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之研究

2023-07-04 17:07赵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演唱技巧艺术歌曲

【摘 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其作品蕴涵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陆在易先生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为例,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演唱技巧两部分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陆在易;《彩云与鲜花》;艺术歌曲;曲式分析;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98—03

引言

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典型的欧洲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同时也富有深厚的民族情感,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他创作的《彩云与鲜花》《祖国,慈祥的母亲》至今广为传唱。《桥》《家》《盼》《我爱这土地》分别获得第一、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彩云与鲜花》是陆在易先生创作于1981年的一首中文艺术歌曲,歌曲风格大气,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涵盖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在精简的曲式结构中充分展现出鲜明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用彩云、山河、鲜花等具象的意象抒发其对祖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冀。

一、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曲式结构分析

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结构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共包含引子、A乐段、B乐段、尾声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调性、速度也有差异,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参见表格1)。

在调性方面,陆在易先生的选择与歌曲呈现的情绪相得益彰。作品中充分使用了一对平行大小调——bB大调与g自然小调,活泼、轻盈、明亮的bB大调色彩与充满思念情愫的g自然小调形成鲜明对比。这对平行大小调不仅与歌词意境十分契合,也在听觉上具有更多的趣味性与自然流露出的美感。

第1至5小节的引子采用自由的(Rubato)节奏,调性为g自然小调(参见谱例1)。引子部分的三个乐句的和声使用各有不同:第一乐句a为第1至2小节,其中的骨干音为G、bB、D、bE,是g自然小调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主和弦G、bB、D三个音得以明确调性,附加六度音bE则巧妙增加了民族音乐色彩。第二乐句b是第3至4小节,从横向上来看是以C—D—C的逐渐过渡为中心音;从纵向上来看,则是g小调附加六度音的下属和弦。第三乐句c是第5小节,在和声上陆在易先生选用了带有离调色彩的和弦,乐句从g小调的主和弦开头,后以属音D为核心音呈现出渐快后又收束的效果,下方则以级进下行作为辅助,最终停在VII7/ VI和弦上并加以自由延长,纵向密集排列更体现出不协和的音响效果,为紧接着出现的以疑问句为主的A段做好充分铺垫。

乐段A是第6至19小节,柔板(Adagio),调性仍然是g自然小调。乐段开始G、bB、D的主和弦明确了调性,并且这三个音在后续的声乐部分以及钢琴部分都被大量使用。此段的g小调色彩恰到好处地贴合唱词中“姑娘你在想什么?”的疑问句式,第一乐句a为第8至11小节,通过四小节的方整乐句以g自然小调主—下属—属—主的和弦进行,钢琴部分仅演奏固定节奏型,在声乐部分,歌词中提出第一次“疑问”,对应其中主和弦出现的时间最长。第12至19小节是第二乐句b,该乐句与第一乐句d同头异尾,句首以波音稍作变化增加新鲜感,句尾以“你想什么?”的多次重复进行4小节扩充,和声变化也比第一句更为丰富:第一小节的固定节奏声部和声仍然以主和弦为主,而在上方出现了更多主和弦骨干音的二度附加音,音区也通过跳进不断向上攀升,随即在第二小节便出现附加六度音的属和弦,共同推动这一乐段的高潮出现;之后的三个小节是高潮之后的回落,和声趋于平稳、音区重新拉回、音符时值逐渐拉宽,之后的三小节扩充几乎都为长时值音符,配合渐慢的要求加深“疑问”的语气;而在结束时和声紧张度达到最强,纵向音高较为密集的叠置在一起。整个乐句和声色彩和音区都快速地发生变化,这样的安排是音乐情感的递进,也使得此处的“疑问”十分迫切地需要得到解答,更顺理成章地引出B乐段的“回答”。这一乐段以附点节奏与倚音、波音等装饰音为主要动机进行发展,附点节奏富有跳跃感,装饰音使旋律更加流动,两者的结合运用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音乐特征。

第20至36小節进入到B乐段,速度转为快板(Allegro),音乐情绪更加轻快活泼,调性也转入之前得到充分呈示与展开的g自然小调的平行调——bB大调,明亮热烈地做出“我想变成彩云、鲜花……”的回答,抒发对祖国山河和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但这一乐段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大调上,而是在bB大调与g自然小调这一对平行调上不断转换,既有不同调性色彩的对比,又有对前一调性的回顾。B乐段同样包含两个同头异尾的平行乐句,均为8小节的方整乐句,每句的前4小节用亮色的大调以贴合唱词中“壮丽的山河、勇敢的银燕”等更具厚重感的意象,后4小节用暗色的小调以描绘“芬芳的生活、亲人的心窝”等温婉的意象。这一乐段将附点节奏充分发展,加之速度的改变,更具有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和欢庆的气氛。此段的钢琴部分比前一段更加灵动,同样也运用了附点节奏,以变化形式与声乐声部同步进行并在长时值处进行衬托和补充,在横向上的音区跨度很大。在该乐段的bB大调部分中,以两小节为单位的乐节都是以快速柱式和弦向上跳进后立即反向快速下行的形式出现,音区的两次快速起伏变化很符合大调的色彩与激动的情绪;而在g自然小调的部分中,音区的起伏则缩减为一次,即快速向上跳进后缓慢下行回落,与前者形成对比的同时也更符合调性色彩。在第二乐句中,钢琴声部在附点节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衍展成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同样与第一乐句在统一中又包含着对比。在和声选择方面,作曲家对两个调的主和弦使用得较多,能够让听众在快速变化中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明确的调性转变。

