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2023-06-25 07:27何艳双
考试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增效减负乡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何艳双(1964~),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西坪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乡村小学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课业压力不断努力,探索增效减负的策略,保证农村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与睡眠时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文章先分析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围绕增效减负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最后重点阐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如何创建增效减负课堂,旨在减负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双管齐下,促进乡村小学学生语文成绩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增效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019-05

一、 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重中之重,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中,教师要重新审视现在的教学模式,思考怎样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稳步发展。在乡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构建增效减负的课堂,以此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此,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增效减负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

(一)全面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识字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第一,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开始重视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更多实践性的练习,帮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快对语文知识的巩固,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第二,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其交际的性质,所以教师要多开展合作性、自主性与探究性的语文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其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开放性的模样。基于语文课文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运用智慧,开发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领略古今优秀人物的风骨。

(二)重视“双减”政策

为了贯彻教育领域中的“双减”政策,结合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优化语文教育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课后辅导、课堂增效减负、体质健康管理、作业管理等方面改进语文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学习特点创新与优化课堂教学,旨在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效、减负、有趣的语文课堂。

三、 基于增效减负的乡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情智并举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做到情智并举,此与之前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相比,更加注重学科性与全面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深情感体验,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教学目标的解读为:在“智”的方面,学生要认识并学习六个生字,然后写出宏伟、玲珑剔透等词语,达到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能够带感情地阅读课文,多次朗读其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领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達到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通过对课文中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阅读与理解,知道圆明园的毁灭不只是中国的损失,还是世界的损失,以此增强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基于增效减负的乡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叙述是从三维角度分析的,这种情智并重不只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实际教学效果上。所以在生字词的教学中使用PPT直观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叹圆明园曾经的繁华。在最后一段圆明园毁灭的内容,教师一张张地删除圆明园曾经的繁华景象,利用这一举措感受当时侵略者的不耻行为。从这些教学效果可以发现达到了情智并举的目标,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双减”政策下的增效减负教学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以《新型玻璃》为例为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第一自然段中“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与特点教学,让学生了解写作手法。教师提出问题:“阅读课文,说一说‘夹丝网防盗玻璃在第几自然段,请你大声朗读并说一说这种玻璃有哪些特点?”以此让学生更加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与作用,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并用直线画出描述玻璃作用的句子。在学生们画完线之后,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简化内容,得到“防盗”的作用。接着分析这一段中有几个“可以”,这么描写有什么好处?然后请学生用几个“可以”说一句话。在学生们掌握“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后,让其当“推销员”,尝试推销自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运用了游戏法、探究法、朗读法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知道了玻璃的特点与用途,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和谐化

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效减负主要呈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传统教学更加和谐;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更加和谐。即在课堂中的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教师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尊重教师,让教师有工作的动力。在这种和谐友爱的氛围下让教学过程更加和谐,快速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另外,教学过程的和谐性还体现在教学关系上,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体地位,增效减负的语文课堂重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达成生本理念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学定教的核心教育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理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达成教与学的统一。

(四)教学评价科学性

教学评价指对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的价值评断,乡村语文教学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基于“双减”政策的增效减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借助评价量表进行,科学性强,语言与动作评价结合。对学生来说,乡村小学教学评价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语文评价能够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信息,并根据教学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过程控制教学目标。以前的语文课堂比较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过程的评价则比较简洁,针对性不强。增效减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准确且完善。

例如《秋思》内容讲解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利用自己的理解,带着感情去朗诵。此时在读到“欲作家书意万重”时重读“意”字,“重复恐匆匆说不尽”中“说不尽”的语调拉长,“行人临发又开封”时重读“又”字。在学生阅读后教师给予的评价为“你在阅读的时候带入了自己的理解,通过‘又字和‘意字的重读,体现了作者游走他乡时家人的思念,又拉长语调诵读‘说不尽,体现作者绵绵思乡情,这么朗诵真的很好。”这种针对性的评价为其他学生的诵读也带来提示,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评价。

