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2023-06-28 08:54林倩雯
艺术评鉴 2023年11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钢琴曲音乐

林倩雯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彩云追月》原本就是一首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在我国各地也具有较高的流传度。为了满足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王建中先生立足于原作品,并将其改编成了一首钢琴曲,这使得音乐本身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现,且通过西洋乐器的演奏又别有一番韵味。本文以钢琴曲《彩云追月》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和演奏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琴曲  《彩云之月》  音乐  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彩云追月》是一首知名的钢琴独奏曲目,创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很浓厚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依旧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深受音乐爱好者追捧。最近几十年,专业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彩云追月》的民族色彩、文化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钢琴曲《彩云追月》创作背景独特,艺术内涵相对较高。时至今日,其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演奏版本,无论哪个版本的音乐和演奏都独具特色。针对这一相关主题内容展开探讨,必定会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创新发展产生影响。

一、作品中民族性的体现

在流行音乐占据重要位置的今天,古典音乐依旧具有较大影响力。钢琴曲《彩云追月》以其意蕴悠长的古典韵味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散发出了不可阻挡的音乐艺术魅力。《彩云追月》广受人们追捧,这离不开它特殊的创作背景。

(一)《彩云追月》创作背景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创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他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至今在很多音乐教材中都还能看到。其中,《彩云追月》还被纳入了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范围中。王建中先生一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彩云追月》最具代表性,且对促进中国钢琴音乐事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5年,音乐家聂耳、任光共同创作出优质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后钢琴家王建中将其改编成同名钢琴曲,民族管弦乐曲和钢琴演奏手法完全融为一体,使《彩云追月》散发出了新的活力。这一钢琴曲不但呈现出了美丽的夜空景象,而且还展现出了传统音乐所具有的浓郁民族色彩,甚至还兼具古典意蕴以及现代化的音乐气息。

(二)《彩云追月》作品处理

《彩云追月》改编为钢琴曲目后,由于作品处理方法不对,很多非专业人士对于该作品的演绎效果都欠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作品处理方法,才能掌握作品的正确弹奏重点与技巧,进而更好地演奏出乐曲的意境。

1.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创作者在对钢琴性能进行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极具民族特色和风格的钢琴语言,使得钢琴的音乐效果也有了明显增强。《彩云追月》这一作品的钢琴演奏中运用了大量的颤音、琶音、装饰音来模仿弹拨乐器的音色,产生了轻巧、明快的演奏效果,在向大众演奏时,应当注重其不同音色间存在的差异。比如,颤音给人轻快缥缈的感觉;琶音更加清晰明快,十分顺畅;而装饰音更为轻巧,与点缀的灵动性相似。

2.民族音乐气韵的表现

乐器的“气”,主要通过演奏者的心理情绪、精神状态体现出来。乐器的“韵”,则表现在对音乐变化所进行的装饰。表现民族音乐气韵,尤其要有效处理力度、速度和音色,這是激发艺术活力的重要途径。弹奏连断音的时候,尤其要注重附点节奏音型的弹性表现,最好给人一种声音连绵不断之感。

3.弹奏时的左右手配合

弹奏引子时,应当注重手指的连续性,这是贴键演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完成跳音时,应借助大臂的力量完成带动,在两只手互相交替的过程中完成五连音,但是交替不能表现出来。颤音的弹奏要做到下键果断且直接,同时还要注意呼吸,根据乐句变化,相应地调整触键和手臂状态。左右手的完美配合才能将曲目生动地演绎出来。在全曲高潮的时候,左右手的配合显得更加重要,通常左手是为了“探戈”式和弦,右手是为了八度进行。左手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撑,右手弹奏要足够结实响亮。

二、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节奏及曲式分析

成功演奏钢琴曲《彩云追月》,需要科学把控节奏、和声等因素。只有了解并掌握技术性内容,才能在细节之处彰显作品魅力,进而演绎出完美的作品。

(一)融合西方音乐节奏

经由王建中改编的钢琴曲《彩云追月》,既展现出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还融入了西方探戈舞蹈的节奏,它是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经典作品。