尾声部分是第37至47小节(参见谱例2),采用即兴演奏(ad lib.)。尾声部分是花腔女高音的华彩段,节奏变化丰富、演唱技巧多样、速度灵活、音域宽广,是演唱技巧的多样展现,更是情绪进一步的升华。此处的钢琴声部使用了大片留白,仅在声乐的长音时给予装饰和支持,在和声选择上也与声乐华彩部分稍有不同,这一方法同样是作曲家对于听觉色彩的精心设计:声乐回归到g自然小调,使用衬词“啊”的7个小节中使用了较多的跳进和音阶的音型,而钢琴声部则出现了g和声小调的特征音#F,第一次出现为导七和弦的琶音形式,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导七和弦后直接使用属七和弦,进一步明确和声小调的调性,两者音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在作为扩充的最后四小节中,前两小节的低音使用了G、D构成的五度音程,没有出现主音的上方三度音从而模糊了调性,使在结束时运用g小调的同主音大调——G大调出现得更自然,重新将调性色彩变得明亮,也象征着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尾声的节奏使用了大量的三连音、九连音、十连音等,又不必严格按照节奏演唱,可表现得更加自由、自然,极富流动和跳跃感的旋律与静止的长音相得益彰、张弛有度,也将这首歌曲推动到新的高潮。

二、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演唱分析

《彩云与鲜花》是一首花腔艺术歌曲,歌曲演唱难度较高。歌词描绘了祖国大好山河秀丽的美景,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全曲一气呵成,速度的变化为整首歌曲增加了灵动性,形成对比,活泼但又不失庄严。在演唱本首歌曲时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意通过歌曲意境的营造、咬字发音的准确度以及华彩段的花腔技巧跑动,表达憧憬和期盼之情。在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演唱中,要注意装饰音、倚音等的运用,以营造歌曲的意境。

乐段A的第6至19小节,用“山想清泉树想春”当引子,叙述性的吟唱,用山间清泉、枝繁叶茂塑造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色。“山”字的d2与“树”字的d3,八度的音程,造就了句子语气上的递进。“春”字上的装饰音,体现了春的灵动、活力,三个装饰音像鸟儿的鸣叫,婉转动听,与前半句句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交相呼应。

第20至36小节的乐段B采用快板速度。乐句d的人声要配合钢琴优雅的律动,弹性的歌唱,以别于吟唱式的乐段A,第20小节起节奏性的歌唱。附点节奏型和切分节奏型的运用,给乐曲增添跳跃活泼的感觉。第20至23小节,歌词“想(xiǎng)”“壮(zhuàng)”“装(zhuāng)”“芳(fāng)”要借助字尾的后鼻韵母[?],将歌声上扬,以制造豁达轻松的气氛。

该乐段要注意在整体力度上的把握,上句“我想变成彩云,飞遍壮丽的山河”运用f的力度记号,下句“我想变成鲜花,装点芬芳的生活”运用mf的力度记号,旨在提示歌者在演唱时注意情绪的对比。上句的旋律的最高音g2出现在“彩云”“山河”等较大情境的词语,bB大调配合强的力度记号,让激动的情感得以全面抒发;下句最高音落在了比上句低的be音上,“鲜花”“装点”等较细节的词语,采用g自然小调柔和的色彩,表现出温婉、幸福略带害羞的情绪。在演唱过程中,可以尝试在上句时声音如大线条般弹性延伸,下句采用弹跳的点状,与上句形成对比。

第37至47小节的尾声是即兴演奏,需要格外留意音准问题。花腔部分一定要注意在规定节奏型中略自由,不可随意打破原有的节奏型形态。第37小节,开头d1、g1两音为同小节里的花腔跑动奠定了基础,整小节围绕Ⅵ级和弦的第二转位主干行进,结尾的g2、d2两音的连线记号,让声音轻盈的向上伸展至第38小节的g1音上。

第39小节连续出现的三连音起到了推动旋律流动的作用,在a1d2g1d2这四个快速在四度或五度转动的音演唱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歌唱的位置和气息的支持,以支撑音高的准确度。最后c2音上的三个装饰音要迅速、流畅。

第40小节,运用了三连音、九连音等节奏型,小节最高音来到b2,在强调模进下行的同时要注意bb1、be1的下行五度音程。后半部分的级进上行要保持氣息的充足和腔体的完全打开,为下一小节的4小节high C做好准备。

第43小节,出现了增四度音程,需要注意音准。

第44小节,积极运用两小节的空拍调整呼吸,在“开放在亲人的心窝”句子中“亲”“心”二字要在字腹i母音上尽量延展,并归韵至前鼻韵母[n]。

三、结语

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是一首演唱难度较高的花腔作品,对比鲜明的节奏与花腔的华彩段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唱功底支撑,同时要求对作品表达有深入的理解。在演唱中,既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更要体现作曲家所表达的民族风格特征。快板部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演唱,要心怀喜悦,用个人的“小爱”映射出祖国的“大爱”。

笔者结合自身演唱经验进行探索与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对声乐学习者们演唱此类作品有所帮助,同时希望各家不吝指教,帮助笔者在今后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夙.论弱音技巧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为例[J].艺术家,2018(8).

[2]白彦涛.“思乡”题材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3]王惠琴,李彦荣.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2007(3).

作者简介:赵昊(1994—),女,汉族,福建福州人,艺术硕士研究生,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演唱技巧艺术歌曲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