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研究

2023-07-04 20:12张鑫关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承弘扬

张鑫 关伟

【摘 要】山西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资源,作为革命老区,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既是山西优秀文化赓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山西红色文化创新价值提炼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山西红色文化再传播的现实要求。实现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既可以优化红色文化资源配置,又可以增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意识,提升山西红色文化吸引力。

【关键词】山西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65—04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中形成、在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并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资源。山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翻阅以往研究,关于山西省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研究内容也亟需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征后,指出目前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希望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合理配置,科学统筹。

一、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特征

山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山西这片热土上,于不同革命历史阶段留下的战斗足迹和创造的殊勋茂绩,以及涌现出来的革命先辈们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不仅包括红色物质文化,还包含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

山西红色物质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实物载体,是以客观实物形态存在的,蕴含历史事件遗址、历史人物故居以及烈士陵园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奋斗史。“从‘五四运动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山西省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有3399处,相关联其它遗址383处,共3782处,广泛分布于山西省的各个城市乡镇和村落。”[1]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红色文化载体,是山西人民不惧困难、百折不挠、艰苦卓绝奋斗的见证。

山西红色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山西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这些精神不仅对当时产生重大影响,即便是现在仍然是激励山西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旗帜。其一是各个历史时期凝聚形成的红色精神和红色传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家卫国、建设新中国挥洒了无数的鲜血和汗水。如“太行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以及山西人民矢志不渝坚持,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坚定信仰与豪情壮志。

其二表现为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红色文艺作品兼具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以山西地区发生的红色革命事件或与之相关的本土故事为原型,此类文艺作品不仅数量繁多,且富含诸多优秀的红色文化基因。《黄河大合唱》就是以黄河为背景,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精神,一问世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除此之外,山西戏曲梆子与刘胡兰、高君宇等革命英烈的故事相结合,创造出《刘胡兰》《高君宇与石评梅》《吕梁英雄传》等一批优秀的剧目。红色文化作品,将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大众所喜爱的形式来传播,使红色文化被大众广泛所接受,进而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山西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创建出来的理论、路线、方针等一系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1924年山西党组织建立,揭开了山西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36年晋西会议,确定了“第一时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2]……山西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所创造出来的。

二、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的典型生动材料,在新时代提炼红色文化精神,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意义非凡。

实现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是山西优秀文化赓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山西具有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炎黄农耕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尧舜禹文化,“公德孝敬”文化基因;关云长,忠、信、仁、义、勇,彪炳千秋;于成龙,清正廉洁,治世能臣;晋商,诚信立业,诚信兴业,堪称典范。山西红色文化亦是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在山西这片热土上所创造的,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文化资源,是结合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山西优秀文化的赓续发展。

第二,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是山西红色文化创新价值提炼的必然要求。山西红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既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3]“右玉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年来,右玉县干部群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铸就的宝贵财富。历史滚滚向前,精神历久弥新,实现原来的优秀文化的延伸和扩张,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是山西红色文化再传播的现实要求。深挖红色经典故事,结合伟人传奇经历,高质量推动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播,是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价值发挥的现实需求。现代晋剧《铸城》,以抗战时期阳泉公安局长任铁锤为创作题材,展示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该剧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生动塑造了让人难以忘怀的革命先辈群像。[4]现代蒲剧《中条山上党旗红》,讲述红军东征时期,中条山下北晋村的农村妇女王焕娥,在艰苦的环境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加革命斗争,最终成为一名可歌可敬的红嫂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突出革命浪漫主义精神。[5]山西红色文化的再传播,将情怀与信念相结合,使先辈们坚守的信仰与精神能够跨越时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三、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应当全面考量,既满足当下开发和保护的需求,又可以使后代人拥有发展机会,以持续、共同发展为原则,将绿色开发贯穿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说山西省在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有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急需关注和解决。

其一,红色文化资源联动合作机制不强。目前山西省修缮和开放了众多红色文化纪念馆,作为展示山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在一些馆内采用多媒体设备为游客展现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情节,不但展现出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更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这也仅属于个别场馆的行为,红色文化资源联动合作机制不强。这表现在,一方面,市县之间深层次合作较少,缺乏对同类甚至具有相互联系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综合的整合利用,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跨部门合作较少。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或是大山当中,其周围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然而,很多开发局限于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缺少“红色文化+”意识,造成同一地区不同景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互动。

