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短视频的视觉文化探析

2023-06-25 07:03刘莹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1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数字时代短视频

刘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文化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短视频是在数字时代的网络媒介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最初指一些短视频应用平台上的音视频内容,随着时间推移,短视频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短视频以其便捷的传播方式、丰富的视听内容、广泛的传播范围,成为当下视觉文化的又一表征形态以及后现代文化繁衍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短视频中的视觉图像来建构世界、认识世界。

[关键词]短视频;视觉文化;数字时代

一、视觉文化与短视频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传播文本从单一的语言、文字发展到图像、视频等各种符号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图像的地位愈发重要。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正在降临。视觉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提出,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人们开始通过电影中的手势、表情等视觉刺激来了解、认识世界[1]。20世纪末,数码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开始普及,视觉文化的概念被引入文化研究领域,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也被人们所关注。与传统的视觉文化相比,新的视觉文化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特征,更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并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当下视觉文化的又一表征形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短视频中的视觉图像来认识世界。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处于一个逐渐被图像包围的环境。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2]。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的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图像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化的兴起和繁荣。今天,我们正从一个由“无声”与“有声”组成的世界转变为一个由“视觉”与“听觉”组成的世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中的佼佼者,《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其日活跃用户已超6亿,这些数据无不宣示短视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短视频碎片化、大众化、社交化等特点能充分适应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多元化的审美趋向,它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越来越挑剔的视觉需求,另一方面又加重了人们的视觉负担[3]。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短视频中的视觉文化表征不仅对短视频的生态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对当代视觉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短视频中的视觉文化表征

鲍德里亚在关于“视觉媒介与电视”的论述中指出,电视传播的瞬间性使其过多地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会和人带入后现代时代。在鲍德里亚提出的后现代社会中,电子媒介为大众建设了一个虚拟、幻象的“超真实”世界,创造了一种消解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仿真文化”。网络给人们带来交互性和虚拟性的体验,使人类社会逐步走向鲍德里亚描述的“超真实”世界,“超真实”世界构成后现代社会的独特景观,其中的“仿真文化”正是短视频中的视觉内容。观众通过观看各类短视频来实现某种“缺席的在场”,从而在这个“超真实”世界中获得感官享受和神经快感以及独特的艺术体验。当下,短视频比起电视,其传播方式更加便捷、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短视频成为后现代文化繁衍的重要场所,其能够消解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打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隔膜,以“去中心化”“去深度化”“去他者化”为主要特征。无论是生产方式、内容还是传播模式,短视频都突破了艺术之间的界限,以解构、拼贴等后现代艺术手法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独特的视听体验。

(一)生产方式:解构与拼贴

在短视频的生产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来自创作者对原始文本的解构。原始视频文本通常由画面图像与背景声音构成,创作者截取其中画面片段或声音片段,运用巧妙的方式拼贴重塑,进行“二度创作”。以火爆抖音平台的“神曲”《穷叉叉》为例,该视频由抖音音乐人王搏创作。视频的背景音乐主要由王搏简单编曲制作而成,歌词的部分采用多位明星的经典音乐片段以及明星失误时的爆梗语句原声,视频画面采用原始音乐mv及与爆梗语句相对应的原始视频片段。王搏通过拼接、重组,一首鬼畜、洗脑的全明星变奏曲就制作而成,简单、重复、笑点加持使该短视频火爆抖音平台。其实,早在2005年,胡戈发布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运用了解构、拼贴的创作手法,以电影《无极》中的片段和电视节目、广告片段等拼贴并重新配音而成。

在短视频中,解构与拼贴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即创作者对原始视频的视频片段和音频片段进行拆分、重组,再生产新的短视频文本。短视频盈利的核心是流量,追求流量所带来的利益也使得短视频的创作过程变成了文化消费品的生產过程,短视频变成了可供大众文化消费的“商品”。若这个“二度创作”的短视频引发热度,又会吸引大众消费并以各种方式跟拍爆款短视频来获得参与感。人们在跟拍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意,再次引发新一轮的热度,完成“三度创作”或“多度创作”,由此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的链条。

