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科学防控

2023-06-23 21:39李婷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6期
关键词:副伤寒沙门氏菌仔猪

摘要:仔猪副伤寒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导致,保育猪和育肥前期猪易发生,多为地方流行,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病猪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对此,本文从保持猪群健康的免疫力,在断奶猪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药物预防和科学免疫等角度详述了本病的预防方法,同时也阐述了病猪的治疗措施,以期为广大猪场管理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科学防控

作者简介:李婷(1989.12— ),女,满族,辽宁营口人,中级兽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方面的工作。

仔猪副伤寒病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主要发生于保育期和育肥前期的仔猪,全世界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呈散发流行的细菌性传染病。由于沙门氏菌主要在肠道中寄生,故感染猪临床以消化道症状表現为主,危害较大[1]。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12个菌属中的一个大属,临床发病类型较多,以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培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最为常见,致病力也较强。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两端钝圆,整体呈卵圆形,菌体较小,长约0.8~1.5 μm,宽约0.3~0.7 μm,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通常有鞭毛存在,可自行运动。该菌体外易培养,对生长条件无过高要求,4~38 ℃温度下都能生长代谢。36~38 ℃温度下,普通肉汤中接种不到12 h就能浑浊,18~24 h开始有菌体沉淀。普通营养琼脂表面培养18 h即可见到表面光滑、透明、边缘整齐、圆形的细小菌落。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截至目前已经报道的血清型已经超出2 000种,但不是所有菌型都致病,只有少数能产生毒素的类型有致病性。环境中的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耐腐败、干燥、日光照射等不利条件,但对热敏感,常用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疾病流行期间,通过加强消毒的方式能及时阻止病原的扩散。

2 流行特征

本病多为地方流行,有时仅限于个别猪场,各种日龄的猪都能感染,但以2~4月龄的猪发病率最高,3周龄以下的仔猪和6个月以上的猪即使感染也不表现症状,前者可能和母源抗体保护有关,后者则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健全,机体抵抗力增强有关。病猪和带菌的亚健康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通过粪便排入环境中,如果不及时清理或消毒,可通过猪的活动对整个栏舍的地面、墙面、料槽、饲喂器具等形成污染,健康猪接触后便会感染,如果污染了饲料,则很可能出现群发。消化道是病原的主要入侵途径,也有报道公猪感染后病原体能经交配行为传至母猪。由于沙门氏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繁殖速度非常快,故夏季是一年之中的发病高峰期。沿长江地区的猪场在梅雨季节来临时,腹泻病的病因多和沙门氏菌感染有关。环境卫生差,管理水平低,长途运输,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饮水微生物超标等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有些带菌猪一直到出栏仍不发病,而有些猪在感染后1~2 d就开始腹泻。根据疾病发生的缓急程度,本病大致划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3.1 急性型

急性型是沙门氏菌及其毒素吸收入血液,并经血流扩散全身后,导致机体出现全身败血症的一种类型。本型具有潜伏期短,发病剧烈,病死率高,病程长的特点,多见于断奶不久的保育猪,常突然表现症状,高热稽留,精神萎靡,采食废绝,病程2~3 d,也有出现症状后数小时内就死亡的,临死前有腹泻,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体表软组织血液微循环障碍等表现。

3.2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是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的一种类型,病猪以持续下痢为特征,长期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由于沙门氏菌可利用营养产生含硫代谢产物,使得感染猪排出的粪便恶臭。病程在3~7 d,发病期间病原集中在肠腔内部,分泌的毒素经肠黏膜吸收后便表现出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采食不足,走路不稳,喜长期卧地不起,经常因腹部疼痛而不断呻吟等。

3.3 慢性型

慢性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一般在三周以上。病猪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是喜卧地,机体因采食量不足而逐渐消瘦,皮肤表面有结痂样的湿疹,被毛枯乱,皮肤苍白无血色,生长速度减缓。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猪表现出周期性腹泻,粪便稀薄恶臭,呈灰白色、淡黄色或暗绿色,这是胆汁未能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的结果。饮水量比正常多,不经治疗的情况下大多因机体衰弱而亡。

4 预防

预防本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仔猪进入易感日龄段后,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保持健康的免疫力,断奶后及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紧急情况下可采用药物预防,同时在易感日龄到来前对猪群科学接种疫苗[2]。

