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氯苯胍、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噁啉钠可溶性粉的抗球虫效果研究

2023-06-25 06:44柯莹莹
新农民 2023年14期

柯莹莹

摘要:鸡球虫病是一种鸡肠道寄生虫病,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目前防治球虫病主要是使用药物,但抗球药的一个缺点是较易产生耐药性。【目的】本试验是探讨盐酸氯苯胍、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噁啉钠可溶性粉的抗球虫效果。【方法】试验室保存的球虫卵囊在雏鸡体内增殖复壮后再感染7日龄的雏鸡,使用盐酸氯苯胍、球普安两种药物对其饲喂,经过一个球虫发育阶段后进行剖检记录试验结果。抗球虫指数(ACI)判定指标包括相对增重率、病变记分、排出卵囊数、存活率。【结果】球普安的抗球虫指数ACI=151.65,盐酸氯苯胍的抗球虫指数ACI=121.46,均低于160,抗球虫效果均属于一般。【结论】球普安、盐酸氯苯胍对鸡球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盐酸氯苯胍;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噁啉钠;艾美尔属;鸡球虫病;抗球虫指数

1 前言

1.1 鸡球虫病的病原

鸡球虫是寄生在鸡肠道的一种原生动物,属于孢子虫纲,球虫目。目前对鸡危害较大的鸡球虫主要有艾美尔属的9种。不同种的球虫,寄生部位也不一样,致病作用和危害性也不同。其中致病作用最强、危害最大的球虫是寄生于盲肠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寄生于小肠中段的毒害艾美耳球虫,其次是堆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小肠前段,巨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小肠中段,这两种类型的球虫可以导致慢性肠道球虫病。其他球虫致病性较小,均寄生于小肠[1]。

1.2 鸡球虫的生活史

鸡球虫是直接发育的,其发育史分孢子生殖、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三个阶段。孢子生殖又称为外生性发育是在鸡体外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有氧条件下进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又称为内生性发育是在鸡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内进行。

1.3 病理学变化

严重感染球虫的鸡比较消瘦,鸡冠和黏膜苍白或者发青,拉血便甚至全是血液,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剖检的主要病变在肠管。盲肠球虫造成两侧盲肠显著肿大,肠腔内充满红色的血凝块或肠黏膜的坏死物质,外观呈酱油色或暗红色,上皮增厚,有出血斑和坏死灶。小肠球虫造成肠管高度肿胀,外观呈暗红色,切开肠管可见充满血液或血样凝块,黏膜面有大量出血点,与球虫增殖的白色小点混在一起,浆膜面可见病灶区的小白点和红斑点。慢性球虫主要造成肠道苍白,失去弹性,肠壁增厚。

1.4 鸡球虫病的危害

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鸡球虫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疾病,并且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发病率一般为50%~70%,病死率高达20%~30%,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用药效果不佳甚至防治失败,引起球虫病爆发。

1.5 鸡球虫病的药物防治现状

药物防治依旧是世界各国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抗球虫药大概有20多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2]:一类是化学合成药,这类抗球虫药主要作用于球虫发育的中后期,具有疗效迅速、不影响抗球虫免疫力的建立等特点,一般作为鸡球虫病的治疗性用药,在鸡只发生球虫病时,将其加到饮水或饲料中;另一类是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这类药物一般作用于球虫发育的早期阶段,具有广谱、毒性低、作用方式独特、耐药性产生缓慢、安全范围窄等特点。通常作为球虫病的预防药,添加到饲料中连续地饲喂,以防止球虫病的发生。

1.6 试验意义

本次试验目的在于检验盐酸氯苯胍、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噁啉钠在抗球虫方面的药效。市面上流通着各种球虫药,只有通过检验药物的抗球虫药效,才能筛选出对付球虫的最佳药物,为球虫病防治用药提供实质性依据。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验器材和试剂

普通离心机,大容量离心机,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粪筛(60目;孔径为0.3mm),研钵,特制铁丝圈(用于捞球虫卵囊)等。鸡粪便,饱和盐水,2.5%重铬酸钾溶液等。

2.2 試验动物

本试验使用的试验动物是购于茂名某种鸡场的种蛋,孵化后在经过消毒后的场地饲养至7日龄备用。分为2组药物组与红白2对照组,每个组10羽共40羽。

2.3 鸡球虫来源

试验所用的球虫卵囊来源于试验室保种卵囊,以柔嫩艾美尔球虫为主的混合卵囊。使用前在雏鸡体内增殖复壮,用饱和盐水法提取试验感染用的新鲜卵囊,孢子化后计数,在2.5%重铬酸钾溶液里保存于4℃冰箱之中备用。

2.4 试验药物

盐酸氯苯胍片(盐酸氯苯胍片),有效浓度: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鸡10~15mg。

