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审美观念的变迁及其现实转向

2023-06-23 10:36张敬梓李建群
阅江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审美观念美好生活

张敬梓 李建群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觀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审美观念 审美文化 美好生活 现实转向

作者简介:张敬梓,哲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李建群,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就广义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而论,审美观念是文化观念的一部分,与其他观念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审美观念作为一种以审美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审美观念的构成与嬗变是时代变化的显著表达,时代是社会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过程及其所决定的社会过程与观念变迁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时代变革通过观念结构的重构而显现出来,审美观念的嬗变就是时代变革的结果与产物。

与当代世界诸多意识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一样,当代中国审美观念及美学领域的变革也是令人瞩目的,这种变革是由中国融入世界过程中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促成的。中国作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受到来自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影响,这一点在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同时,中国的变革又延续着自身的文化历史。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必然产生冲突,世界文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理念与中国审美文化也很难统一,在这种全球交往的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当代中国美学与大众审美领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当代中国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中国审美观念形成及发展时期,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历史时期,一是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并由此决定的多元审美观念的裂变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由时代的革命性与阶级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释的审美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及其大众的审美意识贯穿始终,审美的阶级属性成为这一时期美学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艺术创作方面,则更多地推崇苏联的革命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原则,饱含了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洋溢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那个时代艺术创作领域的最主要的审美价值标准。在那样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人们更加需要奋斗、奉献、牺牲、勇毅、果敢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中就表达为英雄主义、革命斗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时代精神风貌。这些精神在那个时代成为审美文化的核心要素,艺术创作中承载着这些精神并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取向。从艺术传播与教育实践方面来看,革命文学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体的精神建构,并使其成为革命与建设热情中的价值风向标并鼓舞人们不断前进。

可以说,以革命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美学观念的建构,在体现文化的红色属性基础上,形成了革命年代教育人、鼓舞人的蓬勃奋发向上的美学精神,从而成为引领人们通过革命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一时期,通过文学艺术所塑造出来的民族精神是适应时代、反映时代、引领时代的。美学建构及其艺术表达形式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价值取向,极大地展示了审美实践的价值与意义。然而,这个时期也造成了对个人创造积极性的压抑,对个人权利的限制,一系列社会革命和运动在法制不健全的环境下,压抑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真善美的标准评判出现错位,进而将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心性消解,精神秩序开始出现紊乱甚至支离破碎。政治取向对于审美取向的武断判定,使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专一性与政治话语所垄断,审美世界的精神生活趋向简单化、同一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突出政治与意识形态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开放国门,开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体系并接受其体系的规则。这一重大的转变为中国社会精神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一方面是对过去四十多年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是融入世界体系过程中内外动因呈现出的新局面。对于过去四十多年的反思是在西方文化的话语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政治上,我们借助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想工具对“文革”造成的非人道状况进行了反思批判。改革开放初期,西学的引进导致中学被冷落,就“西学在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等问题思想界进行了持久的文化大讨论。随着开放的深入,西学渐盛,在学界的所有领域,西学都开始占据绝对的话语权。

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兴起的中断于“文革”的美学讨论与研究之风再度兴起,这个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们对文学、美学的热情无以复加。此时的美学已经不再简单重复曾经的美学学派之争,而开始将西方美学及其思潮纳入研究的视野,同时对审美的现代化问题予以关注。其实质是以美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高地,以审美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的民族根性,以及中华复兴的精神条件和环境,特别是批判过去对于美的理想的片面政治追求造成的荒诞和怪谬,并重构中华民族新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的基础和家园。这种批判反思性地开启了前三十年中国社会意识与审美思维的嬗变向度,确立了其思想观念的革命性质。在革命性话语终结之后,后革命时代的审美文化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变。推动中国社会观念变革的力量主要来自全球化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所谓现代化的转变是指社会经济的革命性变革,思想领域的新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建构,政治理想的现实主义回归之壁垒的解构,文化交往的深化而带来的美学理论及审美文化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而不是以意识形态为美学的理论前提的。在四十多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不同阶段的审美文化与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论运动或思潮相关联。

二、当代中国审美观念转变的表现形式

随着全球性交往的深入,传统与当代、西方与东方、文化与宗教等同时出场,使审美领域由单一政治文化所决定的审美价值标准、维度、视角拓展为多维、多角度,形成不同格局的审美观念及其形态。全球化进程的结果表明,各民族国家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游离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广泛而日益密切的关联之外,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深度影响从经济转向政治与文化。政治上的转向是由政治价值决定审美价值、政治理想决定审美理想转向经济变革决定或主导思想变革,从而主导艺术及艺术所追求的审美价值的变化。在文化研究中,理论依据和关注焦点发生了变化。美学的建构可以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从而引出一个对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新维度。