四、 乡村小学语文要创建这样的增效减负课堂

(一)学生对话的课堂

2022年版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沟通”为主,通过学生间与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多质疑与探究,在实践中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乡村教师在创建语文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对话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达到增效减负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要通过下面方法创建对话课堂:

一方面,以对话目的找准对话時机。乡村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如此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话题,掌握教学重难点与学生学情,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的话题,以此激发学生对话的动力。教师要抓住时机,找准切入口,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话题。然后在课堂中若学生提出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话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例如《寒号鸟》一课中喜鹊与寒号鸟对话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果你是喜鹊,你最想对寒号鸟说什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站在喜鹊的角度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天气越来越冷了,你快点去做窝吧,不然到了冬天你会冻死的。”有的学生说:“你一直不做窝是因为你已经有窝了吗?”然后再让学生站在寒号鸟的角度思考,然后进行回答。如学生们回答道:“喜鹊喜鹊你别吵,让我先睡上一大觉再说。”在学生们的阅读与创新对话中,了解到喜鹊和寒号鸟的性格是怎样的。通过揣摩角色的内心引发学生的对话,进而知道寒号鸟的懒惰与喜鹊的勤奋,进一步体会角色情感。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需求创建对话情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更好地为其学习服务。教师在创建增效减负语文课堂之前要先分析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然后对课堂进行预设。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师生与生生对话有一定创新性,有时对话方向会让教学偏离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定应变能力,不只局限于课堂预设,还要在课堂中适当调整方案,生成正向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建乡村语文增效减负课堂提供基础。

例如《父爱之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边阅读文章边思考:“文章中的哪些地方描述的是父亲对‘我的爱?”一名学生在阅读后回答:“第九自然段。”这个答案是不全面的,而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预设是学生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开始分析,所以面对这名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先与学生一同看第九自然段,对其内容进行讨论,然后继续提问:“还有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父亲对‘我的爱?”如此机智地改变教学策略,抓住每一次学生回答的机会进行对话,将其放在主体地位做好配合,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提升阅读兴趣。

(二)学生自由的课堂

现在很多乡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为了促进教学,喜欢设计引导语,让学生能够回答出与自己预设相同的答案,或者直接将课文“搬进”课件中让学生阅读,这种形式看似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师备课备得辛苦,学生也不能自主学习,违背了教育法则。就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可通过创建自由的课堂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打造理想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自由”行为,不受教师的约束激发主观能动性。文章从下面几点阐述如何创建自由课堂达到增效减负的目标。

1. 依据“自然法则”创建自由课堂

自然的课堂要像生活一样和谐、不做作,在为学生创建自由课堂的时候教师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教师不要刻意地设计绑定自然的课堂,而是要结合学生学情设计其能够自然接受知识的教学环节,如此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还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教师在课堂的开始提出问题:“看到‘军神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然想象,回答自己所想,即使是有趣的答案教师也不要否定,而是逐步引导提出“军队中能力很强的军人就被叫作军神,我们解放军队伍中的军神有很多。除了我提出的看法,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吗?”再以自然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如果你没有其他的想法了,没关系,我们先分析课文,在学习完本节课后你再发挥想象。”然后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让学生带着对题目的困惑,认真阅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事迹,自然知道什么是军神,自然地完成深度学习。同时在学生多次的朗读与教师的指导中进行概括:“像刘伯承拒绝麻醉、默数刀数、抓破床单这种伟大精神的军人就是军神。”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实际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多种问题,只要教师找出因果关系,确定原因,自然就会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2. 依据“自由准则”构建师生关系

以成长为有意志、有思想的个体为目标,乡村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中做真实的自己,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构建自由课堂,达成增效减负的教学效果。