其二,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不足。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然而宣传形式单一,受资金、政策、位置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地方的纪念馆、红色基地以及革命遗址等场所的宣传方式,还停留在以相关部门扶持和群众自传为主,或借助广告、新闻等传统的宣传方式,相较于运用网络客户端、借助网络平台的宣传方法仍有很大差距,较为陈旧的宣传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情感。并且有些场馆的讲解方式还仅仅限于以一种枯燥单一的讲解或者表演形式展示,缺乏对新技术的运用,很难达到从心底里增强人们对革命精神的体验感。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方式和渠道进行创新,也是刻不容缓。

其三,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同质性较为严重。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特定的时期和环境,形成的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有着不可再复制的特征,开发时要注重其呈现出来的宝贵文化品质,然而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却呈现出很强的同质性。表现为第一,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对自身研究目标不够明确,千篇一律。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比较低,内涵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方式比较单一。第二,文创产品千篇一律。红色旅游的文创产品,多为周边百姓、商家制作,并未形成文创产品系统性的研发工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同质性,造成大众视野的疲倦,降低了民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四、山西紅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路径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关系到山西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国家优势红色文化版图、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战略高度的必然要求。山西积极开发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典型的地区相比,仍有很多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打造“红色文化+”模式,升级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整体系统协同推进,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红色文化虽然是既定的,具有不可更改的史实,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具有时代性,能够在不改变原有史实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设立研究目标,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规避同质化的问题,达到升级红色文化产业的目的。

其一,各个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优势地区的合作,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形式相结合,依托山西红色资源,引领当地文化产业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这样既能增加旅游者参与红色生活、绿色旅游的积极性,又能完善旅游路线和功能设施。如吕梁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开发了多条革命文化旅游线路,形成旅游、休闲一体化的产业链,还创造性地形成了多部经典的红色文艺作品,这些都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又如桐峪镇,其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小镇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引入“红旅+”复合型产业,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IP,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小镇的保护与开发建设,以发展旅游业的方式促进小镇的转型发展。

其二,将红色文化与研学相结合。红色研学现已成为党员同志、青少年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研学相结合,吸引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红色文化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校园,还要进入社区、进入机关团体、进入企业单位,通过各种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普及率,研学就是一有效途径。基于学者自身兴趣,确定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如“烽火太行路线”,可以深入了解太行山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红色军工旅游路线”引领我们回望山西红色军工光辉发展历程,追寻红色记忆,凝聚奋进力量。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最好的素材,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参观者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

其三,做好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红色文创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重视。红色文创产品,应建立在对当地红色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当代媒体传播特征,深厉浅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塑造红色文化明信片。如祁县通过手绘、描金、堆花等技艺,将党史融入,以玻璃制品形式展示给游客。运城工艺美术馆用工艺美术展示中共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

拓展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既包括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条件,既包括实体的群众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也包括虚拟互联网平台。借助于互联网,将山西红色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鼓励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与山西红色文化充分融合,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创意谋划,适应新时代的价值和人们的需求,实现红色文化的弘扬发展。如在红色文化场馆内开设VR技术,展现红色经典场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同时,提升山西红色故事讲解员队伍建设水平,配上讲解员的讲解,广大群众可以轻松了解时代背景,体验历史事件,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在传播方式上,积极构建新的传播平台、打造新颖的线上传播方式,并积极利用线上云参观、云讲解、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参与者在互动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

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可视化呈现。以美术、电影、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弘扬,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山西红色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山西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如《红色太行VLOG》以短视频形式倾情讲述太行山流传的感人故事。微博等平台发起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话题,引发人们对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探讨,获得大众广泛关注。晋剧《石拐灯火》反映了和顺石拐人民的抗战历程,讴歌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战、革命老区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6]增强红色文化的可视化呈现,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是在对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深度挖掘后,再加以创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同时注重对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提炼,融入山西特色,依托新媒体,以文化精品传达时代的力量和人民的心声。

五、结语

山西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大量的新人新事,虽然事迹各不相同,但所蕴含的精神都是山西的宝贵财富。

遍布全省各地的红色文化载体,以及历史时期凝聚形成的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都属于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辉煌的历史为我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得好,不仅有利于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提升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了国家红色文化资源,完善了我国红色文化事业,随着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红色文化在保留自身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深切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

参考文献:

[1]王炳林,主编.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5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2]魏建国,主编.瓦窑堡时期中央文献选编(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胡英泽,编著.影像中国70年丛书(山西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4]佚名.现代晋剧《铸城》在太原首演[N].山西经济日报,2021—12—14.

[5]佚名.党旗映日别样红[N].山西日报,2021—11—05.

[6]佚名.简说新编红色现代晋剧《石拐灯火》[N].晋中日报,2021—03—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财经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山西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专业课的教学研究”(项目编号: 2021223)的阶段性成果;“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编号:20202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鑫(1987—),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关伟(1987—),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传承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
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