球普安(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噁啉钠可溶性粉)有效浓度:混饮1g∶1kg水。

2.5 试验设计

试验用雏鸡40只,在经消毒后无球虫的条件下饲养(小鸭饲料饲喂)至5日龄后,随机分为4组,并使每组的雏鸡总重量基本相等(组间的重量差距在10g以内),第1组为白对照组,(不感染球虫,不给药),第2组为红对照组(感染球虫,不给药物),第3组为药物盐酸氯苯胍片组,第4组为药物球普安组。在接种球虫卵囊前1d,3、4组开始提供含有抗球虫药物的饲料或饮水;感染时用球虫卵囊(6×104个/只)人工感染2~4组的鸡,感染后第四天开始记录血便情况并且收集粪便,检查虫卵情况。感染后第八天将鸡全部扑杀,解剖鸡取出盲肠,进行病变记分。

2.6 药效判定指标

依据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根据 Johnson和Reid(1970)的方法[3])、卵囊值、耗料增重比、抗球虫指数(ACI)(其计算方法为:ACI=(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卵囊值)[4])判定药效指标。

3 结果与讨论分析

3.1 试验结果

3.1.1 图示血便

小鸡感染鸡球虫后,排出严重的血便。

3.1.2 盲肠病变评分标准

病变记分0~4分的判定标准(如下图)。0分:未见病变。1分:盲腸壁有极少量散在点状出血斑,肠壁不增厚,内容物正常。2分:盲肠内容物附有少量血液,盲肠壁增厚,可见多数出血病灶。3分:盲肠内有多量血液或盲肠核(血凝块或灰白色干酪样的香蕉型块状物),盲肠壁肥厚及明显的盲肠变形和萎缩。

4分:盲肠显著萎缩,病变达直肠部,肠壁极度肥厚,盲肠内含有血凝块或盲肠核。有时两侧盲肠的病变不一致,则以病变重的一侧为准,判定其病变指数。

3.1.3 试验数据处理

3.1.4 抗球虫指数

当抗球虫指数(ACI)大于180时,抗球虫效果非常好;在160~180之间,抗球虫效果较好;120~160之间效果一般;小于120时,该药物抗球虫效果不显著,不宜使用[5]。

3.2 结果讨论

3.2.1 临床观察结果

试验中小鸡感染球虫后第四天开始有血便排出,但数量较少。小鸡神色呆滞、缩头、羽毛蓬乱、吃料减少等现象。其中红对照组最为严重,一半以上小鸡呆滞;第3组相对严重,第4组症状较轻,第1组即白对照组没有明显症状。小鸡感染球虫后第五天试验2、3、4组的血便非常严重,精神萎靡,粪便中出现卵囊。红对照组死亡3只,对病死鸡剖检可看到两侧盲肠及直肠部显著肿大,里面充满血液呈暗红色,其余鸡只呆滞、消瘦。组3死亡1只,另外两组未死亡。后面2天,血便的数量逐渐减少,小鸡的精神状态好转。白对照组表现正常。

3.2.2 数据图讨论

从图3的存活率图可以看出红对照组的存活率最低,表明小鸡在感染球虫后,如果不用药物治疗,靠自身免疫力较难抵抗球虫的侵袭。图4反映的是各组小鸡每两天的增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球虫感染前期,小鸡的增重非常快,第三天之后,体重增重量迅速下降,主要是因为鸡球虫在小鸡体内开始进行裂殖生殖,严重影响了小鸡的采食和消化吸收的能力。第7天后,体重增量回升,主要是球虫已经完成了增殖或被药物抑制,小鸡恢复采食。白对照组体重增量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试验中定量饲喂,随着小鸡的长大,饲料不足影响了增重。图5统计的是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图中曲线表明鸡感染球虫后第4天开始排出球虫卵囊,曲线的走势和球虫在鸡体内的繁殖规律一致。白对照组没有球虫卵囊所以在X轴。

3.2.3 药物的抗球虫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表格和数据表明:球普安的抗球虫指数ACI=151.65,盐酸氯苯胍的抗球虫指数ACI=121.46,对于抗球虫效果均属于一般,但是球普安的效果要比盐酸氯苯胍好。

氯苯胍对第一代裂殖体、配子体及卵囊均有抑制作用。在本次试验中盐酸氯苯胍的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药物混料不均匀或用量不够,导致雏鸡摄入的药物不足,而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球普安是由盐酸氨丙啉和磺胺喹噁啉钠混合组成的一种能够溶于水的药物。前者主要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并对有性繁殖阶段和子孢子也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的产生而阻碍球虫的裂殖发育。氨丙啉与磺胺喹恶啉的配合使用,既增强了用药的效果、又起到延缓耐药虫株产生的作用[6]。在试验中又是通过饮水给药,所以抗球虫效果比盐酸氯苯胍相对好一点。

4 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盐酸氯苯胍、球普安的ACI均大于120有一定的防治球虫效果。由于球虫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应制订用药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延缓球虫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提高抗球虫药物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其平.安徽两个鸡场球虫的抗药性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42-11324.

[2] 王昊,路义鑫.禽类球虫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4):96-97.

[3] Johnson J.Antcoccidial drugs:Lesion scoring techniques in battery and floor-pen experiments with chickens[J].Exp.Parasotol,1970(28):30-36.

[4] 角田清.鸡球虫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5] 刘兴金,张晓会,马随营,等.球速杀饮水剂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临床试验报告[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9,29(4):81-82.

[6] Pressman B C.Biological application of ionophores[J].Annu.Rev.Biochem,1976(45):5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