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应

2023-07-04 16:23池莉丹黄金萍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16期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病耻感

池莉丹 黄金萍

[摘要] 目的 探討系统化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应。方法 选取2021年7~12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潘桥院区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照顾者各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及照顾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作业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及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干预前后照顾者的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FBS)评分、患者的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scale,ISMI量表)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的FBS各维度评分、患者的ISM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引入系统化作业疗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耻感及照顾者的精神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系统化作业疗法;慢性精神分裂症;病耻感;照顾者负担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3.16.027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ystematic occupational therapy on stigma and caregiver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CHI Lidan, HUANG Jinpi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Panqiao District, Wenzho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Wenzhou 325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ystematic occupational therapy on stigma and caregiver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were selec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21 in Panqiao District, Wenzho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program,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systematic occupational therapy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in the two groups, 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 (FBS) of caregivers and 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SMI) scal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FBS scores of caregivers and ISMI scale scores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atic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tigma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mental burden of caregivers,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Systematic occupational therapy; Chronic schizophrenia; Stigma; Caregiver burden

精神分裂癥属精神性障碍疾患,病情常迁延反复,使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社会功能衰退,影响家庭乃至社会层面的和谐稳定[1]。患者所在家庭需长期应对其病情迁延变化,加之社会层面的歧视,将导致患者出现病耻感与照顾者的精神负担[2]。病耻感属于外界因素强加于患者层面的屈辱性反馈,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遭受这类不适感知,将进一步加重病情[3]。病耻感持续叠加,将削弱个体的遵医行为,甚至影响个体的生存质量与社会功能[4]。因此,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及舒缓照顾者的负担,成为医疗领域重大的卫生问题[5]。系统化作业疗法有目的且有意识地为患者遴选对应作业活动方案,对患者的生理与精神情感层面加以多维度评价与治疗,是一类科学且有效的康复手段[6]。本研究拟探讨其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照顾者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12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潘桥院区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照顾者各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及照顾者。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文化程度不限;首次入院;能配合治疗;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正常;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病情稳定。排除标准:存在躯体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者;滥用药物或酒精、药物依赖者;不能坚持治疗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或癫痫者;病情反复需联合用药或换用其他抗精神类药物,或无法完成本研究者;依从性差、精神病性症状不稳定。每位患者选取一位主要照顾者,且为健康者,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本研究经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潘桥院区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EC-20210826-19),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性护理方案。由管床护理人员跟进患者的日常护理,涉及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使用、膳食管理、情感关怀、用药管理等,全方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作业疗法。由康复医生结合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拟订具体的康复目标与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落实系统化作业疗法。干预每天1次,每次30min,4周为1个干预疗程。患者共接受3个疗程的系统化作业疗法。①编制管理计划。成立康复管理小组,负责制定管理计划,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作业疗法相关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等。②针对性作业活动。选取特定环境组织患者于室外进行相关训练,如开展简单劳动,患者在完成简单劳动后可继续开展有氧训练,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还可练习绘画和书法等;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并多与外界接触,提高自我交际能力;组织病友活动,相互交流康复经验,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及时予以矫正,照顾者参与学习,便于日后引导督促。③心理性作业疗法。组织轻松有趣的娱乐活动,照顾者陪同参与,如诗歌朗诵或破冰游戏等,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对年龄偏大者可开展认知功能训练,并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提高其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和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收入、病程、服药情况等。②照顾者的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FBS):该量表包括家庭日常生活、家庭经济负担、家庭关系、家庭休闲娱乐活动、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及家庭成员心理健康6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负担越重。③患者的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scale,ISMI量表):该量表包括疏远因子、刻板因子、歧视因子、退缩因子和抵抗因子5个维度,共29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病耻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及其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及其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照顾者的FB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的FB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ISMI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ISM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内在的精神情感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自卑及内在病耻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情感问题[6-7]。当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后,其内心将对自我行为产生内在羞愧,并意识到自我形象异常,甚至产生自我情感认知偏差,导致自我效能感知明显削弱,进而加重病耻感[8]。此外,患者一旦发病,将进一步削弱个体的自我认知,降低自我效能感知,诱发病耻感情绪的出现[9]。躯体症状会削弱个体的日常自护能力,患者及其亲属需接受更多社会层面的医疗照护,巨大情感落差将增加患者认知层面的情感失衡[10]。

研究指出,系统化作业疗法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状态与遵医行为,对个体的精神症状改善有所帮助,且能改善病情预后及转归[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照顾者的家庭疾病负担、患者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均轻于对照组。首先,通过制定管理计划,组建专业且科学的康复管理团队,由专人负责统筹与跟进患者的病情,借助程序化作业疗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态[12]。专业管理计划的拟订,可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深度,增进患者的自尊感与自爱感,进而获得内在的情感归属,为后续多元化护理举措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结合患者所喜爱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方案及流程,以此强化个体的人际沟通水平,使个体获得生活与情感层面的双重舒适感知[13]。作业活动能扭转孤僻的思辨形态,改善个体的精神情感状态,增进患者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帮助患者适应当前疾病,提高个体的生存质量[14]。随着患者逐步回归社会,其病耻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而完整的干预体系构建可进一步削弱个体的病耻感[15]。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对患者遵医行为的提升及社会功能的促进均有正向效应[16]。最后,心理性作业疗法的构建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尊感及幸福感,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使患者及照顾者调动内在的正面情感,有效应对病耻感,改善个体的精神情感状态[17]。随着系统化作业疗法的深入执行,有效提升个体社会功能,并逐步恢复其社交水平,提升照顾者的护理能力[18]。系统化作业疗法能再一次唤醒患者内在的情感魅力,增进情绪体验,使患者感知到内在的正向情绪,增进社交水平及自我诉求表达能力[19-20]。

综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引入系统化作业疗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耻感及其照顾者的精神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孫连迎, 贾焕焕. 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 40(5): 946–949.

[10] 梁智飞, 黎丽燕. 利伯曼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7, 31(29): 3703–3706.

猜你喜欢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耻感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生了癌,不用有“病耻感”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和价值评估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实施观察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近期效果观察
利培酮片与阿立哌唑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效果对比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人性化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