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脑卒中

2023-06-27 12:41薛钢王朝霞
健康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致残率出血性头颅

薛钢 王朝霞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变的总称,具有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本文就脑卒中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性别、年龄、家族病史等因素,为不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酗酒、吸烟、肥胖等为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因此,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开展对症诊疗,可有效防控脑卒中。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防治。

一级预防

重点为预防高危致病因素,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主要措施为体检,尽早发现潜在风险因素;同时改善日常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积极减肥等。

二级预防

重点为发生脑卒中后,尽早开展康复锻炼,以预防功能障碍,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同时控制高危因素。

三级预防

重点为脑卒中致残后,积极开展康复锻炼,预防脑卒中复发,包括普及脑卒中知识、心理疏导、康复锻炼及对症诊治等,以修复受损神经功能,促使患者回归社会。

脑卒中的症状

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短期恶化等特征,其预警信号包括:(1)突然出现肢体、面部偏瘫、无力,多为单侧病变;(2)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物成双、双眼黑朦症状;(3)突然出现理解困难、说话困难症状;(4)突然出现步态不稳、眩晕症状,或突然跌倒;(5)突然出现与过往头痛感觉不同的头痛等。

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均可能为脑卒中,应立即拨打“120”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因为受疾病影响,当脑血管闭塞后,脑细胞耐受缺血时间仅为5 min,邻近缺血脑细胞存活时间仅3~6 h,所以需在3h内开通血管,以促进颅脑血运恢复,挽救半暗带脑细胞。若延误最佳诊治时间,可演变为梗死灶,导致颅脑功能丧失,甚至遗留偏瘫。

脑卒中的检查方法

头颅CT检查

脑动脉堵塞引发脑梗死、脑动脉破裂后,可继发脑出血。结合临床实践分析,脑梗死患者头颅CT提示脑组织内存在片状黑色图像;脑出血患者,头颅CT提示脑组织内存在白色团块样图像。因此怀疑脑卒中者,要立即开展头颅CT检查。

头颅MRI

受CT灵敏度低影响,有时难以及时发现头颅梗死影像,此时可开展头颅MRI检查,以检出小脑、脑干等区域微小梗死灶。因此,部分患者做了头颅CT后,医生还会建议进行头颅MRI检查。

检查心脏

发生脑卒中后,可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而心血管疾病也可诱发脑卒中,如心房纤颤或其他诱因致心腔出现血凝块,脱落后可沿血液循环流入脑动脉,造成脑动脉堵塞。因此,发生脑卒中后,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超声心动图或心电图检查。

检查颈动脉病变情况

部分患者认为脑卒中为脑动脉堵塞类疾病,无须检查颈部动脉,其实,医生会建议明确是否存在颈动脉病变。分析原因,颈动脉是通往脑组织的重要动脉,统称为“颈动脉干”,若某一条或多条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斑块碎片掉落,可能沿血液系统进入脑动脉,诱发脑梗死。此外,颈动脉干管腔闭塞、狭窄,可影响下游脑动脉血供,进一步增加脑梗死风险。因此发生脑卒中后,要排查上游颈动脉是否畅通、是否出现粥样硬化类病变,可采取超声、CTA、MRA、DSA等方案诊断颈动脉病变情况。

人们对脑卒中的错误认知

脑卒中属于老年性疾病

虽然在脑卒中患者中,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占比超过90%,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养成了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及肥胖等疾病,使得脑卒中呈年轻化趋势。因此,预防脑卒中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提高警惕,纠正不良习惯。

发生脑卒中后非死即残

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确实很高,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愈率显著提升。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我国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已提升至62%,发生严重后遗症的人数在逐年减少。所以,发现脑卒中疑似症状后要尽早诊治,这对降低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重要。

血压稳定者不会发生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但仅为众多诱因之一。低血压或血压正常者,若伴血脂异常、房颤、脑动脉硬化或颈动脉硬化等疾病,也可发生脑卒中。因此血压稳定者也要积极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具有遗传性

很多人认为脑卒中为遗传性病变,即若父母有脑卒中类疾病,子女也会发生。其实,脑卒中属于非遗传性疾病,仅存在遗传倾向,不必过于担忧该病会遗传。要注意,脑卒中患者子女为发病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培养保健意识,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常规支持治疗

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后,要开展降血压、止血、降颅内压等常规对症治疗。(1)降血压:临床统计显示,由高血压诱发的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过90%。因此在出血性脑卒中初期,要积极开展降血压治疗,以减少出血量。一般而言,可给予卡托普利、尼莫地平等降压药治疗,维持血压在160/90 mmHg。需注意,发生出血性脑卒中24 h内,降压幅度不可超过发病血压的20%,否则可诱发脑供血不足。(2)降颅内压:在出血性脑卒中初期,患者颅内压升高,此时可给予利尿剂、甘露醇等药物开展降颅内压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3)止血:在出血性脑卒中初期可给予小剂量血凝酶,以降低颅内出血量。

手术治疗

常规支持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仅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风险,但难以降低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因此,如患者符合手術指征,要积极开展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多以骨瓣开颅术、定向血肿抽吸术、微创血肿清除术等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其中以微创血肿清除术效果最佳。发生出血性脑卒中8 h内开展手术治疗效果最佳,最迟手术时间不可超过3 d,否则难以保障效果。此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量超过20 ml,或出现脑疝、高血压、基底核区水肿、昏迷,均不宜开展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致残率出血性头颅
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防这个健康杀手,关键有5条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油菜花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嵇康·绝响
库尔勒市三例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诊治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