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中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2023-07-04 17:07苏娇楠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摘 要】“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观点。反映出中国古代先贤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中所拥有的高超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紧密相连的精神归属。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将“合和思想”运用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各民族亲如手足、守望相助、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和合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现实性和前瞻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28—03

文化是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的精神意识,是一个人精神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可以不断的凝结成为一种群体的共识与意识。为中华民族所传承与继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全民族的共识与意识。这样带有凝聚力的共识也会为我们的民族国家提供不竭的团结的源泉与力量。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富有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古文明。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认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仁义礼智信”“忠与孝”“兼容并包”“谦虚谨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共同文化心理基础是民族特征之一,也称之为“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带有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并通过特有的具体方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民族能歌善舞;有的民族手艺巧夺天工;有的民族洒脱豪放。外在的表现形式,音乐、诗歌、美术、服饰、衣着,都是民族文化的具象表现,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所表现出的特质是“和合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和合精神”承认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元化,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生存语境。“和合精神”反映出了世界存在的真實面貌,世界的真实在于它本身所呈现出的纷繁复杂、情形多样、多彩缤纷的生命景象。“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总结的实践智慧。

一、“和合思想”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性

(一)一种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中国的和谐是建立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上。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文化。中国文化中关于“和谐”的特点,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阐述的十分清楚。他解释说,“譬如调羹”,就好像我们要做一碗羹汤。调羹的特点是不能以羹调羹。以羹调羹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碗汤里全部都是调料了,这样是无法食用的。也不能以水调水,全部都是水,放在一起搅,搅来搅去的也都还是水。所以必须是以水调羹,如果你有藕粉再放进去一点水,冲调在一起,羹就调制出来了,就可以喝了。这种浅显易懂的生活小道理,道出了“不同”的好处。生活中这些明显具有“不同”属性特质的事物碰撞交汇形成了我们这个世界原本的面貌。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显示出和谐相处的妙处。

(二)打破“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在严格的竞争条件下,博弈双方一方有收益,另一方必然就会有损失。博弈双方的收益与损失相加等于零。所以称之为“零和博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却是我们打破“零和博弈”思想的一把利器。我们不断传承与发扬“贵在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

(三)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命名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阿尔伯特·塔克。“囚徒困境”的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考古学家发现贝都因人生活的地方有死海古卷,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就开始向当地的牧羊人收购这些古卷,后来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了。牧羊人发现只要有一个碎的小纸片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钱。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牧羊人找到死海古卷以后,撕碎。因为撕成一小块一小块卖的钱更多。这种争先恐后收购、试图保护古卷的行为,反而导致了大量的古卷受损。

二、“和合精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瞻性

“和合精神”的价值指向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从“和合精神”价值指向中发展而来。站在历史发展史、人类发展史、世界发展史的最前端。我们生存的地球,有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而所有的人类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是一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机等等,如果意识不到“和谐”与“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危机没有灭绝人类之前,人类也会将自取灭亡。

(一)“和合精神”铸牢团结之基

在中国这片广阔的疆域上,生活着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患难相救的血肉联系,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合精神”能够让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持民族间的尊重与互惠。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让每一个民族都有获得发展进步的机会,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和合精神”首先就是承认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方言习俗和不同的居住习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和而不同”让不同的民族和谐相处,让经济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违和而下至”,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是和与合的结果。在今天看来,“和合精神”更是铸牢民族团结之基的文化精神纽带。56个民族在历史和未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民族共同体。民族间在平等的条件下,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联系逐步增多,各民族在这种联系、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各自产生自发性的变化而相互融合。这是一个自然和平的渐变过程。

(二)“和合精神”铸牢共同繁荣

“和合精神”的思想内核深刻影响着共同发展繁荣的理念。“和而不同,统筹兼顾,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直过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他们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在不断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这些民族从原始部落的落后面貌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直过民族”中的独龙族,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的独龙江乡。横断峡谷的独龙江湍急曲折,独龙江乡处在滇缅藏交界处的深山峡谷,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独龙江乡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交通阻塞,与外界沟通不便是阻碍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局面,国家投资钱财在这里修建了公路,结束了独龙村“人背马驮”历史。“和合精神”的精神内核让先进的生产力帮助与发展落后的地区,让各个民族在同一时期共享发展成果,与此同时各个民族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部分与整体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和合精神”铸牢和谐与共

“和合精神”中的和谐理念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价值追求,“和谐共生”这种“和谐观”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前”更是适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理念让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守望相助、团结友爱的共识。各民族成员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各“家庭成员”凭靠着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这种共识,牢牢地维系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政治实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正是因为有着“和合精神”这样的精神内核。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同一个世界,要倡议和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也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光辉。

“和而不同,和谐与共。”“和合精神”在处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与局面中显示出了高超的智慧。“和合精神”将带领人们走出“囚徒困境”,放下成见,消弭争端,打破壁垒,让人类社会走上一条“和谐共处”的“大同社会”。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和谐共生。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进步的源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我们应当坚持文明多彩多样,文明的平等和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提倡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摒弃文明冲突与文明优越。

参考文献:

[1](英)兰·费雪.博弈论与生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春秋繁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学与人类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苏娇楠(198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