(一)审美视角向文化、经济以及人本身多维度转变

审美的文化视角转变是自对以往政治决定论和意识形态决定论的美学传统的反思展开的。审美观念及其本质并非一维的,就是说美的观念与某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有关,但意识形态不是美的全部内容。文化的视角开辟了审美解释的新维度,这种维度与全球化的历史时代的到来有关,全球化时代不但是一个经济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往的过程,文化交往的重要内涵是艺术作品的交流,因而各国在这种交流中也传播了其独特的审美理念与文化建构方式。从文明与文化的根性来看,我们已经或正在与古老的四大文明相交流与相融合,其文明根性的核心审美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化及审美视野,形成了当代中国艺术与审美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如果说前三十年的美学是政治化的美学,则后四十多年的美学则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的烙印。与以往政治话语中关注“抽象的人”的审美观念不同,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审美文化,对于“具体的人”的生命过程和感受关注更多。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自身,美学及其理论一旦偏离了对人和人性的研究,就会出现反人性的或是将美抽象化的倾向。尽管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学者们曾经一度强调“审美活动的实践性”,指出审美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但是这种命题常常不能落地,只能将其视作美学的哲学呓语。美学家书斋里的美学往往与老百姓无关,这种美学不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社会的假恶丑,以及个体在这种变革中的喜怒哀乐及其生命历程。这种审美是文人的、艺人的、以艺术为艺术的,是与绝大多数人无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美学。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发展,人本身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主体间性,将人的主体性及人的本质属性等话题形成并发展成为审美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主要话语逻辑,将人们对美的追求向现实回归,进一步拓展审美观念的广度与宽度并改变经验世界的思想格局。

对于人本身的审美研究而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身心视角。主要指从根本上走出以西方哲学主客二分、二元对立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囹圄,扬弃纯粹思辨的主客二分的学术理路,辩证地结合中国哲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从中发掘一个基本的致思路向,即将身体作为身心二元统一的载体,联结身体感受与心灵活动,使纯粹思辨的“心”与作为客体的“物”实现抽象的统一。【 张再林:《基于身心一体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元一体》,《中州学刊》,2021年第9期。】“身心合一”的观念打破了传统认知中生理与心理二分思维,将主体的感受性突显出来,与以往哲学中关于“感性的活动”的认识具有内在一致性。身心的概念,为传统美学讨论中对于主客关系在审美世界中的地位及其本质属性的认知开辟了新的思路,使具有感性色彩的实践活动更加精准地将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经验还原重现。在戏剧、器乐表演、舞蹈等艺术类型中,身心美学可以更好地解释肢体与心理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的机制与特点,彰显出身心美学在审美问题中的特殊解释力。

(二)审美标准的多元性与相对性转变

美的标准及其价值尺度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意识、生产关系、文化传统的联系十分密切,这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当一个时代以一元化或模式化为价值取向时,艺术很难摆脱社会的主导价值并生发出多元的取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就是价值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呈现多样化,以及与之适应的社会宽容度不断增大。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在艺术创作与审美的个性化活动中更加突出,多元的文化样态为艺术创作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空间,美学领域中的理论桎梏也随之破解。然而,审美观念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在解构同一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艺术创作与文本解读由于其审美的价值标准偏向绝对的主观性和非历史性,主观地将是非、物我、美丑混为一谈,直接导致了审美标准的相对性与审美活动社会功能的弱化,颠覆了在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下确立的审美观及其审美标准。那些曾经为社会所确立的美学理想发生了坍塌,当英雄之美被重新诠释,理想之美被否定与抛弃时,曾经由共同追求的主义或信仰所形成的关于美的价值共识,因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和利益格局的重构而分崩离析。传统审美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如崇高敬畏、生死与共、爱恨别离之内涵离开了阶级对立的范畴,其中蕴涵的传统美学价值标准和意义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审美追求的纯粹性、神圣性、绝对性被解构,反经典美学、逆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在许多方面成为时尚。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审美观念在工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生产经营传播中趋向于世俗化、扁平化,审美样态和新的审美理念层出不穷,新的审美标准为极致的美或传统的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三)审美与艺术创造活动的功利性转变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在传统意义上,审美的非功利原则都是美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原则。传统美学观中的“功利”是指艺术与审美欣赏活动并非以对审美对象的占有、物质性满足等为目的,是纯粹精神层面的愉悦,即“无目的的目的性”【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页。】。与传统美学语境中的“功利”不同,现代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逐渐脱离了非功利的无目的的美学原则,其艺术创作与现实批判、精神娱乐、审美享受之间产生了极具功利性的色彩。特别是与市场高度相关的艺术创造,则服从于生产的一般流程和规律,类似物质性的“生产—分配—交换”过程。“用同一的价值尺度衡量事物的价值,劳动者关于审美的剩余价值也被迫皈依于这一同一价值尺度”,【 张敬梓:《审美的否定辩证法:论阿多諾音乐哲学的问题、表征及批判》,《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艺术活动的生产目的与货币和市场关系密切,艺术品本身的商品化使其产生了价值同一倾向,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趋于同一,这种情况意味着艺术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了双重性质。“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消亡”【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作为商品的一般性质与作为艺术品的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离开了作为商品的性质,艺术品会失去市场的流通价值,从而无法实现其艺术的特殊价值。与此同时,艺术品市场的兴起使艺术迎合大众的功利性需要,艺术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市场的属性之中,艺术消费本身就是经济创造活动的一部分,这是艺术的商品属性所决定的,也适应于人们的经济状况。传统艺术的消费是纯粹精神领域的消费,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对于艺术品的消费附加了功利属性,消费群体的喜好往往决定着审美创造主体的审美偏好,什么样的艺术值得人们消费,或是人们更乐意选择购买或参与某种艺术的样态,通常具有资本意义上的“流量”导向性。