以《伯牙绝弦》为例,这篇文言文围绕“知音”主题,如果以此确定课堂教学走向为自由的课堂带来一种束缚。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较多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可以让其自己选择学习方法,阅读与理解这篇文言文,引导学生在自由的课堂中做到“全神贯注”,所以在学生反复阅读几遍文言文之后,教师就可通过下面的形式创建自由交流的课堂。教师:“经过几遍的阅读,相信同学们已经大概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请你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通过几次阅读弄懂了哪些之前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读懂了“善哉”的意思,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对应的诗词,教师给予点评。接着深入研究“善哉”中的“善”字,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将这个字放到文中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自由地运用原有经验,通过交流与分享逐步完成教学,学生可以没有顾虑地互动,而获得的收获会马上内化,全神贯注地探究文本内容,尽心表达。

3. 依据“自主地位”保障自由教学

自主指能够自己做主支配行为,就乡村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自主”的角色中,主动投入经历学习过程,做到学好、教好。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先备课,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基于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要过于精细,可以只设计大概的框架,剩下的小的细节,就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发挥课堂机智。实际上课堂中的一切发现与感悟都要始于学生,而教师在创建课件的时候其中的内容只是教师的感悟,不是学生的,所以这种课堂不是自由的。还有的时候对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的问题,教师马上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这也是不可以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思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生产生怀疑,即使是教师不能马上回答也无须紧张,可以将问题交给学生们一起讨论。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以此类口语输出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与口语表达能力。若能引发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多次对话,則更能培养学生的机敏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

(三)学生领悟的课堂

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背景下创建学生领悟的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会与感受,随着知识的积累获得情感,进行自我领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满足情感发展,最终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1. 从题目中领悟

题目是课文的精华,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读课文题目的时候,要先引导其通过题目感知文章内容,初步体会课文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中,当教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之后提出问题:“请你说一说对题目的理解。”请学生结合自己心中男子汉的模样,对生活中勇敢坚强的人物形象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与自己生活中的男子汉角色进行关联,进一步感受作者描写的小男子汉成长的过程,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从内容中领悟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有多种方法,如标题串联法、近义词法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内容,然后尝试概括,获得情感,内化情感于自身。

例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课堂中教师使用标题串联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然后在自主探究与小组交流中,分析多种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之后,请学生想象自己的乡村生活,结合生活的感知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依照探究不同的方法探究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脉络,与作者感同身受,增加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

3. 从关键句中领悟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关键句经常出现在开头或者结尾,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关键句在文章的开头起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处起概括主题、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师带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通过反复地阅读可以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知道作者想要传递哪些信息,在心理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问题“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导入让学生阅读,然后追问出现这么多次的原因。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得到结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亲眼所见中华不振后发出的感叹,文中多次呈现这句话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通过找出关键句,能够感受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并从周恩来总理从少年时代就树立宏伟志向的故事中建立为民族发展奋斗终生的使命,真正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4. 从重点段落中领悟

一篇课文中往往有一段或者两段能够呈现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往往重点展示此类段落,并通过前后串联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品读,感知作者情感。

例如四年级下册《母鸡》课堂中,教师展示5~8自然段,让学生默读、大声朗读、齐读,然后在读中领悟,了解母鸡的特点为勇敢、慈爱、负责、辛苦等。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遇到危险母亲也能挺身而出,加强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意识到鸡妈妈也是母亲,是一位英雄。

再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最后一句话直抒胸臆,在带领学生学习这句话的时候,要贯穿全文进行感知,通过关键句感受巨人语言神态动作的转变,并通过此知道怎样是幸福的。这篇课文包含的情感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知道在与人交流中要多分享,如此才能真正地获得快乐,让学生对人际交往充满期待。

五、 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角度入手分析小学语文增效减负课堂的特点,然后构建自由、领悟、对话式的课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知识与内化知识,同时拓宽眼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凤琴.减负增效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与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9):164-166.

[2]张雪.“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互联网+”融合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10):155-157.

[3]温炯辉.“双减”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华夏教师,2022(14):30-32.

[4]洪素华.小学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目标的路径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4):99-101.

[5]田亚军.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206-207.

[6]唐波.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8(29):74-75.

[7]朱玉芬,崔伟兰.以多媒体教学为抓手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52-53.

猜你喜欢
增效减负乡村小学语文教学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究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