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彩云追月》钢琴曲的所有旋律中都使用了传统民族调式中的“五声音阶”,同时还融合了江南丝竹的音调、配器特点。原曲经过创新后,将节奏改编得更加轻快舒缓。根据谱例内容可知,钢琴曲16~19小节为上谱例,旋律呈现锯齿状,有切分节奏。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旋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所散发出的回旋感可以使观众在聆听时感知到无穷韵味。依据传统音乐创作理念,我国音乐一直都提倡“一波三折”,为了实现中西方节奏的完美融合,《彩云追月》探戈节奏型时值为一长三短。曲中的引子部分和尾声片段,节奏相对来说比较松散轻快,和本段落呈现的紧凑型节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曲式引子衔接密切

《彩云追月》这一钢琴曲的曲式特征也值得深入研究,单三部曲式共含有71小节、调性为A宫调,4/4拍,引子部分和尾声片段两者相呼应,带给大众极强的层次感。此钢琴曲的曲式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引子部分为1~9小节,主要旋律为A宫调式,之后逐步呈上行状,而后重复运用五声音阶。这样的安排使得钢琴曲演奏出的节奏感极强。10~19小节属于A乐段,逐步向主题贴近,表达出的感情更加强烈,与之对应的钢琴曲弹奏力度也进一步增强。连接部分为20~21小节,这部分的主要作用为“承上启下”。这两小节的力度表现十分鲜明,无形中也增强了音乐本身的层次感。B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大部分的音符均处于高音部位,相应的情感表现力度也更强,旋律厚重,音乐流畅。再次出现的连接表现在38~47小节,同之前的连接部分相比较,这部分音符间的跨度较大,有利于表现情绪的跌宕起伏,也利于之后情感的抒发。48~57小节是A'乐段,这部分旋律逐渐由单音转变为八度级进。它的主要作用是让B乐段呈现出的激烈感情得以进一步延伸,更深刻、明确地展现出作品主题。第58~71小节为尾声部分和曲子的开头部分十分相似,“渐弱渐慢”让人产生了一种结束感,但乐曲的最后结束是通过比较长的琶音表现出来的。

三、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方式分析

为达到钢琴曲《彩云追月》所要呈现的演出效果,演奏人员需要放松身心,同时均衡手指发力。以下从几个角度对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方式进行阐述。

(一)不同指法呈现出差异化音色

指法的准确使用能够保证演出作品轻快顺畅,不同的指法呈现出的音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单音旋律、和弦等指法编排,会影响整个作品的演奏效果。以钢琴曲《彩云追月》引子部分为例,刚开始的时候采用和弦弹奏,带给听众轻快、顺畅之感。之后是琶音,使用54321的指法,左右手在互相交替时需要控制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到了颤音部分,指法变为13 23 23。此时的弹奏除了保持节奏的紧凑感,还要衔接好音程间的节奏,演奏者的手指切换须既快又准。不管是后面的三四小节,还是前面的一二节,乐句都要保持在同一个气息和力度上。紧接着使用左手进行单音弹奏,指法为1254 1254 1254 1254 3,同时和右手相互配合进行八度轮奏。当某一个手指支撑不了的时候,立马就要借用第二手指将力量发挥出来,而后在键盘上脱离手指。这个过程对于演奏的轻快、顺畅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尾部分是琶音,指法是5421 1345。

(二)音律通过触键得到有效控制

《彩云追月》钢琴曲的引子部分,最开始是一个15连音,在弹奏的时候需要做到一气呵成。至于音色的力度,其相比后面的颤音要稍微小一点。此时常用的是连奏法,双手交替要足够快且不露痕迹。随着钢琴弹奏声音的慢慢展开,左手开始带动右手进行演奏。为弹奏最高音的旋律,最后一定要在最弱的音量下介入琶音。此处的弹奏,触键要柔和,演奏者的手臂要呈现出自然放松的状态,同时不要忘记调节呼吸节奏。

在演奏的前部分主要关注的重点为和弦最高音,使用的力量要借助小指发挥出来,右手主要弹奏的是节奏音,应当体现出断断续续的感觉。演奏的第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情绪较为深远空灵,因此声音需强劲有力,同时要维持音色和音量的统一。随之出现的旋律有三次是相似的,左手负责探戈节奏的演绎,依据节拍,声音要有深浅变化,这样才能让曲目呈现出較强的立体感。而间奏部分曲谱中使用的表情符号,应当注意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体现渐进性。随之而来的是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指尖集中在触键上,在演奏琶音时需要打开肘部,同时还需要注重跨指、穿指以及触键的精准性。高潮部分就是主题展现的时候,虽然要求力度要足够强,但触键力度不可过大。

