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立德树人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3-07-04 20:12李继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而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而为了能够落实大学生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牢固信念和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数千年的实践中的,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涵养文化自信。本文将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视角下,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具体举措。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46—03

引言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进一步创新的核心主体。因此高校为能够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应该将立德树人视为中心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传承而来的,包括优秀的传统美德、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只有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够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将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视角下,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具体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的古文明之一,具有独一无二的神韵和气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古代人民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生生不息以及全人类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大致可以被归结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首先,中华传统美德即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源泉[1]。中华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仁义,在古代中国,仁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德行标准。孟子曰:“仁者爱人。”只要心存仁德,便能友爱大众,与人为善,善恶分明。而将仁德置于不同维度的社会关系中,便能衍生出忠、孝、悌、友等美好品德。中华自古以来便是全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便是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的伦理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所奉守的行为准则,是中国古人朴素价值观的一种体现。礼的观念在数千年来帮助中国古代社会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了社会稳定,形成明礼、知礼、遵礼的良好风气。除此之外,中华传统美德还包括诚信、奉献、勤俭、笃实等,从多维度对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作出约束,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宽厚品德。其次,中华民族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思想理念,比如在封建王朝朝代更迭中,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出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才能长治久安的道理;再比如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劳动人民总结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些传统思想与现今的部分思想不谋而合,都为人们认识和进一步改造世界提供了莫大启发。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华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人文精神,在文学、科学、美学等方面促进着中华文化不断蓬勃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中华文明延续五千余年,中间经历了多个社会形态,又历经朝代更迭,但始终未曾中断,一直延续至今。在世界舞台上,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国文明,这反映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而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革旧鼎新、与时俱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都具有活力,并在当代人的实践中继续推陈出新。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性和融合性[2]。中国疆域广大,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合型的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但是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将多民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体现出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中国自古以来与周边地区便交流甚广,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周边其他地区文明的有机融合。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世界人民,具有世界性。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神韵和气度。

二、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我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些文化虽然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但是其中一些不好的思想比如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也会给价值观尚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情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华则对于社会责任感有充分的理解,并鼓励个体身体力行地去践行[3]。因此,高校组织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华,学习中国古代个人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经典事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所学优秀品质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有利于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便是其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特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便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故事,这反映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仍然在自强不息的精神的督促下,努力拼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都是有益處的。

(三)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便是中华传统文华中不可忽视的一抹底色。只有对国家这个大集体充满爱,才能够激发其形成优秀的道德涵养,并主动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因此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命运与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分割不开的。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核,感受到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的特殊魅力,并且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之感。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参与创造,从而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内容,才能够将所学到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实践中去,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为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有利于高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三、面向立德树人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堂

在高校,大学生通过选修课程获取相关知识,为了能够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将其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中。在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专业课、思想政治课、语言课程和其他类别选修课。其中思想政治课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高校可以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到思政教育课的课程内容中去。比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的时候,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这些思想的文化渊源,指出哪些方面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并举例说明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在当今社会中还能什么样的利用方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安排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程,比如诸子百家经典研读、京剧昆曲课或者中国古代科技介绍,大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到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从而可以从内心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最后,高校还可以定期号召全校师生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举行主题班会,在班会活动上,师生可以共读一本中国古代经典,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们在特色主题班会中深刻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切身理解其魅力所在,并通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在实践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想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除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意识。高校可以利用暑期组织暑期实践,带领大学生探访一些古遗址,或者去博物馆了解中国历史,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并涵养出文化自信。在了解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身体力行地加入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基层,或者去往中小学,为民众、为学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宣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将文化的影响扩大化,同时也是深化自身理解的重要方式。最后,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打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平台的建设活动中来,学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角度,以此为主题撰写相关文章,并在学校官网上进行推送。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为大学生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场域

高校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学校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在校园内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从而形成一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课堂。首先,高校校园内有非常多的学生社团,学校可以引导创办汉服社、古琴社、书法社等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社团,还可以为这些社团聘请专业的老师,让学生们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也能学习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甚至还可以学习到相关技能。其次,高校经常会邀请校园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做讲座,但是这些讲座往往都是与专业或者就业、升学等相对现实的问题高度相关。高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可以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邀请他们进校园为学生展示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在听完讲座之后也可以亲身体验这些内容,从而达成寓教于乐的效果[5]。最后,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或者比赛,比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文化节,或者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知识竞赛、征文大赛等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吸引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参赛选手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观众也能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学习到新的知识。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高校也应该培养教师团队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言传身教。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面临以立德树人为重要环节的教育任务,而要想实现立德树人,最重要的便是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学习并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本文认为要想贯彻落实高校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需要将其融入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且为高校学生安排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关的实践活动中去,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通过社团活动、课外讲座等多种形式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鑫田,马慧婷,阿尔曼·加尔肯.“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时代报告,2022(8).

[2]唐英伟.立德树人视阈下儒家君子人格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重逻辑[J].公关世界,2022(14).

[3]王亚平,李扬.中华优秀传统汉字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2(15).

[4]胡萱,胡小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

[5]张俊,董泽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协同[J].长治学院学报,20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0202410)。

作者简介:李继伟(197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唐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