品语义学研究了不同的外观设计风格所传递的设计师情感,这些情感输出直接关联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反应。同时,汽车的语义能让消费者直接分辨出汽车所属品牌,甚至其设计师,操控方式、安全感、舒适度等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感受和评价。

产品语义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在家电领域,产品外形、配色、材质等,可以传递出品质、节能、智能等语义信息。在服装设计领域,结合产品款式、面料、色彩等可以传递出时尚、情绪、个性化等语义信息。在食品领域,产品包装设计、形状等方面的设计也可以传递出新鲜、健康、绿色等语义信息。

所以,产品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还需要深入挖掘产品的情感价值与底蕴。

2 诧寂、物哀与幽玄

诧寂作为日本独有的审美意识,近几年逐渐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将产品语义学理论和诧寂文化结合起来,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以诧寂元素为核心的产品设计。

提到诧寂,就不得不提物哀与幽玄。其是日本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表现物品的萧条、凄美等特质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富有诧寂元素的设计,其核心是挑战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和预期,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结合幽玄、物哀理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设计的价值。

2.1 诧寂

2.1.1 诧寂的含义

在日语中,侘的意思是朴素、质朴,寂的意思是随时光的流逝不断改变。在日本的中世时代,其已是重要的美学思想。

诧寂很难被解释,在美的定义中,理论永远次于个人的感官。即使在《茶之书》中,作者冈仓天心也极力避免提及“诧寂”二字。在电影《寻访千利休》中,千利休认为,打扫完了满地的落叶,再摇晃树干,让少许树叶散落在地上,这便是诧寂。因此,侘寂更偏重于表现由环境变化和时光逝去引发的情绪反应。

2.1.2 对诧寂的思考

15世纪以来,诧寂美学引导人们思考从诞生到死亡的连续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事物逐步抽离其表象,暴露出本质,这些最终留下的东西是最美好的,这便是诧寂美学的核心。小西甚一指出:“日本文学所获得的这些特异的美的理念,其根底存在无常感,即便我们将无常感看作这些美的理念的前提也并不过分。”同样,受宗教中的无常感的熏陶,“侘寂”一词代表一种不完美的美,这造就了日本美学独有的境界。

在日本人看来,流逝的时间更像是朋友。日本著名随笔集《徒然草》里有一句话,“樱花并非唯有盛开的时候才值得观赏,月亮并非皓月当空才最美丽……含苞欲放的枝头与枯叶满地的庭院尤其值得玩味”[3]。短暂而不完美的绽放,无疑给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但那一瓣瓣飘落的樱花更能引发人们思考。

2.2 物哀

2.2.1 物哀的定义

《大言海》对“哀”进行了解释,其初始含义是“啊”之类的情感的抒发;作为名词时其具有双重含义,可以是赞赏,又可以是哀伤。“哀”将对立的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兼具爱恨,像是一种静观的精神态度[4]。《源氏物语》对物哀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日本学者上树菊子统计,全书共出现“哀”1044次,“物哀”14次。物哀的审美文化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自我感情的流露,是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是对自然人性的广泛的包容、同情与理解[5]。

2.2.2 物哀的凄美感

盛开的樱花并不比其他的花更美,但樱花更受赞赏,是因為它盛放时间短,在初开的一个星期后就开始凋谢。那刹那间的绽放激发了游者赏花时的哀物之心。早些时候,日本人常常用简单的“啊”来抒发自己对樱花特性的惊讶或喜悦。后来简单的感叹变成复杂的情感,面对那些极致、无法挽留的美,明知离去却又无可奈何,感伤情绪喷涌出来。从自然环境来看,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国民饱受台风、火山爆发、地震的侵害,其必须学着适应不稳定的环境,因此日本国民看到的都是稍纵即逝的美。

懂得物哀,便是尊重事物曾经的存在,也接受它未来的离去,是站在未来回望现在产生的感伤。同样地,懂得物哀会令人更加重视易逝去之物以及将逝去之物,会站在更宏观的时间线上重新端详它,带着淡淡的忧伤去欣赏那份美。

2.3 幽玄

2.3.1 幽玄的定义

幽玄的中文含义是幽深玄妙。其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将其转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其核心是“余情”,即通过文艺的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追求“神似”之美。