八度音型的级进采用的弹奏模式为“大臂贯穿”,左手低音要饱满,其中的5连音的第三个音也要格外注意,因为随后就是右手后半拍的进入,通常在正式演奏之前,演奏者都会专门抽空练习。

(三)踏板让作品更有节奏感

钢琴演奏过程中,踏板的应用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和价值。演奏《彩云追月》的引子片段时要确保连贯性,演奏人员在踩踏板时,手指同时要触键演奏,以此增强节奏感。在演奏呈示段过程中,完成音节的转换后需要立即脱离踏板。当演奏至第二个音符时,手指演奏时应当将脚离开踏板,之后趁手指还在键盘上立即踩踏板,这是对“切分踏板”技术的科学运用。八度级进和前面的呈示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足够的力量保证,肢体的伴奏在五声音阶也有明显应用,总体而言,在弹奏的时候应该先踩下踏板,然后再触键,这样才能让演奏出的钢琴声音更加饱满。

对《彩云追月》进行研究可知,在使用踏板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借助踩踏板的方式掩盖手指触键不完整的缺陷情况,同时还要注意伴奏与主旋律之间是否存在颠倒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曲目练习过程中要做到谨慎、细心,从而才能让踏板的使用更加稳速,并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

四、两种钢琴演奏版本《彩云追月》的比较分析

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这一重新演绎过程也让传统版本的作品开始散发出更加崭新的活力。如果没有创新,钢琴作品就难以体现出自身价值,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家在学习经典钢琴的时候,不但要突破技巧,还要牢牢把握住作品所具有的内涵。这一章节将对殷承宗、郎朗两人的《彩云追月》钢琴版演绎进行比较。

(一)殷承宗钢琴版本《彩云追月》

殷承宗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其钢琴版音乐作品演绎风格纯正娴熟。其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较强的作品诠释能力,这使得其很多传统的作品都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

钢琴版《彩云追月》在民族音乐基础上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它主要的构成部分为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其将民族的“五声调式”作为基础和非洲探戈舞曲的旋律相结合,优美灵动的节奏很容易将人代入到浩瀚唯美的夜空景象中。在呈示段的初始阶段,殷承宗在演奏时使用和弦,同时向听众提示乐曲的重点部分即将开始,重音下键之后的第9小节需要缓和地处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体现曲目的情感。到了第12小节,在进行切分节奏的演奏时采取了拉宽处理方式,演奏方式神秘迂回,彩云追月的意境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后的第16小节,即便节奏相同,但弱奏处理变化得极为明显,因此主题的形神更加鲜明,力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总体而言,殷承宗对于节奏、速度的把控有着十分独特的审美,能够让乐曲变得更加深沉、严谨。

钢琴版《彩云追月》在演奏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对旋律线条的把握,这也意味着演奏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所以,在59小节至61小节的演奏进程内,殷承宗的演奏强度主要设置为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对十六分音符也反复加以强调。殷承宗能够将《彩云追月》创作者的意图、主要意境完整地呈现出来,聆听者更容易沉浸在这样唯美的环境氛围中。甚至连美国著名的钢琴家也称赞殷承宗对于旋律的完美表达,认为他将技巧有效融合到了音乐中,带给了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可知,殷承宗在演奏过程中整体的表演风格为:认真细致、自信满满,这使东方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体现。

(二)郎朗钢琴版本《彩云追月》

郎朗是我国杰出的青年钢琴家,其以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了大批粉丝的青睐,他对于音乐作品旋律的把控总是出乎意料,时常能给人带来惊喜。他演奏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自信、洒脱的感觉。这完全得益于他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严谨的音乐文化素养。

郎朗在演奏《彩云追月》这一作品时,在第7小节才开始使用第一个和弦,主题旋律在呈示部出现,原本的重拍强音逐渐柔化,相比于殷承宗的线条更具连贯性。从第9小节开始,郎朗在处理旋律线条时主要采用缓慢柔弱的方式。比较第11小节和第15小节使用的力度可以发现,郎朗弹奏f到p之间的对话时轻快灵动,这主要源于对指尖的有效运用,听者在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音色变化之美。这一点也从侧面鲜明地体现出郎朗在演绎声音时在整体规划和时空组合方面的卓越能力。

