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探讨

2023-07-04 20:12赵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吸收,同时对于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也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以更加自信的精神面貌来面对未来的生活,自觉自愿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想要更好地将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入力度,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革新传统教学思路,通过形式多样的融入工作,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让大学生可以在思政课上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本文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为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民族文化;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40—03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出现中断的历史文明[1]。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经历了不同朝代,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了中华各民族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根”。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部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却出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关心,甚至漠视的情况,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不符合“现代潮流”的声音也偶又传出,对于年轻人品德提升、民族归属感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展均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于高校思政课中,对于高校学生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与发展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力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代代中国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宏伟史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对于人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部分大学生认为,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增多,学习压力过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地重视。如何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能力,如何让更多学生自主地加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之中,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是高校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为此,高校思政教師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思政学习真正地联结起来,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例如,在进行“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五类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并可以与他人进行讲解与分享,通过切实的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焕发出璀璨的光彩。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寻找有关于儒家思想的思政学习内容,充分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让学生对儒家文化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让课堂思政中更具针对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能力[3]。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式,在高校思政课进行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多为“大课”形式,部分学生往往出现侥幸心理,逃课的现象也偶有发生,即使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活动,学生也极容易产生“溜号”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大,浩如烟海,如果“死记硬背”,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好在它本身有一定的故事性,让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难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为此,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应丰富传统融入形式,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开展深层次的思政教学工作。

例如,在端午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中,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不仅需要对相关节日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需要对背后的故事内容以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等内容进行记忆、理解,这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记忆难度较大,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来学习这节课的相关内容。为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可以对中华的传统节日进行充分了解,让学生对于节日纪念的人物进行了解,更好地感受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记忆能力,有效降低思政学习难度[5]。同时,高校思政课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将对学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鉴赏与学习中,使之在民族文化艺术的弘扬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民族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革新传统融入形式

高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学生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事,但如果一味地开展强制性学习,则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阻碍,学习效果无法保证。为此,教师在开展高校思政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引导,不断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记忆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提高学生思政的实际运用与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为学生未来更深层次的思政学习奠定坚实基础[6]。

例如,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根,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积淀,学生通过在思政课堂中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政水平[7]。为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可以对古诗词进行讲解与品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引导,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更好地掌握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向世界更好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自信的态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

四、提高高校思政教师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教学中想要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是过时的,甚至是落后的,对于学生思政能力培养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同时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程度不足等情况,都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融入与发展[9]。为此,各高校思政教学组应首先加强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与热爱程度,用一颗真挚的情感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学生真正地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含义,以及对于中国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提高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作的重视程度,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思政知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例如,学校可以在学校开展定期的爱国主义学习交流会,鼓励每一名教师参与其中,对于思政课教师尤其要加强相关方面内容的培养,让教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自己出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来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其次,教师在进行自身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力,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事例,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到课堂中,通过不断地交流学习,让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强烈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为学生思政素养的有效培养提供保障[10]。在这期间,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向全国各高校优秀思政教师学习,找寻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课,更好地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内得以发展。最后,在进行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考察,通过多维度的评判方式,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分数,针对于教学能力较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较好的教师,给予年终表扬以及优秀教师称号,而针对于相关能力有一定缺陷的教师则开展针对性教学工作,补齐教师存在的短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上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首先,高校开展思政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政应用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心理也进行了有效地培养工作,是学生大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日常思政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收集与积累,在不断地深入研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地感悟,并从中得到启迪。为此,教师应结合高校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容,让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明确其思政表达方式,通过自己的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思政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思政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昱州,龚珍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

[2]杨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几点思考——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2(6).

[3]冯奕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4]张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与价值探究——以茶文化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9).

[5]徐初东,熊万杰.”大学物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

[6]張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路径解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

[7]徐俊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以”两个结合”为基本视域[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6).

[8]曹亚丽.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实践探究——以"时尚与文化"设计课程为例[J].西部皮革,2022(10).

[9]姬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

[10]扈帅帅,帅梅花,黄群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价值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项目“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zsszsx159)。

作者简介:赵静(198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晋中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