(四)新兴科技丰富了审美观念的内涵及外延

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审美观念及其领域。科技与网络不仅包括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更是对文化及其产品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及审美观念的革新与重构。虚拟现实技术将审美活动中的人们,从平面置于立体,从静止置于动态,从实境置于虚境,实现从机器到真人的转换,打破传统的审美界限,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艺术创作者可以采用艺术作品制作的新模式,艺术表演突破了剧场舞台在时空上的局限,那些传统艺术样式在适应网络与虚拟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不断更新。影视艺术中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的画面亦真亦幻,不仅为新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技术要素,而且改变了人们视觉上的影像构成,使审美主体感官体验充分被调动,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与以往的审美经验相比,人们的感受性和审美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审美方式不再停留于听或看,而是形成一种综合的统一的感知与判断能力,这也是现代审美的主要方式。由于艺术样态及其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分散的感觉被感知对象所统摄,从而导致审美感觉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这是个体审美经验与能力发展的现实,因而也要求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固定、封闭向开放、多样转变。

三、当代中国审美观念的现实转向

“哲学的真正领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指导”。【Adorno.T W, Minima Moralia: Reflections from Damaged Life, E Jephcott trans. Verso, 1993, p.15.】审美观念作为连接人与现实的上层建筑的精神领域,从哲学视角研究审美,对人们的艺术实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传统精英美学或意识形态美学为新的美学论域或审美论域所拓展,从而形成了某种审美视域的转换,虽然精英美学日渐成为象牙塔文化而日渐式微,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式微。相反,美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社会发展政策、理念的各个层面和个体生活的现实层面,成为个体观念中的基本维度和认知与实践方式。从工具理性到感性现实,从工业文明的滥觞到对于自然生态和谐之美的再认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对于美的体验,不再是某一特殊群体的专属特权。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方式从以往抽象的观念的认识转向更加生动的具有感知力的感官体验,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学技术和谐共生的现实实践生活之中。

(一)美的认知从“观”向“感”发生转变,使美的抽象观念转向感性现实

以往哲学较多关注认知所形成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系统性的“审美观”,这种认知模式使人们关注与追寻那些关于美的本质的构想。我国学界曾一度对于德国古典美学进行深入探讨,即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发展依托德国古典哲学的进步和发展,这使得其理论缺陷和弊端也具有一致性。无论是德国古典美学还是哲学都产生于封建主义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进化过程中,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意识的系统与理论化,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主张。资产阶级对社会地位、政治权利乃至经济利益的要求都是建立在“人权”平等基础之上,而他们观念中的人权主体是摆脱宗教束缚的自然“人”,是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自由之个体。他们曾过分地夸大理性、感觉、意志、情欲等精神因素在人性中的体现和作用,视其为人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内核,并以此解释社会与人的理论,从而导致主体成为“抽象的人”,审美主体表现为关注和彰显其自然性的“抽象的人”。在审美领域,传统理性为艺术和审美赋予了沉重的历史使命,审美理想往往成为实现政治理想的间接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理性导向为艺术与审美开拓了全新的空间,人们观察世界的眼光从“观”到“感”,从五官的“观”到身临其境的“感”,从平面到立体,从想象到真实再到虚拟,从抽象的“观念”转向现实的“感动”(感官触动),从追求深沉到释放感官。“观”主要是理性意义上的关于本质性的、规律性的概括所形成的,反映人们对于事物深层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从审美观上看,它涵盖了关于审美本质、规律、决定性与被决定性等,这往往是美学或哲学学者关注的问题,与现实审美活动关系不大。而“感”则是普通大众的,世俗社会中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生动现实的视听感受,亦是万花筒般的审美世界中感性经验的杂多。这种“感”是非理性的,不拘泥于对本质或规律或感觉形成背后的原因的追问,而是当下的、即时的、消费的。当然,这种由审美“观”到审美“感”的轉向,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结果。这一变革,改变了关于美的客观性之传统认知,主观性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得以为学界所重新关注,也是当代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等研究领域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观照的重要转向。因此,美本身的神秘性、思辨性、抽象性的哲学特征为那些变化了的审美观念所消解,审美进一步成为纯粹感官与娱乐的过程,审美的社会批判功能变成了感性活动,美成为消费对象,美的沉重感不再,这同样也是时代的特点。