2.3.2 对幽玄的思考

幽玄之美同样是日本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哀指睹物生情,触景生发的哀叹、感动之情;‘幽玄则是人对客观对象产生的一种意境深远、微妙迷蒙、余韵无穷的思想境界。”[6]一言以蔽之,幽玄代表精神层面的美感,表达着朦胧、残缺之韵味。在《寻访千利休》中,有一个镜头是在传统的日本建筑、大雪以及竹林的掩映下,草庵风格的茶室藏在阴翳之中,这种隐隐约约的意境便突出了幽玄之美。

谷崎润一郎在他的散文集《阴翳礼赞》中故意营造了“幽玄之美”,其塑造的阴翳、朦胧之感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他同样指出阴翳美是一种幽玄之美。绽放与凋零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自绽开的那一瞬便有了“满栏花向夕”的命运,这缺陷带来的不完美才是最朴实的。

2.4 文艺界的诧寂作品

日本文艺界很好地展示了诧寂文化,从近百万字的《源氏物语》到现代的日本文学,诧寂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川端康成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雪国》中的叶子因为失去生命变得更加自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入殓师》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入殓师赋予了冰冷的人“永恒的魅力”。导演泷田洋二郎用最质朴的镜头表达了自己对逝者的崇高敬意,他曾表示《入殓师》是布置给自己的一道人生课题,离别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事。海德格尔也曾提出“向死而生”的死亡哲学,对人们死亡的赞美或许正印证了泰戈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因此人们自然会看淡陨落的过程,而专注于生的存在。

3 诧寂语义分析

在当今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产品的差异成为消费者买单的依据。赖红波认为,设计的风格维度对感知情感价值的直接影响最大[7],这也符合诧寂设计风格的追求,即通过产品的外观、符号和视觉元素等,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通过符号和图案等元素,表现出产品的属性和特征,凸显产品的差异。

从产品语义的角度来看,诧寂元素通常通过暗示、隐喻和符号化的设计手法,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产品语义和精神内涵,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3.1 产品特点的表达

诧寂元素的产品通常会通过符号、图案等设计元素,传递出原本的性质和特征。这种设计风格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而是通过抽象、隐喻的方式,传达出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某些诧寂元素的产品可以使用特定的符号、图案和颜色等元素,展现产品的属性和特征。手表的表盘只有两根极简的线条和一个小圆点,但它所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时间。通过极简的元素,强调产品的本质属性,能让用户更加专注于产品的使用体验。

3.2 情感体验的传递

融入诧寂元素的产品通常会通过视觉和情感的共鸣,传递出产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诧寂本身暗含残破之意,在经历了大自然的锤炼之后,材质本身已具有沧桑的质感,其外表不再需要额外的点缀,所有的元素都是不完美的,残缺就是诧寂的核心。

某些诧寂元素的产品只使用符号、图案和颜色等基础性元素,来传达其蕴含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一个极简风沙发只有基本的几何造型和颜色,但是它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简约、优雅和舒适。其通过激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让使用者更加专注于产品传达的情感体验和价值。

3.3 文化内涵的营造

以诧寂元素为主的产品通常会运用符号、图案等设计元素,通过抽象、隐喻的方式,传递出产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诧寂营造了一种简约低奢的美,代表的是对岁月痕迹的赞美,展现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绽放又凋零后默默无闻的等待。淡然接受破败,否定世俗赋予的美,接受更为质朴、淡雅的美,这便是诧寂。如一个简约的瓷器,它只有基本的几何形状和纹理,但是它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传统、纯净和精致。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诧寂文化,结合产品语义理论,深入研究了融入诧寂元素的产品。综上所述,笔者发现诧寂元素产品的设计风格符合当今消费者对产品差异性和情感价值的需求,诧寂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设计风格,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诧寂元素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密.产品语义学在餐具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3(2):21.

[2] 解肖晗,胡海权.基于产品语义学的筋膜枪外观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0(12):64-65.

[3] 隽雪艳.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J].日本学刊,2008(4):109-118.

[4] 江明蔚.浅谈日本物哀美学[J].文教资料,2021(12):47-49.

[5] 蒋维乐,李可,戴蕾.“侘寂”美学发展溯源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9):26-28.

[6] 彭秋菊.浅析“物哀”与“幽玄”之美:以《细雪》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21(9):133-135.

[7] 赖红波.设计驱动创新微观机理与顾客感知情感价值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3):1-9.

作者简介:陈子涵(2002—),男,上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冷·暖》
《蝶缚/饥饿关系》
《教堂之夜》
基于EN12966标准的VMS产品设计浅谈
单片机控制产品设计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杜凤霞产品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