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民间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教学实现研究

2023-07-04 14:11王娟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优秀文化课程构建课程思政

【摘 要】伴随着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传承新体系的要求,以及广西地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开发与应用需要,从课程思政学科视域下,分析整合优秀文化,并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增加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与当今社会生产生活和教学实践的联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优秀文化;课程构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45—03

伴随着新时代优秀文化的发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功能必须加强,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弘扬和创新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职能[1],尤其是要把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家庭、学校、社会,普及学习教育各环节,建立各地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体系,推动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与优化。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加入广西地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不仅有利于广西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带动广西地区相关民族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增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与当今教育实践的联系。

一、“艺政结合”,构建课程新体系

课程思政学科是高等院校综合性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学科更要切合时代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个性解放与学识能力的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要求[2],纲要指出各类高校在编写学科教材、开发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等相关环节积极倡导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新课标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历史观、国家文化观,增强民族归属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将广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中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思政学科教学常规,构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课程新体系,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首先是课程思政新课标的订立,新时代的育人标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宽仁和睦、厚德载物等是一脉相承的,将两者融入专业学科课程,提炼课程思政的新内涵,将立德树人、培育综合性人才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归宿,形成课程思政学科新课标,塑造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其次是民族民间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新建设,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院校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把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材课件审编以及日常教学实践落到实处,制定教学评价体系,规范新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另一方面,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最后是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开展广西壮侗苗瑶少数民族非遗研究,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课程,构建区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充实院校教学体系,构建涵盖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学体系,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新时代育人思政内容丰富教学,推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体系建设。

二、艺师协作,开拓教学新方向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强调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创新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鼓励民间艺人、技术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3]。该《通知》的发布很快引起了学民艺、传民技、扬民学的热潮,许多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也得到了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但是,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真正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是迟滞的。针对这一问题,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切实引入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正是我们要开拓的教学新方向。

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提出要组织一批具有特殊传承技艺的技能名师,建立一个旨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4]。该《意见》的提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和民间艺人良性协作的关系,为教学体系中的“艺师协作”新模式构建指明了方向。

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及专业课教学体系内嵌入和展开思政内容并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与技能掌握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教育传承,任课教师的思政专业水平影响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将落实民间艺人正常授课授业和职业教师带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步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艺师协作。民间艺人与职业教师各有所长,双方的专业领域不同但在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上是相通的,将教学筹备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共同研讨、携手共进。具体内容是:首先是落实民间艺人教师资格和开课授课工作。让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接受必要的示范技能学习,尽可能将其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体制当中,增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真正做到艺师一体。其次是根据《意见》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建艺师互相学习新领域,加强师资培训,把思政教学经典案例融入相关课程,增强专业教师新教学体系的教学适用性。最后是民族民间文化个案教学实践探索。在艺师协作的基础上开展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广西民歌教学实践,积累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和经典教学案例,形成范式推广,真正做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与课程思政体系的融合。

总的来说,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课程开发与师资之间的问题仍是要着力研讨和探索的地方。对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教学体系的开发是逐步推进的过程,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并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项目,聘请相关非遗传承人合作,解决课程与师资问题。

三、传承文化,丰富育人新内涵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举措,“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学科专业课程必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传统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建构学科专业与思政教学的实现结合,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課程思政要达成的效果:一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观;三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这一新文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课程思政在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及教学实践应用中,对具有地域性、民间性、多元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融汇贯通,将思政理论与社会实践理性统一,为国家、民族、地方族群的繁衍生息蕴含价值和意义。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与间断性,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作为国家民族地方族群生存发展的价值承载体,对其价值意义的挖掘与追寻是承续我们国家民族继续发展繁荣的必然之举。其三,中国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是其在社会转型的生存窘境中实现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四,在丰富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的方法、手段也更多样,更具亲和力和经验性,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认同,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滋养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地方专业人才培养和乡村基层发展;其五,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革新与发展,既丰富了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加深了专业课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紧密结合,实现职业院校跨领域教学体系新发展。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在目标取向上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本质上是同向同行的,既能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又能传承广西地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将二者有效结合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新内涵,可谓是相得益彰。

四、回落现实,分析不足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冷却,各地引进校园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问题频发。

首先,最现实的问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境遇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源于家庭学校、社会大众、广播传媒等没有相应措施进行弘扬和传承,更没有为各阶段教育课程提供足够的素材和养分。可见,课程思政教学与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仍要立足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应用和发展,做到切合实际、符合需要,便于实施。

其次是校内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力度不够。单凭课程思政这一学科来进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教学体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其他院系和部门进行联系和协作,把教学体系扩充为跨专业全方位教学体系。

再次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技艺振兴导致商业化严重,影响与学校课程的正常结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提出要建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加强与传统工艺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研究等专业建设,力争促进传统工艺的社会普及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振兴的目的。由此引发传统工艺开发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热潮,互联网短视频的拍摄和宣传也助推繁荣景象,金融资本和娱乐团队纷纷介入其中主导开发。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但是资本主导和商业化气息浓重也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阻碍其与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合作与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最后是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过强,很难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很难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普适性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本人期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把研究目光投向广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及工艺的开发应用,不断深挖优秀文化及民间艺术的时代新内涵,切实增强它们与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给课程思政注入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把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课堂教学。

五、结语

国外对各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起步较早,保护研究的重点是特定文化。一些国家很重视世界遗产保护课程的开设,在许多大学开设相关文化保护科系和专业,注重立法保护,开展全民教育,设置专业机构,培养专门人才。而国内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也卓有成效,各级单位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推进国内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广西对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优秀工艺技艺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刚刚起步,对其内涵和教学性研究结合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理论和文化教育传承实践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广西地区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讨,希冀把优秀传统文化随课程思政推向更广阔的课堂教学领域。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陈衍.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

[2]赵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3]陈玲俐,刘宇.民族地区免费职业教育推广与发展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5).

[4]郭兴.论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建构职业教育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

[5]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B类《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教学实现研究》(项目编号:2021JGB403)。

作者简介:王娟娟(1981—),女,满族,河北迁安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文化课程构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