(二)大众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再度兴起,使审美观念转向现实生活

曾几何时,生活美学为精英美学所鄙视,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并将美的创造和研究权归之于美学学术范畴和所谓学术精英。如果谈论生活中的美,例如美容、美发、美食等被归为庸俗美学的范畴。实际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主旨的确立,以人民的幸福为追求目标这一宗旨的确立,才是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之意。美好的生活既有物质生活之丰裕,又有感性生活之美的审美追求与美感体验。美好生活本身的创造、共享、体验本身就是美的活水源头。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党的追求目标高度一致。“美”不是主体抽象的精神活动,“美”的主体更不是简单的“抽象”存在,“美”是“现实”的人的“具体”感受,而现实的人则必然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性基础。【张敬梓:《论马克思审美视域中情感的“现实”转向》,《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获得温饱、进入小康社会后的大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之目标的实现,将是一种艺术、生活、社会之美的统一状态。这种状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意义上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美的理想实现的最高境界,这种对于生活美的理想追求成为当代中国人奋斗的直接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5月19日。】。与精英美学不同,这种对于美的追求和奋斗,已然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目标,比任何关于美的理论都具有深刻性和根本性,也是新的美学观念阐释的现实基础。因此,研究和阐发生活美学,将美的标准和目标纳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衡量指标体系,让美的生活成为常态,这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美学建设的目标。

(三)生態理念的论域不断拓展,使美的自然价值深植人的观念

所谓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创造的社会生态环境(即人化的自然),纯粹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界的自然),以及人的身体的自然。人的自然与其他自然是有区别的,它决定人对自然关系的理解及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绿色发展理念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导向性理念,是我国确立的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中国古代,既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体思想;在西方,既有理性主义的主体张扬,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也有尊重自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将人类社会看作自然史的一部分,要求人类的活动须服从自然规律,也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点与主张。将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持续改善作为生命共同体得以发展与延续的条件,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生命健康系统有机统一起来,在各类生态环境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中,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始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目标。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未能汲取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未能严格遵照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告诫,未能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以相对狭隘的单纯经济发展理念和急功近利的现实实践,改变了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自然规律被漠视,从而人类自身受到自然的惩罚。对这一发展中的深刻教训的总结,人们重新审视并修正发展的理念,还自然以本来面貌,深刻改变“人类中心”的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命获得阳光、绿色、美好的生存环境成为人们向往的价值目标,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价值目标。因此,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关注生态文明,是建构时代美学与丰富审美论域的重要内容。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呵护,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发展观念的深刻内涵和价值目标,审美、艺术、美学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时代话题和历史任务。

(四)城市美学与乡村美学的建构,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具体

世界文明进程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空间形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城市发展非常迅猛,同质化、雷同化、单一化、山寨化等城市病突显。城市在功能性发展的同时,如何注重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审美精神等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这要求改变城市发展与居住的根本理念,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要有城市空间美学(建筑物道路交通设计)的原则和理论,要有声音美学(例如防止城市噪声)的设计,要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美学设计,同时要整体性地将城市内外、市民生活的质与量等综合统筹起来。在城市扩展中,同时将城市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原则统筹考虑,这就要求其设计理念和眼光必须长远,考虑百年甚至千年的大计。城市文明应呈现对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的魅力,使城市各具特色。我国的城市美学和审美生活的建构,应当在保持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民族生活的艺术品质,借鉴西方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理念,中国的城市美学及审美观念的研究也应该在新的美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结 语

审美观与艺术的命运往往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心理和人们的价值选择。传统美学经过几个时代的进步与嬗变,面临更为重要的时代选择和目标。虽然看似美学理论本身丧失了显学的地位,但社会对美的需要及对人的审美品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如果把审美的文化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人类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的审美现代化或以美的方式生活的现代化。社会最高的境界即审美的境界始终是引领人们前进的价值目标,更是对美的理想的现实追求。

〔责任编辑:李海中〕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审美观念美好生活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