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患者的交叉配血方法临床研究

2023-06-27 12:25尹雄全健柴方秀
健康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阳性

尹雄 全健 柴方秀

摘要:目的 研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的交叉配血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48例)进行分析,所有参加者接受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检测,DAT阳性、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检测,分析交叉配血不合格处理结果。结果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患者中W+-2凝集97.92%。ABO阳性和阴性血型不一致占79.17%;红细胞自身血清总含量占60.42%;通过冷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确定血型为A型、B型、O型、AB型的Rh阳性依次为12:11:8:8例。所有参照者配血不合格38例,其中主、次侧均为阳性反应19例,主侧阳性和次侧阴性反应12例,主侧阴性和次侧阳性反应7例。配血不合格原因为冷凝集有15例,冷凝集素效价1:256以上7例,冷凝集素效价1:128有17例。接受冷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自身抗体吸收试验后,交叉配血相合31例,交叉配血不合7例。结论 冷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或自身抗体吸收试验均可作为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鉴定方法,为直接抗蛋白试验阳性患者的血型鉴定奠定了有利条件,有效提高临床交叉配血相合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关键词: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交叉配血;血型鉴定

输血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治疗失血过多、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输血前,临床要对每个患者的抗筛、血型进行检测,并根据结果完成配型血选择,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但在临床配血中,直接抗蛋白质实验阳性的患者由于存在自身抗体,一般会出现与所供血液样本凝集的现象,进而导致配血困难,同种抗体鉴定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安全隐患[1]。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配血成功率,直接进行抗球蛋白实验检测及血清学特性检测的研究非常必要[2~3]。本研究旨在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交叉配血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确诊的4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样本,所有病例均已通过血常规及其他指标检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7.54±7.62)年;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0例,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8例。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迈克公司提供的试剂和仪器:抗人球微柱凝胶卡、ABO正反定型和RhD定型卡、试剂卡孵育器、医用离心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不规则抗体检测细胞,ABO反定型红细胞;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凝聚胺介质试剂。深圳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Aigel 3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

1.2.2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将新鲜血液标本离心,取压积红细胞,配置1%红细胞作为备用。撕开抗人球蛋白反应卡,将50 μl备用红细胞悬液注入反应卡的微管中,用与之配套的离心机进行10 min离心处理后确认结果。如果红细胞停留在凝胶上端或凝胶的下半部位,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可能呈阳性。同时,结合红细胞滞留的位置、凝胶背景表达等,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5个等级,依次包括4+、3+、2+、1+、W+等级。如果红细胞完全沉入凝胶介质下,其结果可直接判定为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阴性。

1.2.3 交叉配血试验

首先,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取压积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置成2个1 ml浓度为3~5%的红细胞悬液。提前准备一个带有主、次侧标记的试管各1个,将受血者的血清或血浆2滴和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1滴3%~5%的红细胞悬液加样在主侧试管内;1滴3%~5%的受血者红细胞悬液、2滴供血者血清或血浆依次加入次侧试管内。然后在试管内加入0.65 ml的低离子介质溶液混匀后再加入2滴凝聚胺溶液,混匀后进行离心处理,转速控制在3400 rpm/min,离心10 s;取出试管观察是否溶血,倒掉上清液,让管底残留0.1 ml液体,轻轻摇动试管,仔细查看是否有红细胞凝块,如果没有出现凝块必须重新操作。然后加入2滴悬浮液滴入管中,轻轻摇动试管,使其混合均匀,摇动后观察试管内部情况。

如果凝集现象在60 s内散开,说明该凝集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且配血结果相符合。相反,如果凝集现象超过60 s,则是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合。此外,对疑难交叉配血进行冷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或自身抗体吸收试验等,应进行交叉配血指导。

1.3 观察指标

以DAT阳性聚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检测结果、交叉配血不符合处理结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意义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直接抗人球蛋白检测阳性结合条件

在参加直接抗球蛋白检测的48例患者中,W+(弱合并)15例、占31.25%,1+14例、占29.17%,2+18例、占37.50%,3+1例、占2.08%。

2.2 血型检测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合38例(79.17%),患者自身红细胞、血清凝集29例(60.42%)。A Rh阳性11例(28.95%),B Rh阳性为10例(26.32%)、O Rh阳性为8例(21.05%)、AB Rh阳性为9例(23.68%)。

2.3 交叉配血測试结果

配血不合格者38例(79.17%),主、次侧均为19例(50.00%、50.00%),主侧阳性和次侧阴性反应者12例(31.58%),主侧阴性和次侧阳性反应者7例(18.42%)。血液不相容的原因包括冷凝集15例(39.47%),冷凝集素效价1:256以上者7例(18.42%),冷凝集素效价1:128者17例(44.74%)。

2.4 配血不相容性的处理结果

38例交叉配血不合格患者接受冷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自身抗体吸收试验后,交叉配血相合31例(81.58%),交叉配血不合7例(18.42%)。