(二)内容文本:生活化与去深度化

因短视频时长限制、播放场景多元,大多数短视频的内容主题是较为生活化的。短视频创作者以优化受众观感为目标,追求新奇有创意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简单化处理,以增强短视频的互动性、代入感。例如,抖音平台的创作达人张同学,其视频主要以记录农村乡土生活为主,生活化的视频内容经过剪辑配乐等艺术处理后,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消解,即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或“生活本就是艺术”。这种生活性正好与时下热门短视频平台的广告语“抖音,记录美好生活”或“快手,拥抱每一种生活”相呼应。

短视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或是娱乐软件,能充分体现后现代文化中大众的观看心理。在传播学中,卡兹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接触传播信息的目的并不是获得信息,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效用。以抖音为例,我们通过其官方发布的年度数据可以看出,短视频用户的使用需求多聚焦于生活娱乐性功能。这正是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压力大的现实观照。大众对媒介的使用心理大多是解压娱乐,追求去深度的、平面化的日常活动,简单有趣的短视频内容正好契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三)传播模式:去中心化与多元互动

新媒体平台赋予大众发声、打造自媒体品牌的机会,从而使得不同的社会群体在面对同一对象、同一事件、同一社会现象时,以一种去中心化的形式展现不同的视点与看法[4],使媒体与受众之间产生高度的交互性。短视频文本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是三位一体的,这也导致短视频用户角色的混杂性和身份的流动性。

短视频的传播模式与传统电视、电影的单向式传播模式不同,其呈现多元裂变和碎片化的发展趋势。麦克卢汉认为,新兴的媒介技术将会产生更具参与性和交互性的全球性交往形式,增强公民的交流意识和参与感。而短视频正折射当代青年、中年群体的复杂社会心态和多元文化诉求,还充满他们对社会参与的无限热情与渴望。

三、技术赋能下的视觉奇观

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其表达形式从最开始的单一生活记录到技术加持下的多元创意表达,创作者从最初的非专业人士、普通大众发展为专业团队,整体呈现专业化趋势。短视频的技术与艺术特性在不断强化,它以自身轻量短小的优势加上影视化的视觉效果不断“破圈”,产生许多视觉化的奇观场面。

(一)视听语言的破与立

短视频与传统影视相比,除了画面比例不同,观看场景也有区别。传统影视相比短视频,其观看场景更加固定化,这就使得传统影视的镜头张力更大,如大特写、大远景等镜头的展现。短视频的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场面调度更加灵活。短视频的视听语言为适应其“竖屏”的特点以及人们“刷屏”的动作,加之短视频观看场景的多变性,因此其镜头运动趋于短平快、节奏感更强、镜头张力缩减、画面内容更加聚焦,以吸引观众注意力为第一原则。

如抖音创作达人张同学,10天涨粉680万,被网友调侃为“粗糙版李子柒”。他的视频内容以自身视角为中心,记录其朴实无华的农村乡土生活,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年代感,使得人们产生共鸣并纷纷点赞。在张同学的短视频中,朴素真实甚至略显粗糙的画面背后有着细腻的脚本和成熟的拍摄与剪辑手法。从他发布的短视频来看,首先,其大部分7分钟左右的短片有多达300余个镜头,单个镜头不超过2秒,凸显短视频的短平快的特征;其次,其交替使用主客观镜头,从而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与代入感;再次,其大部分短视频的同一画面中包含多动作、多景别、多角度拍摄视角,并且能巧妙地利用遮挡转场;最后,其利用充满节奏、动感的背景音乐与部分同期声,增强了短视频的节奏感与真实感,使人们能够快速进入沉浸体验状态,形成较强的记忆点和共鸣点。张同学通过这种专业化的视频处理方式,并结合短视频自身媒介特性,在网络迅速出圈,呈现不同于一般短视频的视觉奇观。

(二)虚拟影像短视频创作

虚拟影像以CG动画技术为主,主要利用计算机动画建模、3d技术等塑造艺术形象,在建筑、游戏、影视领域运用颇多。在电影中,从1991年的《终结者2:审判日》到2010年的《阿凡达》,当代影视的CG技术产生质的飞跃,中国动画电影中也呈现了大量的影视奇观场面。当虚拟影像从“大屏”转向“小屏”、从“单向”转向“互动”,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审美体验。

