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巴陵戏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3-07-04 14:11李思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保护数字化

【摘 要】湖南国家级非遗巴陵戏的保护具有时代紧迫感,巴陵戏的保护应该进行数字化的“活态”传承,本文针对目前巴陵戏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以数字化保护为基础的巴陵戏数字资源建设路径,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探讨了巴陵戏数字资源建设、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

【关键词】巴陵戏;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J50;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36—03

文化部于2010年10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鼓励各地通过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录像的保护力度。湖南国家级非遗巴陵戏融合地域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于一体,其现实性、精神性、传承性、文化性等影响深远,因此,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尤为重要。

一、巴陵戏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

目前,巴陵戏的数字化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手段还停留在对巴陵戏影像的保存和展示上,常用手段为给戏曲人物、脸谱、服装等拍照形成图片资料,给戏曲剧目录影形成影像资料、给巴陵戏的唱腔录音形成音频资料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对巴陵戏进行了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形成了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巴陵戏,避免了剧目的流失,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以巴陵戏的色彩为例,不管是拍照还是扫码保留的图片都会由于当时摄影技术、设备、光线和电脑终端显示等因素的局限,在色彩方面会有缺失和偏差,不能真实反映巴陵戏服饰和脸谱的色彩,而色彩在戏曲中是传达人物性格的重要载体,这就会使相关研究人员或者观众对巴陵戏人物的性格产生误读,不利于巴陵戏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我们要依据“中国传统色彩”数据库中的CMYK色彩模式来构建对应的调色板,固定巴陵戏色彩的CMYK数值。这样不管图片呈现什么颜色,我们只要对照对应的调色板就可以纠正色彩偏差,正确解读巴陵戏的人物性格。这是一项很繁琐且比较专业的工作,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所以,传统的保护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巴陵戏保护和传承的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用更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巴陵戏进行保护,并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体系。

二、巴陵戏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

数字化保护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多个部门,多个学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需要大家通力协同合作。在这个背景下,如果进行数字化保护就需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通过对全国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本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机构队伍建设

岳阳市根据中共岳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的通知》(岳编办通〔2011〕252号),成立了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加挂“岳阳市艺术剧院”牌子,为准公益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宣传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戏;贯彻落实党“文化惠民”政策的任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了专业机构的支持,对巴陵戏进行数字化保护就有了稳定的队伍保障。

除了组织机构的队伍建设,我们还需要对巴陵戏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并统筹协调。巴陵戏数字化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时效性长的系统工程。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为戏曲的数字化保护设计、建立并保持一种组织结构,从而给予保护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持。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合理的结构并不能保证组织取得成果,但不合理的结构会使组织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1] 我们要围绕巴陵戏数字化保护的最终目标来进行机构管理。如合理的机构组织设计,可以有效地运行和巴陵戏数字化有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达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全方位的保护、有效果的保护、高质量的保护。

(二)提高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巴陵戏数字化保护的要求,数字化保护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团队来做。但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首先,不管是巴陵戏还是其他非遗,基本上没有专职人员来做数字化保护的工作,都是身兼数职,这样就导致做这项工作的人员精力不够,工作难以细致,浮于表面。其次,有部分非遗团体虽然在着手数字化保护的工作,有这个意识,但是其工作人员的技术背景或技术积累不够,不能完全支持数字化保护的工作,导致很多工作停滞不前,心有余而力不足。

巴陵戏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人力因素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2] 由于信息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较快,我认为合格的数字化保护人员应该具有深厚的信息技术知识修养和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技巧,同时能保持学习的常态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热爱并运用。除了技术层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要保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加上技术手段的加持,是做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三)加强传承体验设施建设

以VR、AR为主的虚拟现实是基于多源信息交互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系统。将虚拟现实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助于弥补技术短板,提高资源传播利用效率。以VR技术作为辅助研究手段,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信息,可以实现数字化重建和存储。VR的环境模拟技术和实时渲染引擎可以基于海量碎片数据生成动态、真实的参数化模型,分析加工二維图像和文本难以处理的复杂信息,打通数据整合渠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降低决策风险,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同时也为构建数字化平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3]

岳阳市群众艺术馆于2015年被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确定为国家首批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家,湖南省仅岳阳市入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如在线下部分建设了一批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体验设施,虚拟演播室、录音室、空中大课堂、非遗展示厅等功能配套设施,打造文化馆实体数字体验空间。通过整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搭建文化馆线上数字服务应用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以数字文化馆为媒介,推动非遗保护数字化、便民化发展,引领非遗保护新风尚。目前,很多博物馆也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大部分停留在对场馆的数字化建设上面,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端或者手机端在线浏览博物馆,但是没有交互功能,只能看图片或者看影像资料,所以我们还应该加强非遗体验设施的数字化建设,用科技手段引领普通民众走进艺术的大门,提升民众对非遗的兴趣,让更多群众轻松参与非遗活动,达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目的。

(四)完善数据资源质量评估机制

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表示,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要求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数据安全又一次在顶层设计规划层面受到高度重视。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写到:强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发、加工、利用。支持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基础数据信息深度加工利用。鼓励专业化机构深化对知识产权数据的挖掘分析,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社会贡献度。推进知识产权数据合规体系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和安全管理,处理好数据开放与数据隐私保护的关系,加强个人信息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完善数据资源质量评估机制,提升数据质量和标准化程度。规范知识产权数据交易市场,实现知识产权数据要素流动和高效配置。

三、结语

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那样,“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4] 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非遗数字化保护问题是观察未来社会的抓手,数字化可以为全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杠杆放大效应也很有可能被利用、被操纵,起到阻碍作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的意义和困境,其影响和辐射范围,不仅仅在其自身的范围内,而将注定波及到文化、经济、政治等更多领域。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数字化保护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常态化保护方式,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M].杨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赵姗.培养高水平数字化人才刻不容缓[N].中国经济时报,2022—11—10.

[3]王慧卿.虚拟现实:文化遗产传播的技术载体及实施路径[J].文化产业,2022(30).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数字化保护视域下非遗巴陵戏在高校设计类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J228919)(项目批准号: 22YBJ21)。

作者簡介:李思(1983—),女,湖北鄂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保护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