3讨论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在溶血性贫血鉴别诊断及输血指导的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症等相关疾病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诊断依据。如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则指患者体内红细胞表层伴有不完全性抗体或补体。红细胞本身伴随着同一类型的抗体而受到影响;接受输血的患者体内血液中也存在同种抗体,并伴有与献血者红细胞上抗原相应的抗体;献血者的血浆和红细胞之间伴有同一类型的抗体,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抗原发生某种特殊反应;母亲体内血液中的同种抗体经胎盘附着在胎儿红细胞膜上;补体可以激活自身抗体、同种型抗体,加快红细胞表面的附着速度;高球蛋白血症等相关非特异性吸附蛋白在红细胞表面。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DAT阳性凝集强度以中等凝集为主,W+~2+占97.92%。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4]。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患者易因自身红细胞过敏,吸附红细胞可加速抗红细胞抗体的形成[5]。如果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患者在进行输血操作时,由于自身抗体的影响,本身或他人红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凝集现象,使ABO、Rh血型鉴定的难度不断增加,从而影响交叉配血的试验程序。特别是一些患者存在同一类型的抗体,会大大增加交叉配血的难度。

本研究发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48例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38例(79.17%),患者自身红细胞、血清凝集29例(60.42%),患者红细胞内存在自身抗体。由于自身抗体分为冷抗体、温抗体,其中冷抗体大部分分布在人体血清中,常见类型为IgM型,效价较低;伴随感染、凝血综合征等,患者血清冷抗体效价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常温状态下患者自身冷抗体及其体内红细胞呈反应状态,影响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进展。相反,温抗体多见于AIHA患者,表现为溶血性表现,不利于交叉配血。

目前,临床上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凝聚胺法和抗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前者在临床上大多用于应急配血,应用年限较长,具有操作方便、检测结果快等诸多优势。被称为高价阳离子多聚体的凝聚胺能快速溶解正电荷,释放较多正电荷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发生中和性反应,缩小红细胞间距,进而在正常红细胞之间产生非特异性凝聚反应,同时IgG型抗体直接完成红细胞凝聚。悬浮液加进去后,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会因电荷被中和分散,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不会分散。只有当微管底部没有红细胞沉淀时,才能确认结果为阳性,换言之,若全部的红细胞沉淀在底部,则判定结果为阴性,可以表明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混合是一致的。

本研究数据显示,交叉配血不合格者38例(79.17%),主、次侧均为阳性反应19例(50.00%、50.00%),主侧阳性和次侧阴性反应者12例(31.58%),主侧阴性和次侧阳性反应7例(18.42%)。血液不相容的原因包括:配血不合格原因为冷凝集有15例,冷凝集素效价1:256以上7例,冷凝集素效价1:128有17例。临床上,主、次侧均为阳性反应给予患者红细胞三次清洗,同时进行冷抗体吸收试验后,将患者自身抗体解离,再采取不规则抗体检测和主侧配血干预。在此期间,乙醚放散试验后的红细胞、应进行献血者血浆次侧交叉配血;给予主侧阳性反应、次侧阴性反应,说明患者血清中存在同一类型的抗体,由此可通过乙醚放散试验处理的红细胞吸收患者血清自身抗体,被吸收的血清可接受交叉配血试验。根据主侧阴性、次侧阳性,可说明患者红细胞存在自身抗体,对乙醚放散试验后的红细胞再次进行次侧配血试验。针对冷抗体因素、冷凝集素效价等出现异常上升的患者,可先采用温盐水来完成对红细胞的洗涤,并接受自身抗体吸收试验,而后根据试验结果来做冷抗体吸收试验以及乙醚放散试验;经过以上流程处理后,交叉配血相合31例(81.58%),交叉配血不合7例(18.42%)。

综上所述,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患者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均存在较大难度。临床可合理应用过冷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或自身抗体吸收试验,完成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工作,为临床输血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素琴.低离子凝聚胺法与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开展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检验中应用对比[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12):1457-1460.

[2] 彭钰茹,熊杰,张瑚敏.交叉配血中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的配血结果及差异比较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6):1040-1043,1069.

[3] 朱洁好,李伙桂,林楚霞,等.不规则抗体阴性受血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特征分析及类型鉴别[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1617-1619.

[4] 陈惠敏,吴惠强,成江燕,等.1例抗-cE、抗-Fyb聯合抗体检测的交叉配型试验结果指导临床输血策略的价值[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11):66-68.

[5] 朱彩娟,梁勇彪,张群新,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强度与患者贫血程度相关性及输注悬浮红细胞的疗效分析[J].药店周刊,2022,31(5):19-21.

猜你喜欢
阳性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核酸阳性、无症状、确诊、密接、次密接人员如何区分
支原体阳性患者134例药敏结果分析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某区献血者人群中HCV阳性与HLA的关联性研究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美国将首次开启HIV阳性器官移植项目
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亢病的131I 治疗与甲减关系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
血清TPOAb和TGAb阳性在正常人群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