“柳夜熙”是抖音的一名虚拟美妆达人,2021年10月31日,其发布第一条视频后瞬间登上微博热搜,24小时内涨粉百万、单条视频点赞量超千万。它打着虚拟偶像、元宇宙、美妆的标签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并将虚拟影像与网络人设相结合,使自身形象更具真实性与互动性。“柳夜熙”面部妆容不再是传统影视中夸张的“大眼小脸”,而是采用中国古代妆容风格,眼睛、眉毛等都极度仿真,其短视频背景音乐也加入了古风元素,视频内容极具中国特色。“柳夜熙”的短视频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内容加入了收妖的剧情元素,增强了故事性,吸引了众多粉丝。其实,这种短视频并不新鲜,也有网友调侃是电影玩剩下的东西,还有人调侃说“我在抖音看电影”。但笔者认为这一发展趋势值得肯定,短视频中多元化、专业化的视觉表达能使其更具审美性与艺术特性。

(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达

与前文所述的张同学相似,都是拍摄日常田园生活的李子柒更具知名度,被称为“中国文化输出大师”。李子柒通过诗意细致的影像表达完成对中华田园乌托邦的视觉化建构。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首先,她通过平视镜头或特写镜头对食物进行客观描写,从视觉上增强人们对食物的直观感受;其次,她以近距离特写的方式刻画人物的体态、神态,突出劳动时的专注和愉悦状态,提升人们观看短视频的专注度,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再次,她通过对自然田园风光的远景拍摄镜头增强了整个短视频的诗意效果与对自然风格的书写;最后,她通过对人物和食物关系的描述,让人们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李子柒以普适性的饮食题材和传统工艺、服饰、乡村景观等各类丰富的中国传统意象与文化符号作为短视频主题,通过视听元素,为人们营造一种在场感与参与感[5],

让人们获得在场式的审美体验。李子柒的短视频内容既引起了现实身处乡村的大众的共鸣,也符合城市大众或外国人对中国乡村诗意生活的幻想,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中华田园乌托邦景观。

李子柒与张同学的火爆出圈不仅因其视觉内容上的诗意表达,更因其为在城镇化背景下打拼的人们提供了精神世界的寄托。他们短视频中的乡土符号带给人们一种归属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强烈的慰藉。此类短视频也唤醒了人们内心温暖的情感需求,让大众实现短暂的“云归乡”,这也正是鲍德里亚所述的数字时代所为我们构建的“超真实”世界。

四、结语

在短视频这一文化生态中,其显示的规律与整个网络文化大背景相符合。就内容而言,各大短视频平台通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爆款短视频。而在“注意力经济”发展背景下,短视频创作者较难保持长久的高质量内容输出。除此之外,短视频创作者中有部分用户为获取流量生产同质化内容,这种创作方式是导致人们产生视觉疲劳的主要因素。目前,网络治理相关部门在与部分短视频平台协同合作下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例如,抖音平台的封号等监管机制,对短视频生态的优化能起到较大作用。同时,艺术创作永远离不开创新,短视频创作者应在艺术与技术上加强创新,推出更多高质量短视频。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人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艺术表达的视觉化到日常生活的视觉化,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视觉文化以其独有的特性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建构人类社会的形态与秩序[6]。鲍德里亚与麦克卢汉都把媒介当作一种会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技术手段,在当下来看,是有一定预言意义的,因为短视频已经带来了视觉文化的又一次变革。

[参考文献]

[1]乔莉萍,刘可.“视觉文化”视域下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乱象及其矫治[J].传媒观察,2021(03):61-67.

[2]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文学评论,2003(06):147-155.

[3]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05):71-74.

[4]郜晨皓.基于后现代视域的新媒体短视频特征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17):7-9,21.

[5]冯朗.李子柒式诗意拟像的视觉表征、符号消费与权力交织[J].四川戏剧,2021(07):90-93.

[6]周宣辰,程倩.视觉文化视域下青年短视频消费的文化反思[J].学习与实践,2021(03):118-124.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数字时代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