第46小节在呈示部的基础上对旋律进一步转化,旋律更加雄厚,八度行进的方法使再现部更具力量。郎朗在这一部分演绎出了热情洋溢的中国曲调。在第53小节,郎朗融合跳跃性的旋律和大跳技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音乐情感。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上,郎朗虽然融入了很多技巧,但真正炫技的部分并不多。例如呈示部与展开部的演奏,郎朗相较于殷承宗的演奏表现出了更强烈的节奏感。除此之外,郎朗演奏的线条更加柔软、优美,能让聆听者沉迷其中,进行无限思考和想象。

通过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郎朗在《彩云追月》的演绎中,对于西方作曲技巧的把控相当精准,同时对中国音乐元素的理解也很深入。音乐是作曲家传递的心灵产物,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因个人性格的不同会对音乐作品的最終演出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品的风格特点上。《彩云追月》本身内涵极为丰富,呈现的是优美空灵、淡雅深邃的意境,这为演奏家提供了较大的展现空间。好的音乐作品要具备“神形兼具”的特征,同时还要有真挚的感情和结构美感。无论是哪位钢琴演奏家,要想真正理解音乐的结构内涵,都需要用心钻研,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在二次创作中体现演奏家的心灵感悟和个人审美。总体而言,郎朗的演奏特点集中表现为:专注热情、飞扬激越、自然有力。此外,其演奏时代特征尤为突出和鲜明。

(三)二者对比分析

郎朗和殷承宗都是国内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们以自身非凡的才能和演奏能力为大众呈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钢琴曲《彩云追月》,他们的演奏风格和呈现效果大相径庭。其中,殷承宗演奏的《彩云追月》细致严谨、神秘迂回,平淡自如地呈现出了东方的文化气息;郎朗演奏的《彩云追月》热情奔放、铿锵有力,展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审美以及艺术价值

钢琴曲《彩云追月》作为民乐曲目,它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分析其创作背景和发展趋势可知,它牢牢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了西方音乐表达手法,最后演绎出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钢琴版《彩云追月》。钢琴版《彩云追月》的艺术价值非常明显,可从以下艺术角度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审美价值

钢琴曲作品比较关注“意境”的表达。“意境”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们的心灵。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彩云追月》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方面。其一,其主旋律感情意境是在寂静唯美的夜空下,云朵和月亮相互追逐打闹;其二,从前奏引子开始,节奏缓慢进入,彩云和月亮这两个意象频繁出现在脑海中,整个律动显得有些轻脱,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紧接着,A段和B段在节奏上表现出了较强的过渡性,钢琴节奏变得张弛有度。由八度的转换到衬音、琶音的结合,使彩云和皎月互相打闹的场景变得更加真实。从间奏到尾奏,作品展现出了彩云和月亮你追我赶、互相打闹的场景。不可否认,把控音乐节奏、掌握正确的内容技巧表达方式,对于提高听者的审美能力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

(二)学术价值

音乐作品的价值有一部分体现在学术价值上。《彩云追月》从创作开始就被纳入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同时其还是国内专业院校指定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相对于其他钢琴作品,《彩云追月》的特色在于它是中西方多元文化完美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最关键的是其在借用西方乐器钢琴进行演奏的同时,保留了特有的民族元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西方音乐更注重和谐,中国音乐更注重抒情。尽管世界音乐更多时候都是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依旧很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彩云追月》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并恰当地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是中西合璧的成功典范。

六、结语

中国钢琴曲旋律优美,其独特的语言更是感动了千万人。《彩云追月》作为经典的民族管弦乐曲,经过二次创作,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整个音乐作品的旋律基于中国五声音阶,不但简单质朴,而且优美抒情,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丽娜.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风格与艺术特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75-177.

[2]杨柳.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作与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15(07).

[3]罗旭.浅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7(21):253.

[4]白斌,张蒙.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08-109.

[5]李东静.人与自然的和谐——钢琴曲《彩云追月》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J].音乐创作,2014(12):130-132.

[6]师毅苗.中国民族韵味在钢琴艺术中的升华——王建中三首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2):145-146.

[7]王莹.乐曲《彩云追月》的文化学思考——浅析中国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传统乐曲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24-124.

[8]梁敏和.对民族音乐文化意境的追寻——钢琴曲《彩云追月》品鉴[J].音乐大观,2014(10):72-72.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钢琴曲音乐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夜的钢琴曲(六)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音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曲《百鸟朝凤》结构分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