4.1 易感仔猪保持健康的免疫力

易感仔猪是2~4月龄猪,研究表明沙门氏菌在很多健康猪体内都有存在,只是这些猪免疫力正常,肠道菌群也处于平衡状态,这些病原体会被暂时抑制,不会导致猪发病。如果受到应激刺激影响,或者因滥用药物导致免疫力下降时,这些条件致病菌就会乘机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数量的增多使得肠道微生态失衡,毒素产生后会经黏膜吸收入血,从而引发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应激对猪群影响能显著降低发病率。猪粪要保持清理1次/d,并集中运输至远离饲养区的地带堆肥发酵处理,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生物热将病原杀灭。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应激的影响,保持饲养员、兽医人员的稳定,不随意变更饲料,天气突变前做到未雨绸缪,不暴力转群,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4.2 断奶后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制剂属于饲料添加剂的微生态类范畴,由于仔猪断奶后便进入了副伤寒高发病阶段,故及时在保育料中加入益生菌制剂,通过有益菌在肠道中的繁殖来争夺营养和空间,从而使条件致病性沙门氏菌持续处于受抑制状态,本病发生率就会显著下降。益生菌的种类较多,对于猪来讲建议选择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丁酸梭菌、植物乳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等种类的产品。猪每天摄入有益菌能使正常的益生菌群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无论是条件致病性沙门氏菌,还是不慎采食了污染饲料的野毒沙门氏菌,进入肠道后都会被抑制或杀灭,有效阻止本病的流行。一般建议添加量控制在0.5%~2.0%即可,连续使用至4月龄,能平稳保护度过易感期。

4.3 使用抗生素预防

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大部分对沙门氏菌都有抑制作用,比如硫酸庆大霉素、安普霉素、恩诺沙星、大观霉素、新霉素、复方阿莫西林、黏菌素等兽用常用抗生素。药物预防并不是说在饲养全程都使用,而是重点针对常发本病的猪场,当仔猪进入保育期后,每周用药一次,每次连用2 d,按照该方法连续使用2个月左右,从而保護仔猪群免受感染。或是当猪群中发现有病例时,为了阻止疾病扩散,紧急大群投喂抗生素进行预防。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不建议首选药物预防的方案,因药物的使用不但增加了饲养成本,还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长期还会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另外,过多用药还会对场内病原菌产生定向选择,从而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率上升。

4.4 科学接种疫苗

目前市面商品化仔猪副伤寒疫苗以弱毒活疫苗为主,该苗本身为活苗,接种后一方面能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而获得抗体,另一方面还能发生细胞免疫而加强对肠黏膜的保护。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发病率,建议在易感日龄到来前完成群体免疫,最佳免疫日龄在1~2月龄之间,过早免疫容易受母源抗体影响,而过晚免疫又接近易感日龄而造成免疫效果下降。疫苗接种前需保持猪体健康,近24~48 h内未受到过应激的影响,同时也未使用过地塞米松、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氟尼辛葡甲胺、氨基比林等对免疫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出现沙门氏菌感染的猪免疫后效果不佳,必须确保免疫猪群未发生过本病。

5 治疗

治疗本病最常用的药物是对沙门氏菌敏感的抗生素[3],如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硫酸黏菌素、复方阿莫西林等。如果为单纯的消化道症状,则表明病灶集中在肠道,建议将药物口服使用即可。如果病猪同时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则表明体内环境也有感染,建议将药物肌注使用。一般本病治疗周期为3~5 d,重症患猪还需要进行对症用药。

6 讨论

仔猪副伤寒病多发于环境卫生差和管理水平低的猪场,本病虽然不会发生大面积流行,但对于同一猪场,发现传染源后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场内扩散。沙门氏菌可对肠黏膜造成破坏,使后期进入育肥阶段的猪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出现障碍,育肥周期延长。因此,本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常受本病困扰的猪场建议对舍内环境进行彻底消杀,之后空舍半个月以上,待环境中的病原完全死亡后再引入下批次猪。不同批次的猪不要混合饲养,发现可疑病猪,采取先隔离消毒,再诊断治疗的原则方案,避免本病在场内扩散。

参考文献:

[1] 粟雄鹰.仔猪副伤寒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21,20(6):74-75.

[2] 罗小龙.仔猪副伤寒及其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2,38(3):99.

[3] 王艳杰.仔猪副伤寒的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4):85.

猜你喜欢
副伤寒沙门氏菌仔猪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与治疗
临床诊治仔猪副伤寒的建议
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